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重壓力下的招生組:沒有一所學校是干凈的?

字號:

本報記者 姜澎 樊麗萍
    一年一度的大學招生又現(xiàn)鬧劇,這次的主角是滬上兩所——復旦大學和上海交通大學。
    7月1日,復旦大學(微博)在其官方招生網(wǎng)站上發(fā)聲明稱,發(fā)現(xiàn)有學校假冒復旦大學騙學生改志愿,并宣布這一學校很可能來自上海西南片某理工類高校。次日,上海交通大學招生辦(微博)在官方微博上否認欺騙考生修改志愿,并稱“對一切捏造事實、詆毀我校的行為,依法保留追究其法律責任的權(quán)利。”
    而此前,復旦大學湖北招生組組長馮瑋教授已連發(fā)多條微博,抨擊北大、清華兩校在招生時,“綁架”優(yōu)質(zhì)生源。
    網(wǎng)站聲明加上微博發(fā)言,為了招生,大學上個周末吵得不可開交。直到教育部開口要求“各高校都消停一點”,復旦和交大才分別在自己的招生網(wǎng)上撤下了聲明。
    同城為搶生源撕破臉,不過是之間招生掐架的冰山一角。
    “招生,就是搶人,搶的正是高分生源。”有一位招生組老師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坦言,以清華和北大為首的眾多招生工作已陷入惡性競爭。而真正計較的,其實不是個別高分生,而是與錄取分數(shù)線、生源質(zhì)量直接捆綁的學校排名。
    分數(shù)和排名,讓象牙塔里的一些大學老師在搖身變成招生官時,有了一種與“為人師表”極不相稱的復雜。
    “沒有一所學校是干凈的”
    “今年復旦到底是什么思路,我們也看不懂了。招生時搶生源是每年的常態(tài),從這個角度來說,沒有一所學校是干凈的?!贬槍偷┰谄湔猩W(wǎng)站上公開發(fā)表聲明,直指滬上某理工院校騙學生改志愿一事,滬上一所大學招生辦的工作人員感到匪夷所思:看到聲明,又看到馮瑋教授的微博,連清華和北大招生組的老師都在側(cè)面打聽復旦今年的“招生戰(zhàn)略”。大家都很奇怪:為何復旦愿意去當挑頭者,“挑起了這么多的事端?”
    今年復旦爆料的被“挖墻腳”事件,在各校招生辦看來稀松平常,不值得大驚小怪。猶記2007年,清華本成功說服了原本投考北大的重慶市文科狀元黃文帝“倒戈”,但由于當年清華在重慶沒有招生計劃,北大遂跑去教育部“告狀”。結(jié)果,清華錄取黃文帝被教育部叫停,這位狀元差點沒學可上,最后以北大補錄黃文帝告終。
    今年復旦發(fā)表聲明后,上海交大次日發(fā)出的否認騙填志愿的聲明,同樣耐人尋味。上海交大一位參加招生的老師稱,其實學校本來不準備表態(tài)?!凹热粡偷]有指名道姓,那就沒必要回應,畢竟每年搶生源是每個學校都做的事情?!彼瑫r表示,同城學校撕破臉太難為情了,希望事態(tài)盡快平息。
    據(jù)稱,復旦的相關負責人也在學校內(nèi)部會議上表示:應該控制一下情緒。理由同樣是“同城學?;テy看”。但最終,還是有復旦招生組老師在接受媒體采訪時,點了上海交通大學的名。
    “交大到底有沒有欺騙學生改志愿,尚未可知;但可以肯定,復旦在招生時被對手挖走的學生不是一兩個,而是發(fā)生在多地、較大面積的行為,否則復旦也不會如此氣憤?!苯淮舐暶靼l(fā)表的次日,國內(nèi)一所985高校的招生辦負責人在記者采訪時如是推測。他順帶評論了復旦教授馮瑋發(fā)微博點名批評清北和交大招生一事:這樣的爆料不僅有損上述三校形象,其實也有損復旦形象,“大學為了搶生源吵起來,讓人感覺斯文掃地?!?BR>    多元的招生“利器”
