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wǎng)2月10日電 據(jù)新西蘭《聯(lián)合報》報道,在通過新西蘭UniverstiyEntrance的學生中,亞裔學生的為68%,歐裔52%,太平洋島裔28%,毛利裔23%。在奧克蘭,越來越多的跡象顯示,亞裔注冊率越高的學校,校風和學業(yè)成績方面表現(xiàn)越佳。對于Kiwi父母來說,在他們眼中,推行強化教育的華人父母,到底是值得效仿的“孟母”?還是獨斷專制的“虎媽”?新西蘭人是否借鑒中國父母的教育經(jīng)驗?讓我們從在美國引起廣泛爭議的“虎媽”——蔡美兒即將登陸新西蘭的新書《虎媽戰(zhàn)歌》說起。
奧大教授:“虎媽”式教育既讓人著迷又讓人惡心
2月份,一本英文新書將在新西蘭書店上架,對于那些驚訝于本地亞裔孩子優(yōu)秀學業(yè)表現(xiàn)的Kiwi父母來說,閱讀它會感到心靈沖擊——《The Battle Hymm of the TigearMother》(中譯《虎媽戰(zhàn)歌》),由在美國的華裔“虎媽”——蔡美兒(AmyChua)所著,詳述她如何把兩個女兒調(diào)教成全A生,以及鋼琴和小提琴演奏能手。
蔡美兒是美國耶魯大學華裔法學教授,這本新書已經(jīng)在美國引起轟動。討論隨著《時代》周刊的封面文章而達到高潮。上個月,《華爾街日報》還刊發(fā)了一篇對《虎媽戰(zhàn)歌》的書評,題目是《為何中國母親更勝一籌》,結(jié)果,不可避免地,對中西教育制度的探討開始轉(zhuǎn)向到中西經(jīng)濟和國力增減的對比,使其成為一場并不單純的口水戰(zhàn)。
在這本書中,核心故事包括母女間的“戰(zhàn)爭段落”:當她的女兒露露沒有完成一個特別難的鋼琴段落時,在考試的前一天,她要求露露從晚飯后一直彈到深夜,中間不許從琴凳上離開,喝一杯水和上廁所也不行……
而核心理念包括:“我們中國父母認為,除非能有所成就,否則毫無樂趣可言,你必須努力,而孩子自己并不會主動努力?!彼J為,當西方人談?wù)摵⒆拥淖宰饡r,中國父母認為孩子是頑劣和有可塑性的?!爸劣谧宰疬@個東西,一定得有所成就才能實現(xiàn)?!?BR> 蔡美兒在書中列出的10大家規(guī)分別是:不準夜不歸宿(Sleepovers);不準參加學校的小組娛樂活動;不準參加校園演出;不準抱怨沒有參加校園演出;不準看電視或玩電子游戲;不準擅自選擇課外活動;不準有科目低于A;除了體育與話劇外,其他科目不準拿不到第一;不準練習鋼琴及小提琴以外的樂器;不準不練習鋼琴及小提琴。
“中國父母可以要求孩子拿A,西方父母只能請求孩子try their best?!辈堂纼涸跁姓故玖酥袊改敢孕呷璧姆绞剑瑏砑詈⒆?,這種被西方父母視為冒犯的教育方式,“垃圾”、“你真懶,同學都超過你了”……類似的表達方式,我們中國背景都應(yīng)該不陌生。
在新西蘭,亞洲人的比例遠遠高于美國的5%,目前的10%,到2026年預(yù)期將為16%。在新西蘭,我們中國式的教育方式,是否已經(jīng)讓Kiwi父母感到壓力了呢?
