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考研政治復習指導之馬原真題選擇題解析

字號:

一、單項選擇題
    1.“心誠則靈,心不誠則不靈”的說法是()
    A.主張物質和意識具有統(tǒng)一性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B.主張思想就是物質的庸俗唯物主義觀點
    C.認為世界是絕對精神外化的客觀唯心主義觀點
    D.夸大了意識能動作用的唯心主義觀點
    答案:D 解析:本命題的意思是自己思維想到的就存在,想不到的就不靈、不存在。這顯然是主觀唯心主義的觀點,夸大了意識能動作用的唯心主義觀點。所以,D選項是正確選項;ABC選項不符合題干要求,不選。
    2.廣大農民在致富奔小康的過程中深切體會到:“要富口袋,先富腦袋”。這一說法在哲學上的含義是()
    A.精神是第一性的,物質是第二性的
    B.精神的力量可以變成物質的力量
    C.精神的力量可以代替物質的力量
    D.先有精神,后有物質
    答案:B 解析:物質具有客觀實在性,意識或精神、思維對物質具有能動的反映,物質第一性,精神第二性,即先有物質,后有精神;物質不能代替精神,精神不能代替物質;通過實踐,物質可以變成精神,精神可以變成物質。B選項是辯證唯物主義觀點,是正確選項;AD選項是唯心主義觀點,不符合題意,不選;C選項是錯誤觀點、錯誤選項,因為物質的力量與精神的力量不能相互代替。
    3.世界上不變的是變。這一論斷的含義是( )
    A.變是世界的本原
    B.世界上只有變,沒有不變
    C.變是絕對的,不變是相對的
    D.變與不變是絕對對立的
    答案:C 解析:物質世界的運動是絕對的,靜止是物質運動在一定條件下的穩(wěn)定狀態(tài)。運動的絕對性體現(xiàn)了物質運動的變動性、無條件性。所以,C選項是正確選項;ABD選項不符合題干要求,不選。
    4.魯迅在評《三國演義》時說:“至于寫人,亦頗有失,以致欲顯劉備之長厚而似偽,狀諸葛之多智而近妖”。這一評論所蘊涵的哲理是()
    A.要區(qū)分事物的兩重性
    B.要把握事物的度
    C.對事物既要肯定,又要否定
    D.要把事物看作一個整體
    答案:B 解析:“欲顯劉備之長厚而似偽,狀諸葛之多智而近妖”指說了過頭的話,故所包含的哲理就是度。所以,B選項是正確選項;ACD選項不符合題干要求,不選。
    5.我國數(shù)學家華羅庚在一次報告中以“一支粉筆多長為好”為例來講解他所倡導的優(yōu)選法。對此,他解釋道:“每只粉筆都要丟掉一段一定長的粉筆頭,單就這一點來說,愈長愈好。但太長了,使用起來很不方便,而且容易折斷。每斷一次,必然多浪費一個粉筆頭,反而不合適。因而就出現(xiàn)了粉筆多長最合適的問題——這就是一個優(yōu)選問題?!彼^優(yōu)選問題,從辯證法的角度看。就是要()
    A.注重量的積累
    B.保持事物質的穩(wěn)定性
    C.堅持適度原則
    D.全面考慮事物屬性的多樣性
    答案:C 解析:優(yōu)選問題即即堅持適度原則。所以,C選項是正確選項;ABD選項不符合題干要求,不選。
    6.有一則箴言:“在溪水和巖石的斗爭中,勝利的總是溪水,不是因為力量,而是因為堅持?!薄皥猿志褪莿倮钡恼芾碓谟?)
