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2日,9079人參加復旦“千分考”;2月19日,6萬多人奮戰(zhàn)以清華大學為首的“華約”七校聯(lián)盟水平測試;2月20日早上八點半,“北約”開始了長達12小時的馬拉松考試,2萬多名考生搏北大、港大等13所高校的名額;2月26日,同濟大學、哈爾濱工業(yè)大學等以培養(yǎng)卓越工程師為目標的工科聯(lián)盟又將開考,考生數為3萬多人。再加上聯(lián)盟之外的自主招生高校,粗略估計,短短一個月時間內,全國約有近20萬人次的考生輪番參加自主招生考試。
聲勢浩大的高校自主招生選拔,可謂高校招生改革的重大突破,因為這一舉措打破了高考的性。但當這一改革進入第九個年頭時,人們發(fā)現,“高校獲得更多招生自主權,學生獲得更多選擇權”的改革初衷似乎并未實現,而高校卻陷入了一種集團作戰(zhàn)的混亂局面。疲于奔命的考生、迷茫的中學教育工作者、焦慮的家長質疑聲四起:高校招生改革是不是已經誤入歧途?
中學怨聲載道,考生的選擇權多了嗎?
位育中學高三女生曉津上周剛剛參加了復旦的“千分考”,前天,她又出現在“華約”的考場上,希望再搏一搏中國人民大學和浙江大學。她所在的50個人的班級里,報名參加自主招生的學生占了三分之二,有同學甚至三大聯(lián)盟“每個都不放過”,“而我們班是文科班,在全年級十個班級里排名是靠后的?!?BR> 她說,同學們常說的一句話就是,“我不想*著去高考,有5分加分也行啊”。大家希望“這一點點優(yōu)惠政策增加的一點點砝碼,能夠分擔一點點的高考壓力”。盡管班主任不停地在提醒:不要本末倒置,高考才是正途,不要打亂高考復習。事實上,全國參加自主招生考試的20萬人次中,多有10%,也就是2萬人終能夠通過自主招生獲得加分。
“自主招生只是提前把學生分了層次。”滬上一所實驗性示范性高中的校長告訴記者,每年寒假前后,高三老師要根據兩年多的學習成績給學生排名,然后根據高校分配的自主招生名額,開始向外推薦,“排名要非常謹慎,免得家長、考生質疑不公平?!币簿褪钦f,這些獲得自主招生資格的考生,通過高考同樣可以進入。
據自主招生聯(lián)盟公布的初步統(tǒng)計,今年“華約”“北約”兩大聯(lián)盟獲得自主招生筆試的考生較去年約增40%,但是這種增長主要出現在重點中學。很多普通中學根本分不到名額,即使學生自薦也很少被錄取。
自主招生儼然已經變成了“小高考”,成為中學教育新的指揮棒。特別是一些重點中學不得不圍著自主招生轉。幾天前,復旦“千分考”的面試名單一出來,上海中學、華東師大二附中、復旦附中、上海交大附中等“四大”就開始比較各自進入名單的學生數量,有的學校有110多人,有的70多人,有的40多人,入圍人數少的中學校長說要“好好反思”,因為“自主招生錄取的學生數量影響著社會對中學的評價”。
高校明搶生源,大學的自主權擴大了嗎?
“在原來的高考招生中,在拿到錄取通知書之前,學生跟高校并不會發(fā)生接觸,高校也不清楚自己將要培養(yǎng)的學生具有什么特點,雙方只是通過一個高考分數聯(lián)系起來。通過自主招生,能夠實現高校和考生之間的直接溝通,雙向選擇?!睖弦凰?85高校的招辦主任這樣概括自主招生的意義。
中學校長劉京海雖然同意這一理念,但也提出了質疑,“高校自主招生筆試和高考比起來,同樣是考文化課,只是考題更難,試問自主招生到底要解決什么問題?”
