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政治輔導 貨幣與紙幣

字號:

第二節(jié) 貨幣
    「基本內容」
    ⒈價值形式的發(fā)展和貨幣的起源
    貨幣是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發(fā)展的必然產物。貨幣產生以后,商品的價值是用貨幣來表現(xiàn)的。但是,貨幣是隨著價值形式的發(fā)展而產生的。只有分析價值形式的發(fā)展,才能正確地揭示貨幣的起源和本質。
    價值形式的發(fā)展經歷了四個階段。
    ⑴、 簡單的或偶然的價值形式
    簡單的或偶然的價值形式是指一種商品的價值偶然地個別地表現(xiàn)在另一種商品上。如:
    1只羊=2把斧子
    在這個等式中,等式兩端的商品處于不同的地位,起著不同的作用。由于等式左端的 1只羊的價值是借助斧子相對地表現(xiàn)出來的,因而羊處于相對價值形式的地位;由于等式右端的2把斧子,只是充當1只羊的價值的表現(xiàn)材料,以自身的使用價值反映羊的價值,證明羊同它一樣花費了數(shù)量相等的人類勞動,因而斧子處于等價形式的地位。
    等價形式的特點是:第一,使用價值成為價值的表現(xiàn)形式,即處于等價形式的斧子,以自身的使用價值來表現(xiàn)羊的價值和價值量;第二,具體勞動成為抽象勞動的表現(xiàn)形式,即斧子的使用價值是生產斧子的具體勞動的產物,但是,當它處于等價形式時,它就被用來表現(xiàn)羊身上凝結的抽象勞動,從而生產斧子的具體勞動也就成為抽象勞動的表現(xiàn)形式;第三,私人勞動成為社會勞動的表現(xiàn)形式,即在私有制條件下,斧子是私人勞動的產物,但是,當它處于等價形式時,它就被用來表現(xiàn)生產羊的勞動所具有的社會性質,從而生產斧子的私人勞動也就成為社會勞動的表現(xiàn)形式。
    相對價值形式和等價形式的關系是:它們相互依存,處于相對價值形式的商品要表現(xiàn)自己的價值,不能離開處于等價形式上的商品;處于等價形式上的商品,只有依賴處于相對價值形式的商品,才能成為價值的表現(xiàn)材料。沒有等價形式就沒有相對價值形式,同樣,沒有相對價值形式也就沒有等價形式。它們相互對立,同一商品不能同時既處于相對價值形式又處于等價形式。
    在簡單的或偶然的價值形式中,商品內部的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矛盾,開始表現(xiàn)為兩個商品之間的外部對立,即處于相對價值形式的商品只是直接當作使用價值而存在,它的價值要通過另一種商品來表現(xiàn),處于等價形式的商品只是直接當作價值而存在,它的使用價值成了表現(xiàn)另一種商品價值的材料。
    ⑵總和的或擴大的價值形式
    總和的或擴大的價值形式是指一種商品的價值表現(xiàn)在與它相交換的一系列商品上。如:
    =20尺布=80斤谷1只羊 =2把斧子=6分黃金=……其他商品
    在總和的或擴大的價值形式中,處于相對價值形式一端上的商品的價值,已經表現(xiàn)在一系列商品上;處于等價形式一端上的商品則是經常變化的。商品的價值比較充分地表現(xiàn)為無差別的人類勞動的凝結,商品的價值量也是由社會必要勞動量決定的。
    總和的或擴大的價值形式的缺陷是:商品價值沒有一個被社會公認的統(tǒng)一的表現(xiàn)形式,各種商品都有無數(shù)的特殊的等價形式。這必然給交換帶來困難。
    ⑶、一般價值形式
    在商品交換的進一步發(fā)展中,逐漸從商品世界中分離出一種在交換中經常出現(xiàn)并為大家樂意接受的商品,作為一切商品的共同的等價形式,這就是一般價值形式,即:
    20尺布=
    80斤谷子=
    2把斧子= 1只羊
    6分黃金=
    其他商品……=
    人們在進行商品交換時,任何商品只要先換成作為一般等價物的商品,例如羊,就能用這種商品作為媒介去換回自己所需要的任何商品。這樣,一切商品的價值,都統(tǒng)一地表現(xiàn)在從商品世界分離出來充當一般等價物的一種商品上。
    一般價值形式的不足是:用作一般等價物的商品還沒有完全固定在某一種商品上,不利于不同地區(qū)、不同時期、不同民族的交換。
    ⑷貨幣形式
    一般價值形式發(fā)展為貨幣形式的表現(xiàn)形式是:
    20尺布=80斤谷子=2把斧子= 6分黃金1只羊=其他商品……=
