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2011年高考狀元之爭:北大0:4完敗港校

字號:

何旋
    香港高校內(nèi)地招生錄取昨天正式結(jié)束,香港大學今年內(nèi)地共錄取學生291人,包括北京三名文科狀元在內(nèi)的17個省、市級高考(微博)狀元。北京理科狀元梁思齊在三所港校和北大之間,終選擇去香港科技大學就讀,并獲得56萬港幣全額獎學金。至此,北京四個高考狀元今年全被港校包攬。
    港大獨攬17名內(nèi)地高考狀元
    據(jù)香港大學中國事務(wù)處相關(guān)負責人介紹,今年該校錄取的17名狀元中,包括11名省級狀元和6名市級狀元。光省級狀元今年就比去年多出近一倍。11名省級狀元中除了3個來自北京外,其余的分別來自上海、廣東、湖南、云南、安徽、西藏等地。這位負責人表示,今年該校首次在西藏等六個省區(qū)市招收了5個左右的學生。據(jù)介紹,這17位狀元幾乎全部拿到了每年16萬港幣獎學金。
    京理科狀元終就讀港科大
    在三個文科狀元早早放棄北大敲定去香港大學后,今年的北京理科狀元人大附中梁思齊的終去向成為人們關(guān)注的焦點。昨天記者從人大附中證實,梁思齊已選擇香港科技大學就讀,前兩天,他已通過短信方式把終決定告訴了學校。據(jù)悉,梁思齊將就讀港科大生化專業(yè)。
    今年梁思齊已被保送到北京大學(微博)化學學院,但他同時報考了香港大學、香港科技大學和香港中文大學三所港校,并參加了港科大和港大的面試,昨天,港科大工作人員對于梁思齊選擇該校就讀的問題,雖沒有明確表態(tài)但也不否認,并表示今天會公布該校錄取相關(guān)信息。
    港大稱與北大清華并非對手
    對于奔赴港??忌找嬖龆唷⑸粗疇幱萦业木置?,香港大學中國事務(wù)處工作人員并不認可,他表示,港大跟北大、清華之間有很好的合作關(guān)系,北大、清華幫港大委培學生。我們也經(jīng)常鼓勵有意向選擇去北大、清華的學生,只要明白他們的選擇是自己所需要的。港校跟內(nèi)地高校之間不像媒體所猜測的那種競爭對手的關(guān)系。
    七年間狀元的港校與北大之爭
    2005年,北京高考理科第一名的陳秀野放棄了清華大學,選擇到香港科技大學求學,一時間引起輿論廣泛關(guān)注。港校的地位因此有了很大轉(zhuǎn)變,從原本的補充方式變成可以和北大、清華三足鼎立的新格局。7年后的今天,“狀元”放棄北大、清華選擇港校已成為見怪不怪的事。7年間,北京文理狀元一共有17位,其中11位選擇去港校就讀(不包括今年理科狀元),6位被北大錄取。三足鼎立的格局似乎變成了北大與港校之爭。
    北京大學 6狀元
    2005年
    易萌 女,高考641分(文科狀元) 北大錄取
    田禾 女,高考687分(理科狀元) 北大錄取
    2007年
    張玥 女,高考685分(文科狀元)北大錄取
    林茜 女,高考709分(理科狀元)北大錄取
    2009年
    寧少陽 男,高考703分(理科狀元) 北大錄取
    2010年
    齊肇楠 女,高考685分(文科狀元) 北大錄取
    我在北大
    北大老教授讓我感動
    林茜 2007年以709分獲得北京高考理科第一名。當年放棄港大而選擇北大,今年畢業(yè)。
    北大四年生活留給我人生當中美好的一段回憶。
    在北大,我學了三年“應(yīng)用數(shù)學”,中間有一年通過“香港領(lǐng)袖人才計劃”被選拔到香港大學學習一年。即將離校,我將學以致用選擇就業(yè)。
    四年的北大生活沒什么令我后悔的,每天都能到亞洲大的高校圖書館里讀書,在氣勢恢宏的百年講堂里聽課。然而讓我感動和敬佩的還是北大的院士和教授們,他們不為名利,一心只為學術(shù),我經(jīng)常看見院士們騎著自行車來為我們講課。
