狀元棄北大清華奔港大是一支清醒劑

字號:

今年香港大學內地招生堪稱“收獲豐碩”。香港大學(微博)中國事務處有關人士7月2日晚透露,截至目前,港大已確定錄取內地省級高考(微博)頭名11人,包括北京3名文科頭名、上海和湖南文理頭名等,相比去年人數(shù)增加近一倍。香港大學給3名同時報考了北大的3名北京女生提供的是每年16萬港幣全額獎學金。而北京理科頭名可能投奔港科大。(7月3日《北京晨報》)
    7月1日《信息時報》有報道說,廣東文科頭名賴琦玫先被清華大學“相中”,在港校面試后,香港大學給予了她45萬的全額獎學金,賴琦玫改投香港大學。
    隨著高考成績公布,香港高校在內地的錄取工作迅速啟動。考生進入香港大學等香港將獲得數(shù)十萬元的全額獎學金,這對高考狀元具有較大的誘惑力。高考錄取工作剛開始,那么多狀元奔香港高校而去,就是佐證。此前,坊間就有“港大將北大、清華歸為二流大學”的議論,原因就是香港大學頻頻從內地大學挖走優(yōu)秀師資和生源。如今狀元放棄北大、清華,奔香港高校而去,看著香港高校到內地挖墻腳,我們對內地大學的未來難免會產生一些憂慮。在我看來,香港高校多次到內地“搶生源”,挑戰(zhàn)了內地的優(yōu)越感,其實也是給溫水中的青蛙——像北大清華這樣的注射了一支清醒劑。內地應該感謝拿高額獎學金“搶生源”的香港高校才對?,F(xiàn)在的問題是,內地大學應該如何繼承和保護自己的優(yōu)秀傳統(tǒng)及品牌價值?香港高校“搶生源”給我們什么啟示呢?
    香港高校“搶生源”是社會價值多元化的體現(xiàn)。香港高校對內地尖子生伸出了全額獎學金的誘人橄欖枝,再加上良好的就業(yè)預期與較高的薪資待遇,先進的教育理念,開放的教育氛圍。這些都是香港大學的魅力所在。比如邁克爾·杰克遜成為面試考題,就是香港大學開放教育理念的一個縮影。北京女狀元梁倩坦言“想嘗試不一樣的教育體制”,也頗能說明問題。
    另一方面,內地就業(yè)形勢嚴峻。盡管最近北大在曬富豪,清華在曬政要。但是,北大畢業(yè)生賣肉、穿糖葫蘆、當陪聊,大學生殺豬、承包公廁之類的報道一定程度上動搖了考生對內地大學的信仰。而且,帶有濃郁地域色彩的招生制度與連年擴招政策,讓大學生源質量、教育質量受到質疑。與香港高校相比,內地大學的教育模式、管理理念顯得滯后。此外,內地大學也不可能像香港高校那樣給尖子生提供數(shù)十萬元的獎學金與補考機會。
    正如有網友所言,“像北大清華這樣的高校集中了很多人才,占用了很多資源,但由于學術氛圍不夠,北大清華現(xiàn)有的管理模式很像官僚體系?!鼻迦A大學老校長梅貽琦曾經說過,“大學之謂,非大樓也,乃大師也”。毋庸諱言的是,近年來,內地大學房子越蓋越豪華,但是普遍有精神失落的傾向:大師難出、學術腐敗、競爭缺失、官僚主義,這些都制約了大學的發(fā)展與變革。有人把大學變成某些人沽名釣譽,追求金錢、官位的工具。大學校長與院士陷入抄襲門漩渦就是佐證。大學精神的關鍵應該在于追求真理、篤實學術、教授治校,培養(yǎng)適合社會需要的人才。這些正是內地大學的弱項。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任何大學的畢業(yè)生都沒有就業(yè)特權,任何大學都會有壓力,誰也不能不例外?!氨贝笄迦A被歸為二流大學”的議論也好,香港高校的挑戰(zhàn)、美國大學的入侵也好。盡管讓內地在面子上不好看,但這些只是內地大學的陣痛,如果這種挑戰(zhàn)能讓清華北大這樣的內地從陣痛中清醒過來的話,也不失為一劑良藥。
    如果沒有挑戰(zhàn),內地可能還躺在自己制造的功勞簿與榮譽榜上沾沾自喜。其實,那是溫水煮青蛙,讓內地在溫水中不斷功能退化,最后與一流大學的距離漸行漸遠。香港高校的挑戰(zhàn),就像開水燙青蛙,給長期在溫水中享清福的內地大學注射了一支清醒劑,在激烈的社會競爭中多掌握一點自救的本領,虛心向人家學習,推進內地高校與香港高校共同進步。這才是正道。(作者:歐木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