    A.必然性通過偶然性開辟道路
    B.肯定中包含著否定的因素
    C.量變必然引起質變
    D.有其因必有其果
    答案:C 解析:“堅持就是勝利”的哲理在于量變必然引起質變。所以,C選項是正確選項;ABD選項不符合題干要求,不選。
    7.唯物辯證法的否定之否定規(guī)律揭示了事物發(fā)展的( )
    A.方向和道路
    B.形式和狀態(tài)
    C.結構和功能
    D.源泉和動力
    答案:A 解析:唯物辯證法的否定之否定規(guī)律揭示了事物發(fā)展的方向和道路。所以,A選項是正確選項;BCD選項不符合題干要求,不選。
    8.事物內部的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的對立統(tǒng)一運動,從表現(xiàn)形式上看( )
    A.是事物自我完善和發(fā)展的過程
    B.是新事物戰(zhàn)勝舊事物的過程
    C.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進的過程
    D.是不斷周而復始的循環(huán)過程
    答案:C 解析:事物內部的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的對立統(tǒng)一運動,從表現(xiàn)形式上看,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進的過程。所以,C選項是正確選項;ABD選項不符合題干要求,不選。
    9.主觀辯證法與客觀辯證法的關系是( )
    A.反映與被反映的關系
    B.唯心主義與唯物主義的關系
    C.抽象與具體的關系
    D.唯心辯證法與唯物辯證法的關系
    答案:A 解析:主觀辯證法與客觀辯證法的關系是反映與被反映的關系。所以,A選項是正確選項;BCD選項不符合題干要求,不選。
    10.未來學家尼葛洛龐蒂說:“預測未來的辦法就是把它創(chuàng)造出來?!睆恼J識與實踐的關系來看,這句話對我們的啟示是()
    A.認識總是滯后于實踐
    B.實踐是認識的先導
    C.實踐高于認識
    D.實踐與認識是合一的
    答案:C 解析:從認識與實踐的關系來看,這句話對我們的啟示是:實踐高于認識。 所以,C選項是正確選項;ABD選項不符合題干要求,不選。
    11.唯物史觀認為,人類的第一個歷史活動是()
    A.吃喝穿住
    B.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
    C.人的自覺意識活動
    D.結成社會關系
    答案:B 解析:馬克思主義正是從人類的物質資料的生產出發(fā),才科學地解決了社會的本質。所以,B選項是正確選項;ACD選項不符合題干要求,不選。
    12.“許多事情我們可以講一千個理由、一萬個理由,但老百姓吃不上飯,就沒有理由?!懊褚允碁樘臁?。這段話表明()
    A.人們首先必須吃、喝、住、穿,然后才能從事政治、科學、藝術、宗教等活動
    B.人的生理需求是歷史的基礎
    C.人的自然屬性決定著人的本質
    D.人的物質欲望是社會發(fā)展的根本動力
    答案:A 解析:“民以食為天”,表明人們首先必須吃、喝、住、穿,然后才能從事政治、科學、藝術、宗教等活動。所以,A選項是正確選項;BCD選項不符合題干要求,不選。
    13.社會存在是指社會的物質生活條件,它有多方面的內容,其中最能集中體現(xiàn)人類社會物質性的是()
    A.社會形態(tài)
    B.地理環(huán)境
    C.人口因素
    D.生產方式
    答案:D 解析: 生產方式是社會歷史發(fā)展的決定力量,最能體現(xiàn)人類社會的物質性。所以,D選項是正確選項;ABC選項不符合題干要求,不選。
    14.衡量生產力水平的客觀尺度是( )
    A.勞動工具的狀況
    B.勞動者的素質
    C.勞動對象的廣度和深度
    D.勞動產品的數(shù)量和質量
    答案:A 解析:勞動資料中最重要的是生產工具,它是生產力發(fā)展水平的客觀尺度。所以,A選項是正確選項;BCD選項不符合題干要求,不選。
    15.先進生產力的集中體現(xiàn)和主要標志是()
    A.勞動者
    B.勞動對象
    C.科學技術
    D.管理方式
    答案:C 解析:科學技術是先進生產力的集中體現(xiàn)和主要標志。所以,C選項是正確選項;ABD選項不符合題干要求,不選。
    16.生產關系是人們在生產過程中結成的()
    A.人與自然的關系
    B.人與人的物質利益關系
    C.管理與被管理的體系
    D.分工協(xié)作關系
    答案:B 解析:生產關系是人們在生產過程中結成的人與人的物質利益關系。所以,B選項是正確選項;ACD選項不符合題干要求,不選。
    二、多項選擇題
    1.1918年,馬寅初在一次演講時,有一位老農問他:“馬教授,請問什么是經濟學?”馬寅初笑著說:“我給這位朋友講個故事吧:有個趕考的書生到旅店投宿,拿出十兩銀子,挑了該旅店標價十兩銀子的房間,店主立刻用它到隔壁的米店付了欠單,米店老板轉身去屠夫處還了肉錢,屠夫馬上去付清了賒欠的飼料款,飼料商趕緊到旅店還了房錢。就這樣,十兩銀子又到了店主的手里。這時書生來說,房間不合適,要回銀子就走了。你看,店主一文錢也沒賺到,大家卻把債務都還清了,所以,錢的流通越快越好,這就是經濟學?!痹谶@個故事中,貨幣所發(fā)揮的職能有()
    A. 支付手段 B. 流通手段 C. 價值尺度 D. 貯藏手段