    大一時,我當選北大數(shù)學學院學生會主席團成員,該主席團里有三名學生,我小。主席團工作量很大,不但要組織活動,還要邀請嘉賓、拉贊助。2008年3月,剛當選沒多久,就要策劃每年一度的文化節(jié),以往的文化節(jié),學院邀請的嘉賓多是教授,但我想能不能邀請歐盟大使出席文化節(jié)?在把這個想法告訴主席團其他成員時,立刻引起激烈爭論,大家覺得可行性不大。
    為說服其他同學,我聯(lián)系歐盟大使能就“數(shù)學與國際金融的交匯”進行演講,并給大使多次打電話,上門溝通。大使終于答應(yīng)下來。10月份,大使應(yīng)邀參加了北大數(shù)學學院文化節(jié)開幕式并致辭。
    當天,我順利主持了開幕式,同學們都挺認可。這次經(jīng)歷讓我受益匪淺。
    雖是理科狀元,但進北大讀書并沒享受任何特別待遇,大家都從零開始,沒人看重你是不是狀元。每個學生都是各省市的優(yōu)秀學生,大家都有個性,雖然在一些問題上有爭執(zhí),但在討論問題、合作溝通上都沒有問題。
    香港高校 11狀元
    2005年
    陳秀野 女,高考687分(理科狀元) 港科大錄取
    2006年
    何旋 女,高考672分;(文科狀元) 港科大錄取
    楊蕙心 女,高考711分(理科狀元) 港科大錄取
    2008年
    丁藝莎 女,高考667分(文科狀元)港大錄取
    胡夢縈 女,高考702分(理科狀元)港大錄取
    2009年
    劉庭梅 女,高考688分(文科狀元)港中大錄取
    2010年
    李泰伯 男,高考703分(理科狀元)港大錄取
    2011年
    伊思昭 女,高考676分(文科狀元)港大錄取
    梁倩 女,高考676分(文科狀元)港大錄取
    朱竹 女,高考676分(文科狀元)港大錄取
    梁思齊 男,高考697分(理科狀元)港科大錄取
    我在港校
    香港同學學習一絲不茍
    何旋 2006年北京高考文科狀元,被香港科技大學錄取,2009年畢業(yè)。
    一切都好,Midterm(期中考)大戰(zhàn)正如火如荼地展開。
    新學期上幾門專業(yè)課,accounting(會計學),information system management(管理信息系統(tǒng)),OB,其他的選修課和法語,感覺明顯比上個學期課重了起來。
    關(guān)于和香港同學的接觸:香港同學學習態(tài)度非常認真,他們中很多人都是香港Jupas(香港大學聯(lián)合招生辦法)系統(tǒng)培養(yǎng)出來的精英,兩年Advanced Level的學習讓他們早就熟悉了大學的學習模式。香港同學的學習一絲不茍,對知識有一種執(zhí)著感,有不明白的地方就一定要向教授問明白。他們非常樂于助人,非常樂于分享自己的知識,每次我問他們問題,他們都會很細致地給我講解,講完后又會很負責地問一句:花花你聽明白了么?
    香港同學在課余生活也很活躍,各種社團、比賽、運動項目都經(jīng)常參與,不過學習負擔和課外活動也會減少他們的睡眠,也許是從小就適應(yīng)了這樣的生活,盡管睡的少,但每天見面的時候都會盡量精神飽滿并保持微笑。
    開學第一周時就和一個香港人一個哥倫比亞人合作了一個小Project(項目),三個文化背景完全不同的人湊在一起,需要更多的就是對文化的寬容和接納,才能做出更出彩更多樣的東西。正應(yīng)了中國的那句話:和而不同吧,不同才是美。
    現(xiàn)在和內(nèi)地好友見面的機會并不多,不過大家更加珍惜能夠聚在一起的機會,party啦,出去玩啦,打牌,吃飯,總歸開心。(新京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