    貨幣形式與一般價值形式沒有本質區(qū)別,區(qū)別在于:在一般價值形式中,充當一般等價物的商品是不固定的,而在貨幣形式中,充當一般等價物的商品已經固定地由某種商品如金銀來承擔。金銀之所以能夠充當貨幣,一方面是因為它本身就是包含一定價值的商品,另一方面是因為它具有體積小、價值大、質地均勻、易于分割、不易腐爛、便于保存、收藏和攜帶等特點,便于執(zhí)行貨幣的職能。
    價值形式的發(fā)展過程也就是貨幣的產生過程。這一過程說明貨幣是商品交換發(fā)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商品內在矛盾發(fā)展的必然結果。
    2、貨幣的本質
    貨幣的本質是固定地充當一般等價物的特殊商品,它體現(xiàn)著商品經濟條件下商品生產者之間的社會經濟關系。
    貨幣的本質表明,貨幣原本就是一種商品,也具有價值和使用價值。但它和一般商品的不同之處是:⑴一般商品的價值是通過貨幣體現(xiàn)出來的,而貨幣則是商品價值的體現(xiàn)物,是價值的一般代表;⑵一般商品只具有由它的自然屬性所決定的使用價值,而貨幣則除了具有由它的自然屬性所決定的使用價值,如金銀可以作裝飾品等之外,還具有由它特有的社會職能所決定的特殊的使用價值,即在商品世界起一般等價物的作用。
    貨幣產生后,商品的價值就由貨幣來表現(xiàn)了,整個商品世界也就分成了商品和貨幣兩極。商品都是特殊的、各不相同的使用價值;貨幣是一切商品價值的代表。這樣,商品內部的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矛盾、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的矛盾、私人勞動和社會勞動的矛盾,就發(fā)展為商品與貨幣的外部對立。一切商品,只有換成貨幣,商品生產者的私人勞動才會轉化為社會勞動,具體勞動才會還原為抽象勞動,商品的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矛盾才能得到解決。但是,貨幣產生后,商品能否轉化為貨幣,對商品生產者來說極為重要,因此,它又使商品經濟的內在矛盾進一步加深和發(fā)展了。
    3、貨幣的職能
    貨幣的職能是指貨幣在社會經濟生活中的作用。貨幣的本質決定了貨幣的職能,貨幣的職能是貨幣的本質的具體體現(xiàn)。在發(fā)達的商品經濟中,貨幣具有價值尺度、流通手段、貯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貨幣五種職能。其中價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貨幣的最基本的職能,其他三種職能是隨著商品經濟的發(fā)展,在前兩種職能的基礎上產生的。
    ⑴價值尺度
    價值尺度是指貨幣充當表現(xiàn)和衡量一切商品價值量大小的尺度。貨幣執(zhí)行價值尺度職能時,不需要有現(xiàn)實的貨幣,只是通過觀念中的貨幣就可以了。
    商品價值的貨幣表現(xiàn)就是價格。商品價值和商品價格之間的關系表現(xiàn)為:價值是價格的基礎,價格是價值的貨幣表現(xiàn)。商品價格與商品價值成正比變化,與貨幣價值成反比變化。貨幣執(zhí)行價值尺度的職能,實際上就是把商品的價值表現(xiàn)為一定的價格。
    貨幣在表現(xiàn)商品的價值時,為了使各種商品的價格能夠計算,就必須有一個固定的貨幣單位,并把它分為若干等份,這如同衡量物品的長度時,需要把一定長度的“米”、“尺”、“寸”作為計量單位一樣。包含一定重量貴金屬的貨幣單位及其等份就是價格標準。價格標準是為貨幣能夠準確地執(zhí)行價值尺度服務的一種技術規(guī)定,是由價值尺度職能派生的。
    ⑵流通手段
    流通手段是指貨幣作為商品交換媒介的職能。貨幣作為流通手段,必須是實在的貨幣,而不能是觀念上的貨幣。
    以貨幣為媒介的商品交換是商品流通。在商品流通過程中,貨幣作為商品流通媒介的不斷運動,就是貨幣流通。商品流通是貨幣流通的基礎,貨幣流通由商品流通引起并為商品流通服務。貨幣執(zhí)行流通手段職能時,在一定時期內,流通中究竟需要多少貨幣才能滿足商品交換的需要,是由貨幣流通規(guī)律決定的。貨幣流通規(guī)律就是指一定時期內商品流通過程中所需要的貨幣量的規(guī)律,用公式表示如下:
    一定時期內流通 商品價格總額(待售商品總量×商品價格)
    = ─────────────────────中所需的貨幣量 同一單位貨幣的流通速度(次數(shù))