    答案:ABC 解析:貨幣是在長期交換過程中形成的固定充當一般等價物的商品。貨幣有五種基本職能,即價值尺度、流通手段、貯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貨幣?!皹藘r十兩銀子”體現(xiàn)了價值尺度職能,書生、店主、米店老板等人支付房錢和還清欠款體現(xiàn)了支付手段職能,十兩銀子在書生等人手中流通體現(xiàn)了流通職能,題干中并沒有體現(xiàn)貯藏手段。所以,ABC選項正確。
    2.“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稗q證法認為發(fā)展的實估是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新生事物必然取代舊事物,從根本上說,是因為()
    A.新生事物產生于舊事物之后,是新出現(xiàn)的事物
    B.新生事物具有新的結構和功能,能適應已經變化了的環(huán)境和條件
    C.新生事物是對舊事物的揚棄,并添加了舊事物所不能容納的新內容
    D.在社會歷史領域內,新生事物符合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和要求
    答案:BCD 解析:新生事物必然取代舊事物,從根本上說,是因為新生事物具有新的結構和功能,能適應已經變化了的環(huán)境和條件;新生事物是對舊事物的揚棄,并添加了舊事物所不能容納的新內容;在社會歷史領域內,新生事物符合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和要求。所以,BCD選項正確;A選項不符合題干要求,不選。
    3.1971年,迪斯尼樂園的路徑設計獲得了“世界設計”獎,設計師格羅培斯卻說,“其實那不是我的設計”。原因是在迪斯尼樂園主體工程完工后,格羅培斯暫停修筑樂園里的道路,并在空地上撒上草種。五個月后,樂園里綠草茵茵,草地上被游客踏出了不少寬窄不一的小路。格羅培斯根據(jù)這些行人踏出來的小路鋪設了人行道,成了“優(yōu)雅自然、簡捷便利、個性突出”的優(yōu)秀設計。格羅培斯的設計智慧對我們認識和實踐活動的啟示是()
    A.要從生活實踐中獲取靈感
    B.要尊重群眾的實際需求
    C.不要對自然事物做任何改變
    D.要對事物本來面目做直觀反映
    答案:AB 解析: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和來源,認識活動要從生活實踐中獲取靈感。群眾是實踐的主體,尊重實踐就是尊重群眾的實際需求。AB選項是正確選項;CD選項不符合題干要求,不選。
    4.1989年,時任美國國務院顧問的弗朗西斯.福山拋出了所謂的“歷史終結論”,認為西方實行的自由民主制度是“人類社會形態(tài)進步的終點”和“人類最后一種的統(tǒng)治形式”。然而,20年來的歷史告訴我們,終結的不是歷史,而是西方的優(yōu)越感。就在柏林墻倒塌20年后的2009年11月9日,BBC公布了一份對27國民眾的調查。結果半數(shù)以上的受訪者不滿資本主義制度,此次調查的主辦方之一的“全球掃描”公司主席米勒對媒體表示,這說明隨著1989年柏林墻的倒塌資本主義并沒有取得看上去的壓倒性勝利,這一點在這次金融危機中表現(xiàn)的尤其明顯,“歷史終結論”的破產說明()
    A.社會規(guī)律和自然規(guī)律一樣都是作為一種盲目的無意識力量起作用
    B.人類歷史的發(fā)展的曲折性不會改變歷史發(fā)展的前進性
    C.一些國家社會發(fā)展的特殊形式不能否定歷史發(fā)展的普遍規(guī)律
    D.人們對社會發(fā)展某個階段的認識不能代替社會發(fā)展的整個過程
    答案:BCD 解析:“歷史終結論”的破產說明,人類歷史的發(fā)展的曲折性不會改變歷史發(fā)展的前進性,一些國家社會發(fā)展的特殊形式不能否定歷史發(fā)展的普遍規(guī)律,人們對社會發(fā)展某個階段的認識不能代替社會發(fā)展的整個過程。社會規(guī)律是人有意識的能動活動,自然規(guī)律是盲目的無意識的力量起作用。所以,BCD選項是正確答案。
    5.2011年4月,耶魯大學出版了《馬克思為什么是對的》一書,書中列舉了當前西方社會10個典型的歪曲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其中一種觀點認為:馬克思主義將世間萬物都歸結于經濟因素,藝術、宗教,政治、法律、道德等都被簡單地視為經濟的反映,對人類歷史錯綜復雜的本質視而不見,而試圖建立一種非黑即白的單一歷史觀,上述觀點是對馬克思主義關于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辯證關系思想的嚴重歪曲,其表現(xiàn)為()
    A.把社會歷史發(fā)展多重因素的綜合作用歪曲為單一因素決定論
    B.把上層建筑與經濟基礎的相互作用歪曲為機械的單向作用
    C.把經濟作為社會的“基礎”所具有的歸根到底的決定作用歪曲為決定作用
    D.把意識形態(tài)對社會歷史始終具有的積極能動作用歪曲為消極被動作用
    答案:ABC 解析:ABC選項都是對《馬克思為什么是對的》一書中,馬克思主義關于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辯證關系的嚴重扭曲,是正確選項;D選項不符合題干要求,不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