    大學招生組進駐各地,多打著“服務考生”的旗號。不少有多年作戰(zhàn)經(jīng)驗的招生老師坦言,越走到邊遠地區(qū),越感到自己的重要,因為當?shù)貙W生對各所大學的信息確實相當閉塞。但在實際的招生操作中,“服務”不見了,商業(yè)味卻越來越濃。
    最初,各校爭搶學生的“利器”是掌握在招生官手頭的優(yōu)惠政策。由于各大都有自己的王牌專業(yè)和優(yōu)勢學科,自由挑專業(yè)便是學校吸引高分考生的最主要舉措。
    但這一砝碼如今已不能滿足考生和家長的胃口。圈內(nèi)人士告訴記者,大約從2005年開始,獎學金成為高校爭搶學生的又一“利器”。清華和北大最初給學生開出的獎學金是2萬元,后來逐年增長到5萬元,去年提高到8萬元,當然這些都是針對狀元的。但每當一所學校出臺一個關于招生的優(yōu)惠措施,另外一所學校就會緊隨其后。及至前年,其他高校按捺不住,紛紛開出新生獎學金:復旦今年的新生獎學金5萬元;南京大學給各地文史類前3名、理工和綜合類前10名的學生校長特別獎,每人3萬元;廈門大學(微博)對各地前10名的考生除免交4年學費外,一次性給予2萬元。
    但論招生“挖墻腳”的手法,清華和北大歷來是其他膜拜的對象。今年,重慶理科和文科狀元雙雙填報了清華,可北大招生組仍不斷地和他們聯(lián)系:電話、QQ、短信……甚至還給中學校長發(fā)短信,希望中學校長能出面做工作,而且承諾“清華給什么優(yōu)惠,我們也給什么優(yōu)惠”——這些優(yōu)惠中包括8萬元獎學金,還有出國參加交換生計劃。
    爭的就是“老三”
    在如火如荼的招生爭奪戰(zhàn),老牌勁旅大致分為兩個梯隊:清華和北大是無可爭議的第一梯隊;而第二梯隊成員大致是復旦、上海交大、浙大、南大、中國人大、中科大6所學校?!坝捎诘乩砦恢迷颍瑥偷┖蜕虾=淮笫堑诙蓐犞械摹I頭羊’,這么多年來,這兩所學校一直想PK第二梯隊中的第一名?!庇写髮W招生辦負責人明確告訴記者,復旦和交大此次針鋒相對,其實可以理解為“老三”之爭。
    “如果你問北大和清華,誰國內(nèi)排名第一,他們都說自己第一;同理,你要是去問復旦和交大誰排名第三,他們也都會當仁不讓。”審視復旦和上海交大在一些省市的招生戰(zhàn)績,就會發(fā)現(xiàn),它們確實如圈內(nèi)人士所說,每年都分別在一些省份占據(jù)著第三名,或者輪流占據(jù)第三名的位置。
    但從2008年起,復旦開始在更多的省份占據(jù)第三名的優(yōu)勢。到2009年,復旦招生更是大獲全勝,被很多高校視為招生策略成功運用的典范。那兩年,復旦不僅大幅調(diào)整全國招生計劃,還派出了前所未有的招生陣容:即使在只投放4個招生名額的甘肅地區(qū),復旦也派出了8名老師。結(jié)果復旦“打了一個漂亮的翻身仗”:沒有在任何一個省份出現(xiàn)斷檔;文理科各專業(yè)的高分生源幾乎都僅次于清華、北大。
    論學術排名,復旦和上海交大未必在第二梯隊的眾985高校中占據(jù)顯著優(yōu)勢,但對考生家長來說,兩所大學的所在地——上海是個有吸引力的地方。
    “北京和上海都是家長歡迎的求學地。如果去不了北大清華,很多家長確實會首選復旦或交大,讓孩子今后留在大城市工作?!庇姓猩蠋煼治?,家長對學校品牌概念的模糊和淡漠,一方面是因為信息不對稱,第二方面也是因為各985高校辦學模式趨同,鮮有特色可言,甚至一些學校連教改舉措都十分雷同。例如,北大有元培班,清華有“姚錢數(shù)”班,而復旦、上海交大在招生時,也都會拿出基地班、實驗班作為誘餌。
    雷同的發(fā)展策略和招生戰(zhàn)略,開始倒逼一些有絕對分數(shù)優(yōu)勢的考生做出別樣的選擇。今年北京市一文科狀元在簽約香港大學后直言,“就是希望嘗試另一種不同的教學體制?!?BR>    重重壓力下的招生組