在考生曉津看來,自主招生的考題確實比高考題目要靈活,但仍以考察知識為主,而她所在班級通過復旦自主招生筆試的同學,都在事前做了充分準備,“有的文科生找理科生做‘搭子’,互補文理;也有人借來一摞自主招生復習資料,進行刷題戰(zhàn)術?!?BR> 在考場外,不少家長也向記者抱怨,雖然“北約”13所高校中,考生可同時報名3所學校,但其中大部分高校只接受“第一志愿”報考,“同時報考3所”形同虛設,這一情況在“華約”考試中也同樣出現。
“這些高校就是用各種考試來誘惑你,讓你不想放棄機會。”曉津說。
原本為了打破一考定終身而推出的擴大高校招生自主權,如今卻變成了愈演愈烈的生源大戰(zhàn)。劉京海說,在目前的高考政策下,想要考取好的學府,必須全方面發(fā)展,一些公開宣稱不招偏科的人,這其實非??尚Γ浩撇拍艹鋈瞬?,任何成就一個專業(yè)的人都是偏科的人。
不管如何擴大自主招生名額,高考仍是繞不過去的坎,目前自主招生的程序設計是筆試+面試+高考,學校自主招生嫁接高考,結果是學校用自主招生的政策搶生源,中學無所適從,學生壓力增大。
還有多少障礙在招生改革面前?
在一些教育界人士看來,給予高校招生自主權這一方向沒有錯,關鍵是用什么樣的程序和制度來用好這個招生自主權,而達到“高校選拔合適的人才,學生選擇合適高?!钡哪康摹?BR> 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認為,高考變?yōu)閷W業(yè)水平考試,將自主招生后移到高考之后,這是完全可行的,以高考成績作為報考大學的筆試成績,學校可以根據高考成績設定一個分數線,并確定高考成績在本校錄取中的權重,每個考生可以同時申請若干學校,接受學校面試和錄取,一個考生可以收到多張錄取通知書,選擇一所就讀。在以上改革模式基礎上,再進一步探索多次高考、多次錄取,拉大錄取周期,增加錄取次數。
熊丙奇更進一步指出,其實高考改革的核心在于打破集中錄取,其關鍵問題在于有的部門不愿意放權,而學校又不愿意被選擇。
去年剛剛頒布的《國家教育中長期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對推進招生考試改革提出了諸多新的設想:探索招生與考試相對分離的辦法,政府宏觀管理,專業(yè)機構組織實施,學校依法自主招生,學生多次選擇,逐步形成分類考試、綜合評價、多元錄取的考試招生制度——這似乎回應了社會的期待。正如一所大學校長說,招生是大學重要的權利之一,自主招生改革應該進行下去,讓大學按照學術規(guī)律來辦事,減少其他因素的干擾,大學擔負起自己的責任,政府監(jiān)督指導就可以了。
本報記者 李雪林
聲勢浩大的高校自主招生選拔,可謂高校招生改革的重大突破,因為這一舉措打破了高考的性。但當這一改革進入第九個年頭時,人們發(fā)現,“高校獲得更多招生自主權,學生獲得更多選擇權”的改革初衷似乎并未實現,而高校卻陷入了一種集團作戰(zhàn)的混亂局面。疲于奔命的考生、迷茫的中學教育工作者、焦慮的家長質疑聲四起:高校招生改革是不是已經誤入歧途?
中學怨聲載道,考生的選擇權多了嗎?
位育中學高三女生曉津上周剛剛參加了復旦的“千分考”,前天,她又出現在“華約”的考場上,希望再搏一搏中國人民大學和浙江大學。她所在的50個人的班級里,報名參加自主招生的學生占了三分之二,有同學甚至三大聯(lián)盟“每個都不放過”,“而我們班是文科班,在全年級十個班級里排名是靠后的?!?BR> 她說,同學們常說的一句話就是,“我不想*著去高考,有5分加分也行啊”。大家希望“這一點點優(yōu)惠政策增加的一點點砝碼,能夠分擔一點點的高考壓力”。盡管班主任不停地在提醒:不要本末倒置,高考才是正途,不要打亂高考復習。事實上,全國參加自主招生考試的20萬人次中,多有10%,也就是2萬人終能夠通過自主招生獲得加分。
“自主招生只是提前把學生分了層次。”滬上一所實驗性示范性高中的校長告訴記者,每年寒假前后,高三老師要根據兩年多的學習成績給學生排名,然后根據高校分配的自主招生名額,開始向外推薦,“排名要非常謹慎,免得家長、考生質疑不公平?!币簿褪钦f,這些獲得自主招生資格的考生,通過高考同樣可以進入。
據自主招生聯(lián)盟公布的初步統(tǒng)計,今年“華約”“北約”兩大聯(lián)盟獲得自主招生筆試的考生較去年約增40%,但是這種增長主要出現在重點中學。很多普通中學根本分不到名額,即使學生自薦也很少被錄取。
自主招生儼然已經變成了“小高考”,成為中學教育新的指揮棒。特別是一些重點中學不得不圍著自主招生轉。幾天前,復旦“千分考”的面試名單一出來,上海中學、華東師大二附中、復旦附中、上海交大附中等“四大”就開始比較各自進入名單的學生數量,有的學校有110多人,有的70多人,有的40多人,入圍人數少的中學校長說要“好好反思”,因為“自主招生錄取的學生數量影響著社會對中學的評價”。
高校明搶生源,大學的自主權擴大了嗎?
