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抒情議論作文:空地隨想

字號:

福建廈門集美中學(xué)高一2 班 余靜漪
    (發(fā)表于校報2006、08期)
    (又發(fā)表于《語文教學(xué)與研究》2006、8)
    最后的雁群呼嘯著倉皇南飛,撩起隱沒的蒼涼,這荒蕪的空地,便只遺漏了我默然彳亍的殘影。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蔽羧毡毁H的蘇軾,定然也是在這無妄之災(zāi)后,如我一般,心懷無可奈何,游蕩在同樣荒涼,景色無異的黃州空地吧!
    “烏臺詩案”詆毀了東坡的一世清明。無中生有的污蔑,競引起了軒然大波。憂國憂民卻又無能為力的挫敗感,使他迷茫在前行的蜿蜒中,尋不回慷慨陳詞的理想,似乎生無可戀,卻也思考不出從容赴死的理由。
    如我?如我。
    忘了這是第幾次失敗,苦笑著讓自己別去在乎,卻依然夙夜冥思,腳步延伸的盡頭,將是地獄,或是天堂?害怕連篇累牘的敗筆,混淆了曾經(jīng)燦爛的輝煌。
    十月的風凜冽著,迷茫了前方空地上的小道。
    我將十指撫過突兀的枝干,感受那凹凸不平的痕跡,有誰能想到,那竟是“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的源泉?梅花單薄的枝干瑟縮著,瑟縮著空氣中殘留的溫度。
    東坡瑟縮了嗎?面對這突如其來的陷害,屈打成招的夜審,他在申辯中低下了高昂的頭。身心的摧殘,卻無法使他瑟縮這舍己為國的意愿,這前仆后繼的決心。
    精神上無以言表的孤獨,折挫了東坡的豪情,朝廷的腐敗,充斥著不厭其煩的妒忌,猜疑,爾虞我詐,于是遁形于無言的山水,追憶逝去的古人。正如余秋語所言:“在無法對話的地方尋找對話,于是對話也一定會變得異乎尋常。”在無言的對話中升華情操,便是“此時無聲勝有聲”。
    我將目光定格在腳下的空地上,尋求一條明路。
    我瑟縮了嗎?也許習(xí)慣于日復(fù)一日的作業(yè),執(zhí)著于不落窠臼的幻想,卻漸漸忽略了是否腳踏實地,我只是沿著一些零散而雜亂的腳印,將自己的腳印覆于其上。我從未停下腳步,但也只是隨波逐流的彳亍著,閑適而懶散的彳亍著。
    風過,我迎風疾走,正視前方??盏厮朴行╋L沙迷漫,卻無法模糊我的雙眼。
    回望那張揚著的枝干,仿佛正顫動著抖落虛有其表的柔弱,伸展著休養(yǎng)已久,也積蓄已久的能量,微笑著立于凜冽中,空地上的生物,恍然間,進發(fā)出勃勃生機,在這荒蕪的空地,在這深秋十月。
    東坡開始自省,不同于故弄玄虛的剖析。自然意味深長的創(chuàng)造了生命,只為生命創(chuàng)造的更為深遠的價值。當東坡終于恍然大悟,脫胎換骨,大展拳腳準備有所作為,與此同時藝術(shù)才情也在升華中蛻變。
    而我,也在同樣的蛻變中化去了幼稚,化去了浮夸,化去了悲涼。
    如果趨于默默無言,那么失敗便是尾聲:如果勇于奮起直追,那么挫折只是前奏。東坡終于奏起了繁復(fù)的交響樂,有低谷,有高潮。但更多的是夾雜其中的跌宕起伏。他的名字,名留青史,永垂不朽,“烏臺詩案”并不是他人生的污點,而是他步入輝煌的轉(zhuǎn)折。而我,亦是如此,前奏應(yīng)已完成,既而奏響真正的樂章。
    這空地,雖然荒蕪,卻沒有衰敗的氣息。
    后記:
    成熟是一種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輝;
    一種圓潤而不逆耳的聲響;
    一種不再需要對別人察言觀色的從容;
    一種終于停止向周圍申訴求告的大氣;
    一種不理會哄鬧的微笑;
    一種洗刷了偏激的淡漠;
    一種無須聲張的厚實;
    一種并不陡峭的高度。
    一一余秋雨
    教師點評:
    首先,這篇作文真實,有個性。
    小作者的“隨想”,原始動力是新高一的學(xué)習(xí)不如意,考試不如意。文中”忘了這是第幾次失敗,苦笑著讓自己別去在乎,卻依然夙夜冥思”,簡單地點了出來??吹贸?,小作者的情感是真實的。
    令人高興的是,余靜漪同學(xué)并沒有拘泥于個人的不如意。而是以這個不如意為起點,引申開去。借大文豪蘇軾談自己對人生挫折的認識,闡述自己”如果勇于奮起直追,那么挫折只是前奏?!?BR>    其次,這篇作文文化氣濃,體現(xiàn)了研究性學(xué)習(xí)的特色。
    余靜漪同學(xué)的這篇文章展現(xiàn)了自己對蘇軾的研究性學(xué)習(xí)成果,寫出了文化氣,寫出了一種高雅的作文個性。 (陳艷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