    “頭頂兩座大山,后有追兵咬尾,外有境外虎狼。”這個形象的比喻,出自某大學校領導在學校內(nèi)部會議上對其招生形勢的總結(jié)。而這一判斷,幾乎適用于第二梯隊的所有高校。
    不言而喻,“兩座大山”是清華和北大。上海高校幾乎年年*“零志愿”,就是因為,每年清華和北大都要在上海招收100多名學生,如果可以排名的話,這些學生幾乎是全上海的高考(微博)前100名。上海所有奧賽的前10名,沒有一名留在上海的高校。全國奧賽的前三名,也沒有流入上海高校的。
    境外虎狼,則意指學生用腳投票,圈定的香港和海外。今年,僅香港大學(微博)一家就錄取了內(nèi)地11個省份的狀元。而香港高校提供的獎學金今年也跟著上漲——香港大學新生獎學金額度達50萬港幣。
    境外的一些大學,也對上海等大城市的優(yōu)質(zhì)生源虎視眈眈。美國排名靠前的一些大學,聯(lián)合中國國家留學(微博)基金管理委員會、留學預科學院,把美國大學的高中生選拔計劃引入中國?!斑^去到美國留學(微博)首先要考托福、雅思(微博)之類的語言考試,現(xiàn)在美國大學的高中生選拔計劃到中國來不用看外語,他們就是考察學生的素質(zhì),并同時參考高校的招生分數(shù)。30%參考高考成績,60%是面試成績,10%是班主任推薦。這些學校從高二下學期就開始動手。”
    如此形勢之下,國內(nèi)招生其實壓力重重,即使北大清華,亦不能幸免。去年,北大和清華就爆出狀元數(shù)“打架”的鬧劇。北大披露的數(shù)據(jù)是,除兩成報考香港高校外,六成以上文理第一名被北大錄??;而清華公布稱,錄取了九成的理科狀元和三成的文科狀元。顯然,兩校錄取的狀元相加,比例已遠遠大于100%。
    還有一位教授告訴記者,該校每年招生總結(jié)工作會議的議題,就是如何能夠確保第三名的位置。如果招生的分數(shù)排到了第三,就是勝利;如果排到第四,那就“需要明年再努力努力”。
    學生利益被犧牲
    “大學不是用人單位,一所大學的成功不應該是招學生分數(shù)的高低,而是從你這里走出去的學生是否優(yōu)秀?!痹谝凰?85高校的招辦主任看來,每年招生時,招生組的老師不擇手段攬才,其實都是各為其主,但倒霉的是學生。
    馮瑋就在微博里爆料說:大學為了在一個地方的分數(shù)好看一點,不惜調(diào)低在當?shù)氐恼猩鷶?shù)。有些學校為了使自己的分數(shù)線能夠超過競爭對手,甚至在一些城市只開放1個名額,哪怕原先放的名額不止1個,只要看著形勢不好,就立刻調(diào)整,確保能有一個好看的錄取分數(shù)線。
    招生和人才培養(yǎng)“兩張皮”的時代何時才能終結(jié)?陷于惡戰(zhàn)的高校也不得不反思。清華招生辦主任于涵日前在接受《人民日報》采訪時直言,招生的指標化陷阱,使得高校招生被高考分數(shù)牢牢束縛住。這位慣于在全國各地囊括優(yōu)等生的招生官很清楚,之間的招生戰(zhàn),無論是對于高等教育改革,還是之于基礎教育,都會形成不好的導向。
    長久以來,中小學基礎教育的教改進程,都會以大學招考模式為“風向標”。若大學都只迷戀分數(shù),那么讓中小學逃離應試教育窠臼,就成天方夜譚;另一方面,集眾多教育優(yōu)勢于一身的,若無法在招考環(huán)節(jié)突破慣有的人才選拔思路,在評價考生時無法完成從“高分”到“高能”的轉(zhuǎn)變,那么培養(yǎng)創(chuàng)新型人才就會陷于空談,而大學也無法滿足公眾對于教改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