    貨幣執(zhí)行流通手段職能,是由金屬條塊的形式,發(fā)展為鑄幣,然后發(fā)展為紙幣的。紙幣是由國家發(fā)行并強制流通的價值符號或貨幣符號。它作為金屬貨幣的代表,執(zhí)行流通手段的職能。紙幣流通是以金屬貨幣的流通規(guī)律為基礎的,同時又有其特殊的規(guī)律。紙幣流通規(guī)律的內容是:紙幣的發(fā)行以流通中需要的金屬貨幣量為限。如果紙幣發(fā)行量限于流通中所需的金屬貨幣量,每張一定面額的紙幣就能代表相應數(shù)量的金屬貨幣;如果紙幣發(fā)行量超過流通中所需的金屬貨幣量,每張紙幣所代表的金屬貨幣就會相應減少,造成紙幣貶值和物價上漲。由紙幣的發(fā)行量超過了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屬貨幣量而引起的紙幣貶值、物價上漲的現(xiàn)象,就叫通貨膨脹。
    貨幣執(zhí)行流通手段職能,使商品交換分解為買和賣兩個階段,打破了商品直接交換所受到的限制,在促進商品經濟發(fā)展的同時也導致了買和賣的脫節(jié),加劇了商品經濟的矛盾,產生了經濟危機的可能性。但經濟危機的可能性只有在資本主義經濟條件下才變?yōu)楝F(xiàn)實性。
    ⑶貯藏手段
    貯藏手段是指貨幣退出流通領域,被當作獨立的價值形式和社會財富的一般代表而保存起來的職能。真正能夠充當貯藏手段職能的貨幣,必須是實在的足值的金屬貨幣,如金銀鑄幣、金銀條塊等。
    在金屬貨幣流通的條件下,貨幣作為貯藏手段會像蓄水池一樣,自發(fā)地調節(jié)貨幣流通量。當流通中的貨幣需要量減少時,一部分貨幣就退出流通而貯藏起來;當流通中的貨幣需要量增加時,貯藏中的一部分貨幣,又會重新進入流通。因此,在金屬貨幣流通中,不會產生流通中的貨幣量過多或過少的現(xiàn)象。
    ⑷支付手段
    支付手段是指貨幣被用來支付商品賒買賒賣過程中的延期支付,以及用來支付債務、租金、利息、工資等職能。貨幣的支付手段職能是由商品的賒買賒賣引起的。
    貨幣作為支付手段的職能,一方面暫時解決了由于缺乏現(xiàn)金而不能及時購買商品的矛盾,減少了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促進了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的發(fā)展;另一方面,它也進一步擴大了商品經濟的矛盾。在賒買賒賣的情況下,許多商品生產者和商品經營者之間結成了債務關系的鏈條,如果其中一個商品生產者或經營者到期不能償還債務,支付鏈條就會斷裂,引起連鎖反應,整個信用制度就會遭到破壞,商品生產和經營就會發(fā)生困難,從而經濟危機的可能性就會增大。
    由于賒買賒賣方式的存在和貨幣執(zhí)行支付手段的職能,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就會相應減少,因而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的公式也就進一步表現(xiàn)為:
    待售商品 賒銷商品 到期支付 相互抵銷的- + -一定時期內流通中 價格總額 價格總額 總 額 支付總額= ────────────────────────所需要的貨幣量 同一單位貨幣的流通速度(次數(shù))
    ⑸世界貨幣
    世界貨幣是指黃金或白銀越出一國的范圍,在國與國之間充當貨幣,發(fā)揮一般等價物的職能。執(zhí)行世界貨幣職能的貨幣,必須是貴金屬。但是,在當代國際經濟關系中,黃金作為世界貨幣已經減少,某些經濟發(fā)達和經濟實力雄厚的國家的貨幣如美元,在一定程度上執(zhí)行了世界貨幣的職能。
    世界貨幣執(zhí)行三方面的職能:一是充當一般購買手段,用來購買其他國家的商品;二是充當一般支付手段,用來清償國際貿易的差額,支付外債;三是作為社會財富的一般代表,從一國轉移到另一國,例如用黃金或白銀支付戰(zhàn)爭賠款、向國外貸款、輸出資本等。
    「重點難點分析」
    1、貨幣的起源
    考察貨幣的起源問題,必須考察價值形式的發(fā)展過程。可從三個方面理解。
    ⑴貨幣產生的原因。貨幣是商品交換發(fā)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商品內在矛盾發(fā)展的必然結果。
    ⑵貨幣產生的過程。價值形式的發(fā)展所經歷的簡單的或偶然的價值形式、總和的或擴大的價值形式、一般價值形式和貨幣形式四個階段,就是貨幣產生的過程。在闡述這一過程時,首先要講清楚商品內在的使用價值與價值的矛盾表現(xiàn)為兩個商品之間的外部對立,即處于相對價值形式的商品與處于等價形式的商品之間的對立,其次要從歷史發(fā)展的角度講清楚價值形式發(fā)展的必要,即每一種價值形式的進步之處和不足之處,最后還要講清楚一般等價物與貨幣的區(qū)別,即在一般價值形式中,用作一般等價物的商品既不相同也不固定,而貨幣則是固定地充當一般等價物的商品。
