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招生別異化為“小高考”

字號:

連海平
    元宵節(jié)后的第一個周末,高校自主招生考試全面展開。以清華大學為首的7所高校和以北大為首的13所高校舉行的聯(lián)合自主招生考試?!芭憧肌钡募议L們在考點外造成了不同程度的交通擁堵,周邊的餐館人滿為患,類似的場景在全國30多個城市同時出現(xiàn)。
    “一考定終身”的全國統(tǒng)一高考恢復20多年后,其機械的模式、僵化的程序以及“唯分數(shù)論”與多元化社會需求嚴重脫節(jié),“大一統(tǒng)”、“一刀切”也飽受公眾詬病,吁求自主招生的呼聲越來越高。2003年,教育部開始在全國試水自主招生,8年之后,自主招生的試點學校已由最初的22所擴大至80所,且以聯(lián)盟的形式聯(lián)合招考,形成“三大一小”陣營。
    理想狀態(tài)下,自主招生是一個正和博弈:大學招到自己想要的人才,甚至是怪才、偏才,“得天下英才而教之”,不亦樂乎;學生多了N個自由選擇的機會,避免了傳統(tǒng)高考可能出現(xiàn)明珠暗投甚至是遺珠的遺憾。因此,自主招生一開始就得到公眾贊許、社會激賞。但就目前的“自主”過程浮現(xiàn)的種種弊端來看,大家顯然是過于樂觀了。
    由于自主招生比例小、信息不透明、各校之間暗自較勁人為設置障礙等弊端,可能不僅無法有效革除傳統(tǒng)高考固有的弊病,考生應試負擔還有某種程度的加重,出現(xiàn)了考生“打飛的”趕考的尷尬局面,大大加重了學生及家長的負擔。同時,很多高校都是直接點對點地把名額分配到重點學校,本來就少得可憐的名額很快就被重點中學的尖子生全部瓜分完,自主招生有可能成了城里人的盛宴,而將農(nóng)民子弟拒之門外。更致命的是,目前的自主招生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自主”,已獲自主招生資格的學生仍必須參加高考,填報志愿時也必須把相關高校放在第一志愿,且高考成績達到學校預定標準方可被錄取。
    統(tǒng)一高考終不能免,自主招生便異化為“小高考”,使得許多參加自主招生的學子不得不面對兩次甚至N次高考,這樣的折騰不但對學子的減負、傳統(tǒng)高考的糾偏沒有絲毫的幫助,也背離了自主招生制度設計的初衷。自主招生題中應有之義應該是,聯(lián)考不應是“集團壟斷”下的閉門操作,而應該出現(xiàn)多元、開放的競爭格局;其次,聯(lián)考應以學生為本,為學生自由選擇提供方便,而不是只站在學校的立場,搞惡性競爭、畸形對抗;最后,攻下統(tǒng)一高考這一關,建立獨立的考評體系,使得自主招生真正自主起來,給考生也給傳統(tǒng)高考一個解脫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