對此,奧克蘭大學教育學教授JohnHattie認為,這種過分嚴厲的“虎媽式”教育,“既讓人著迷又讓人惡心”。他承認,這種教育中包含了一些智慧的東西。“其中關(guān)鍵性的就是父母的期許?!彼f,研究顯示父母的期待對于學業(yè)成績影響力之強,要超過家庭結(jié)構(gòu)因素,例如是否是單親家庭等。
不過,他對中式教育中的以羞辱孩子為手段,和以成績?yōu)閷?dǎo)向無法認同,認為這樣的父母的成功觀念有些“勢利”。成功當然可以產(chǎn)生自尊。但成功的定義并不是那么狹窄,并不總意味著全A的成績,小提琴拉得好等。”JohnHattie認為,孩子的進步需要的是積極的反饋?!皬娏业尿?qū)使,勢利心和過分的控制”并不是他們需要的。
Macleans College:近朱者赤,亞裔學生帶起來的好學風
亞裔學生在新西蘭的學業(yè)表現(xiàn)是伴隨著1990年的移民潮開始的。在新西蘭教育系統(tǒng)內(nèi),從90年代開始,亞裔的獎學金獲得者遍地開花。當然,不是所有的亞裔學生都很能學,但是,大部分亞裔父母都能保證他們的孩子不掉隊,至少可以達到一定的標準,使得他們未來仍然有機會進一步深造。
有亞裔背景的學生通過UniverstiyEntrance標準的是68%,而歐裔52%,島裔28%,毛利23%。亞裔學業(yè)表現(xiàn)對其他同學是一個挑戰(zhàn),他們需要更加努力才能有競爭力。在奧克蘭,有跡象顯示,亞裔注冊率越高的學校,學風越勤奮努力,對學術(shù)的追求同樣帶有“傳染性”。
東區(qū)Howick的MacleansCollege就是典型。這個Decile-10的中學是Education ReviewOffice認可的高標準、高成就學校。該校校長ByronBentley在回答有關(guān)亞裔學生表現(xiàn)的問題時承認,亞裔學生將勤奮努力的風氣帶到了這個學校。
目前,該校的注冊學生中20%為中國人,25%為其他亞裔背景包括韓國、印度、馬來和泰國等。Byron Bentley校長說,“亞裔學生非常勤奮用功,他們能花幾個小時在功課上。班上努力學習的風氣,就是被這些非常勤奮的孩子帶起來的?!?BR> 許多Kiwi孩子為了趕上他們,也不得不努力學習。他同時說,亞裔學生不僅“很成功”,而且“非常平衡、快樂和盡責”。不過,亞洲學生的優(yōu)異成績,是否意味著他們今后的成就也更高,這個問題,在新西蘭還沒有定論。
雖然在新西蘭大學以及社會中,不乏非常有成就的亞洲人。但是有調(diào)查認為,一旦進入大學,歐裔學生和亞裔學生的差距就會縮小。在大學中,虎媽們再也掐不到他們的脖子了。新西蘭亞裔和歐裔在大學中表現(xiàn)基本均等,在學士學位的通過比例上完全一致。
Kiwi父母:教育出人才,出的是Mark Zuckerberg不是Andre Agassi
說起“虎媽式”教育,新西蘭國家黨亞裔議員Melissa Lee也有一段“辛酸史”。
她同樣來自一個以成功為絕對導(dǎo)向的韓裔家庭。從小她就知道如果拿不到第一,回來就是藤條伺候。
10歲那年,Melissa Lee和他的弟弟開始學英語。他們的媽媽要求他們每天背一頁英語字典,從單詞、拼寫到釋義?!斑@都是在家庭作業(yè)做好之后。然后她開始考我們?!比绻荒軠蚀_回憶這頁字典,就不能睡覺。
不過,現(xiàn)在對她自己12歲的孩子,她完全采取另一種教育方式,“我不想他像我恨我媽一樣恨我。我認為他應(yīng)該有一個童年?!彼?,只要成績在中等之上,她就不再有強求。(張又)
奧大教授:“虎媽”式教育既讓人著迷又讓人惡心
2月份,一本英文新書將在新西蘭書店上架,對于那些驚訝于本地亞裔孩子優(yōu)秀學業(yè)表現(xiàn)的Kiwi父母來說,閱讀它會感到心靈沖擊——《The Battle Hymm of the TigearMother》(中譯《虎媽戰(zhàn)歌》),由在美國的華裔“虎媽”——蔡美兒(AmyChua)所著,詳述她如何把兩個女兒調(diào)教成全A生,以及鋼琴和小提琴演奏能手。
蔡美兒是美國耶魯大學華裔法學教授,這本新書已經(jīng)在美國引起轟動。討論隨著《時代》周刊的封面文章而達到高潮。上個月,《華爾街日報》還刊發(fā)了一篇對《虎媽戰(zhàn)歌》的書評,題目是《為何中國母親更勝一籌》,結(jié)果,不可避免地,對中西教育制度的探討開始轉(zhuǎn)向到中西經(jīng)濟和國力增減的對比,使其成為一場并不單純的口水戰(zhàn)。
在這本書中,核心故事包括母女間的“戰(zhàn)爭段落”:當她的女兒露露沒有完成一個特別難的鋼琴段落時,在考試的前一天,她要求露露從晚飯后一直彈到深夜,中間不許從琴凳上離開,喝一杯水和上廁所也不行……
而核心理念包括:“我們中國父母認為,除非能有所成就,否則毫無樂趣可言,你必須努力,而孩子自己并不會主動努力?!彼J為,當西方人談?wù)摵⒆拥淖宰饡r,中國父母認為孩子是頑劣和有可塑性的?!爸劣谧宰疬@個東西,一定得有所成就才能實現(xiàn)?!?BR> 蔡美兒在書中列出的10大家規(guī)分別是:不準夜不歸宿(Sleepovers);不準參加學校的小組娛樂活動;不準參加校園演出;不準抱怨沒有參加校園演出;不準看電視或玩電子游戲;不準擅自選擇課外活動;不準有科目低于A;除了體育與話劇外,其他科目不準拿不到第一;不準練習鋼琴及小提琴以外的樂器;不準不練習鋼琴及小提琴。
“中國父母可以要求孩子拿A,西方父母只能請求孩子try their best?!辈堂纼涸跁姓故玖酥袊改敢孕呷璧姆绞剑瑏砑詈⒆?,這種被西方父母視為冒犯的教育方式,“垃圾”、“你真懶,同學都超過你了”……類似的表達方式,我們中國背景都應(yīng)該不陌生。
在新西蘭,亞洲人的比例遠遠高于美國的5%,目前的10%,到2026年預(yù)期將為16%。在新西蘭,我們中國式的教育方式,是否已經(jīng)讓Kiwi父母感到壓力了呢?