    ⑶貨幣產生的意義。貨幣的產生揭示了貨幣的本質,即貨幣是固定地充當一般等價物的特殊商品,它體現(xiàn)著商品經濟條件下商品生產者之間的社會經濟關系。貨幣的產生說明了“金銀天然不是貨幣,但貨幣天然是金銀”。因為金銀具有價值,其價值量是由生產金銀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金銀體積小而價值大,便于收藏和攜帶,不易磨損,便于長期保存,硬度小,質地均勻,便于分割。貨幣的產生反映了整個商品世界分成了商品與貨幣對立的兩極;商品內在的使用價值與價值的矛盾、具體勞動與抽象勞動的矛盾、私人勞動與社會勞動的矛盾,發(fā)展為商品與貨幣的外部對立。
    2、貨幣流通規(guī)律、紙幣流通規(guī)律與通貨膨脹
    在搞清楚三者各自不同的含義之后,還應從三者的聯(lián)系上去思考。貨幣流通規(guī)律是紙幣流通規(guī)律的基礎,通貨膨脹是違背紙幣流通規(guī)律所產生的一種經濟現(xiàn)象。
    ⑴貨幣流通規(guī)律。要了解貨幣流通規(guī)律的內容以及決定一定時期內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數(shù)量的三個因素。要知道待售商品的總量與商品價格水平的乘積就是商品價格總額,貨幣流通速度就是同一單位貨幣在一定時期內的流轉次數(shù),它們的商就是一定時期內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數(shù)量。
    ⑵紙幣流通規(guī)律。要明白紙幣流通是以貨幣流通規(guī)律為基礎的,但同時又有其特殊的規(guī)律。了解紙幣的發(fā)行是以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屬貨幣量為限的。
    ⑶通貨膨脹。在掌握紙幣流通規(guī)律內容的基礎上,說明紙幣發(fā)行量一旦超過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屬貨幣量,就會引起紙幣貶值、物價上漲,這種現(xiàn)象就叫通貨膨脹。
    「概念辨析」 貨幣與紙幣
    貨幣 紙幣
    相同之處 財富的象征和代表
    不同之處
    ① 固定地充當一般等價物的商
    ②是價值形式發(fā)展的必然產物
    ③執(zhí)行價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貯藏手段、世界貨幣五種職能 ① 貨幣的價值符號
    ② 有國家發(fā)行并強制使用的
    ③代表金屬貨幣執(zhí)行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職能
    「輔助閱讀」
    某年內待售的商品價格總額是350億元,賒銷的商品價格總額是30億元,到期支付 的商品價格總額是50億元,相互抵消的支付總額是40億元。根據(jù)經驗測定,每元貨幣年平均流通次數(shù)是6次,當年該國發(fā)行紙幣是1000億元。問:①一年內該國商品流通中需要多少貨幣量?②這一年該國每元紙幣貶值多少?
    解答:①貨幣作為支付手段的職能產生后,一定時期內的貨幣流通量就要發(fā)生相應的
    變化。因此,用公式可以計算出一年內商品流通中需要的貨幣量。
    待售商品 賒銷商品 到期支 相互抵消的
    一定時期內流通中 價格總額 - 價格總額 + 付總額 - 支付總額
    所需要的貨幣量 = ——
    同一單位貨幣的流通速度(次數(shù))
    350-30+50-40
    = —— =55(億元)
    6
    ②紙幣的發(fā)行量必須以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屬貨幣量為限,因而先求出貨幣貶值后每元紙幣所代表的金屬貨幣量,然后再求出每元紙幣的貶值。
    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 55億元
    ------------------------- = ------------- = 0.55元
    當年該國發(fā)行的紙幣量 100億元
    每元紙幣的票面值 – 每元紙幣代表的價值 = 每元紙幣的貶值
    因此,1元 – 0.55元 = 0.45元 ,045元就是每元紙幣的貶值數(shù)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