“在原來的高考招生中,在拿到錄取通知書之前,學生跟高校并不會發(fā)生接觸,高校也不清楚自己將要培養(yǎng)的學生具有什么特點,雙方只是通過一個高考分數聯(lián)系起來。通過自主招生,能夠實現高校和考生之間的直接溝通,雙向選擇?!睖弦凰?85高校的招辦主任這樣概括自主招生的意義。
中學校長劉京海雖然同意這一理念,但也提出了質疑,“高校自主招生筆試和高考比起來,同樣是考文化課,只是考題更難,試問自主招生到底要解決什么問題?”
在考生曉津看來,自主招生的考題確實比高考題目要靈活,但仍以考察知識為主,而她所在班級通過復旦自主招生筆試的同學,都在事前做了充分準備,“有的文科生找理科生做‘搭子’,互補文理;也有人借來一摞自主招生復習資料,進行刷題戰(zhàn)術?!?BR> 在考場外,不少家長也向記者抱怨,雖然“北約”13所高校中,考生可同時報名3所學校,但其中大部分高校只接受“第一志愿”報考,“同時報考3所”形同虛設,這一情況在“華約”考試中也同樣出現。
“這些高校就是用各種考試來誘惑你,讓你不想放棄機會。”曉津說。
原本為了打破一考定終身而推出的擴大高校招生自主權,如今卻變成了愈演愈烈的生源大戰(zhàn)。劉京海說,在目前的高考政策下,想要考取好的學府,必須全方面發(fā)展,一些公開宣稱不招偏科的人,這其實非??尚Γ浩撇拍艹鋈瞬?,任何成就一個專業(yè)的人都是偏科的人。
不管如何擴大自主招生名額,高考仍是繞不過去的坎,目前自主招生的程序設計是筆試+面試+高考,學校自主招生嫁接高考,結果是學校用自主招生的政策搶生源,中學無所適從,學生壓力增大。
還有多少障礙在招生改革面前?
在一些教育界人士看來,給予高校招生自主權這一方向沒有錯,關鍵是用什么樣的程序和制度來用好這個招生自主權,而達到“高校選拔合適的人才,學生選擇合適高?!钡哪康摹?BR> 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認為,高考變?yōu)閷W業(yè)水平考試,將自主招生后移到高考之后,這是完全可行的,以高考成績作為報考大學的筆試成績,學校可以根據高考成績設定一個分數線,并確定高考成績在本校錄取中的權重,每個考生可以同時申請若干學校,接受學校面試和錄取,一個考生可以收到多張錄取通知書,選擇一所就讀。在以上改革模式基礎上,再進一步探索多次高考、多次錄取,拉大錄取周期,增加錄取次數。
熊丙奇更進一步指出,其實高考改革的核心在于打破集中錄取,其關鍵問題在于有的部門不愿意放權,而學校又不愿意被選擇。
去年剛剛頒布的《國家教育中長期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對推進招生考試改革提出了諸多新的設想:探索招生與考試相對分離的辦法,政府宏觀管理,專業(yè)機構組織實施,學校依法自主招生,學生多次選擇,逐步形成分類考試、綜合評價、多元錄取的考試招生制度——這似乎回應了社會的期待。正如一所大學校長說,招生是大學重要的權利之一,自主招生改革應該進行下去,讓大學按照學術規(guī)律來辦事,減少其他因素的干擾,大學擔負起自己的責任,政府監(jiān)督指導就可以了。
本報記者 李雪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