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點時評:從皮蛋風波看中西飲食文化差異

字號:

食物史是一部人類慢慢消除偏見和誤會的歷史,是一部逐漸探索求同存異的歷史。
    每一種飲食文化都是不同的,它們都各自適應著特定的環(huán)境條件,包括社會條件和自然條件,若不將之放在更大的文化背景、社會與自然環(huán)境下來觀察,以己度人,往往南轅北轍。
    和郭美美一樣,皮蛋最近也處在爭議的漩渦中。
    搞各種評比、評選是人類最喜歡干的事之一。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wǎng)(CNN)近日根據(jù)全球公民記者(iRe-porter)的投票就選出了全球最“惡心”的食物。在他們眼中,多種亞洲食物都是惡心的,其中最惡心的是皮蛋。
    皮蛋為何遭此惡名呢?在西方人看來,這種放在泥土里腌漬數(shù)月的鴨蛋通體黑咕隆咚,氣味刺鼻,口味怪異,評選者說,它嘗起來非??植?像一顆變壞了的蛋,“就像是魔鬼煮蛋給我吃”。
    皮蛋成了惡心食物之冠,成了“壞蛋”,作為在中國受歡迎的開胃菜,它的“粉絲”不答應了,群起反擊,反唇相譏。人們爭說皮蛋如何好吃,不滿于別人的妄下斷議。真理愈辯愈明,皮蛋愈辯愈有味。并像國家間的貿易報復行動一樣,打起了反擊戰(zhàn),皮蛋的“粉絲”們在微博上也搞了一個“西方最惡心食物”投票,在西方負有盛名的臭奶酪因其刺激性氣味,“榮登”“西方最惡心食物”之冠,有網(wǎng)友甚至說這哪里是食物,簡直就是“生化武器”??粗@個“以牙還牙”的投票,讓人覺得樂不可支,真像小孩子過家家,反正是報了“一箭之仇”。
    這種中西飲食習慣、文化之不同而導致的“兩個世界的碰撞”,很有意思,打打嘴巴官司、口水仗,無傷大雅,唾沫飛濺總比戰(zhàn)火紛飛血肉橫飛的新聞好。
    說到皮蛋,對我們來說,也算是源遠流長,“于茲有年”矣。公元1330年,農學家魯明善就在他的《農桑衣食撮要》中寫了腌鹽鴨蛋的方法,冬至后清明前,“每一百個用鹽十兩,灰三斤,米飲調成團,收于甕內,可留至夏間食”,這該算是“向皮蛋進軍”的第一步吧。1593年,鄺廷瑞的農書《便民圖纂》也有腌鴨蛋的記載。此后,人們在泥腌鴨蛋的配方中不斷探索,加進石灰,發(fā)明了制造皮蛋的方法。1633年,戴羲《養(yǎng)余月令》已有關于皮蛋的記載——皮蛋肯定在此前已成人們的盤中餐了。清初蒲松齡在《日用雜記》里提到“高郵皮蛋”時,該蛋早已負其盛名,行走在大江南北的餐桌之上了。
    其實對食物的偏見或者誤解、誤會,在人類歷屢見不鮮,所在多有。法國人相信過“雞蛋是難消化的”,大部分家庭的母親一想到給孩子吃蛋就如同瘋了一樣。在一些民族,見到雞蛋還會讓人聯(lián)想到授胎,要禁止姑娘和育齡婦女吃雞蛋。土豆最早在歐洲被認為是一種不易消化的粘性食物,只適合用來喂豬,有人說吃土豆會造成麻風病蔓延,有人說吃土豆容易脹氣,1765年,《百科全書》也認為吃土豆脹氣,并寫道“對農民和勞動者結實的機體來說,放幾個*又算得了什么。”經(jīng)濟學家亞當·斯密抱怨英國人對這種在愛爾蘭已被證明很有營養(yǎng)價值的食品竟然不屑一顧。經(jīng)過災年饑荒,在法王路易十四的支持下,土豆才公開在法國進行試驗種植,后來,國王如形象推廣大使一樣公開吃土豆,皇后還將土豆花插在頭上,土豆才被法國人接受,進行普遍種植。這位路易十四在臨終時說過“朕走了,但國將永存”,其實他倒不如說,“朕走了,但土豆將永存”。16世紀,西紅柿在歐洲被當做景觀植物種在庭院里,因其果實鮮艷光滑,枝條卻長滿了茸茸細毛,還分泌一種怪味液體,再加上它與曼陀羅、顛茄之類茄科有毒植物出身同一家族,所以,誰也不敢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來試試它的滋味。直到18世紀末,一位意大利人“敢為天下先”品嘗了西紅柿,隨后,美國人羅伯特·約翰遜向公眾做了吃西紅柿的現(xiàn)場表演,才打消人們的疑慮,從發(fā)現(xiàn)種植,折騰了兩三個世紀,西紅柿才爬上歐洲人的餐桌,可比范進中舉艱難多了。
    而今天,面對這幾種常見食物,再看它們“不堪回首”的當初,一定覺得匪夷所思??梢哉f,食物史是一部人類慢慢消除偏見和誤會的歷史,是一部逐漸探索求同存異的歷史。
    還有一些食物和吃法,至今令人還有“嘆為觀止”之感。莎士比亞在《奧塞羅》里說,“現(xiàn)在這食品就像蝗蟲一樣味美”。在世界許多國家盛行吃蝗蟲、白蟻和昆蟲的幼蟲,根據(jù)各自的烹調習慣,或水煮,或油炸,或熏烤,或曬干,或烤熟研成粉末。據(jù)說食用昆蟲可以刺激人們智力的發(fā)展。如法國人吃勃艮第蝸牛,歐美人吃乳油木大毛毛蟲(這種火烤毛毛蟲還是上層社會雞尾酒會的“餐前點心”),印尼巴厘島居民喜歡吃油炸蝴蝶,東南亞某國愛吃醬油拌蟑螂,蟋蟀、蟬是非洲一些國家的佳肴,墨西哥人吃50多種昆蟲,中美洲還有“蛾子餅”。對于這類昆蟲“盛宴”,于我而言,只能遠觀遙望,只能抱著“雖然我不會吃你的食物,但我捍衛(wèi)你吃這樣食物的權利”的態(tài)度。
    于我們而言,有著幾百年歷史的皮蛋,被評為全球最惡心的食物,網(wǎng)友的不滿之情也可想而知。還看到一企業(yè)煞有介事地表示“很生氣”,“后果很嚴重”:“評選者本人不是皮蛋消費者,沒有親身感受,敢對其他國家傳統(tǒng)食品說三道四,肆意貶損,源于他們的無知和傲慢?!边@家企業(yè)表示“強烈*”,要求取消該評選結果,并向所有皮蛋消費者道歉。我覺得這戲演得有些過了,不是消費者就不能評選了嗎?比如搞個毒奶粉評選,我保證很多沒吃過毒奶粉的人一定會把票投給三鹿。就像砒霜是劇毒藥,你不能因為大家沒有“親身感受”就否認這說法。我倒不認同人家的皮蛋“惡心說”,是覺得那說法值得這樣憤然作色嗎?人家隨便在那里弄個評選,我們大家反手奚落一下也就算了,如此又是強烈*,又是要求道歉,有點小題大做,太把那個評選當回事了吧?
    每一種飲食文化都是不同的,它們都各自適應著特定的環(huán)境條件,包括社會條件和自然條件,若不將之放在更大的文化背景、社會與自然環(huán)境下來觀察,以己度人,往往南轅北轍,差之毫厘,失之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