對此,奧克蘭大學教育學教授JohnHattie認為,這種過分嚴厲的“虎媽式”教育,“既讓人著迷又讓人惡心”。他承認,這種教育中包含了一些智慧的東西。“其中關(guān)鍵性的就是父母的期許?!彼f,研究顯示父母的期待對于學業(yè)成績影響力之強,要超過家庭結(jié)構(gòu)因素,例如是否是單親家庭等。
不過,他對中式教育中的以羞辱孩子為手段,和以成績?yōu)閷?dǎo)向無法認同,認為這樣的父母的成功觀念有些“勢利”。成功當然可以產(chǎn)生自尊。但成功的定義并不是那么狹窄,并不總意味著全A的成績,小提琴拉得好等。”JohnHattie認為,孩子的進步需要的是積極的反饋?!皬娏业尿?qū)使,勢利心和過分的控制”并不是他們需要的。
Macleans College:近朱者赤,亞裔學生帶起來的好學風
亞裔學生在新西蘭的學業(yè)表現(xiàn)是伴隨著1990年的移民潮開始的。在新西蘭教育系統(tǒng)內(nèi),從90年代開始,亞裔的獎學金獲得者遍地開花。當然,不是所有的亞裔學生都很能學,但是,大部分亞裔父母都能保證他們的孩子不掉隊,至少可以達到一定的標準,使得他們未來仍然有機會進一步深造。
有亞裔背景的學生通過UniverstiyEntrance標準的是68%,而歐裔52%,島裔28%,毛利23%。亞裔學業(yè)表現(xiàn)對其他同學是一個挑戰(zhàn),他們需要更加努力才能有競爭力。在奧克蘭,有跡象顯示,亞裔注冊率越高的學校,學風越勤奮努力,對學術(shù)的追求同樣帶有“傳染性”。
東區(qū)Howick的MacleansCollege就是典型。這個Decile-10的中學是Education ReviewOffice認可的高標準、高成就學校。該校校長ByronBentley在回答有關(guān)亞裔學生表現(xiàn)的問題時承認,亞裔學生將勤奮努力的風氣帶到了這個學校。
目前,該校的注冊學生中20%為中國人,25%為其他亞裔背景包括韓國、印度、馬來和泰國等。Byron Bentley校長說,“亞裔學生非常勤奮用功,他們能花幾個小時在功課上。班上努力學習的風氣,就是被這些非常勤奮的孩子帶起來的?!?BR> 許多Kiwi孩子為了趕上他們,也不得不努力學習。他同時說,亞裔學生不僅“很成功”,而且“非常平衡、快樂和盡責”。不過,亞洲學生的優(yōu)異成績,是否意味著他們今后的成就也更高,這個問題,在新西蘭還沒有定論。
雖然在新西蘭大學以及社會中,不乏非常有成就的亞洲人。但是有調(diào)查認為,一旦進入大學,歐裔學生和亞裔學生的差距就會縮小。在大學中,虎媽們再也掐不到他們的脖子了。新西蘭亞裔和歐裔在大學中表現(xiàn)基本均等,在學士學位的通過比例上完全一致。
Kiwi父母:教育出人才,出的是Mark Zuckerberg不是Andre Agassi
說起“虎媽式”教育,新西蘭國家黨亞裔議員Melissa Lee也有一段“辛酸史”。
她同樣來自一個以成功為絕對導(dǎo)向的韓裔家庭。從小她就知道如果拿不到第一,回來就是藤條伺候。
10歲那年,Melissa Lee和他的弟弟開始學英語。他們的媽媽要求他們每天背一頁英語字典,從單詞、拼寫到釋義?!斑@都是在家庭作業(yè)做好之后。然后她開始考我們?!比绻荒軠蚀_回憶這頁字典,就不能睡覺。
不過,現(xiàn)在對她自己12歲的孩子,她完全采取另一種教育方式,“我不想他像我恨我媽一樣恨我。我認為他應(yīng)該有一個童年?!彼?,只要成績在中等之上,她就不再有強求。(張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