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jié) 貨幣均衡
一、貨幣均衡的涵義
貨幣均衡又稱貨幣供求均衡,是指在一定時期經(jīng)濟運行中的貨幣需求與貨幣供給在動態(tài)上保持一致的狀態(tài)。
貨幣均衡不能機械地理解為Ms與Md 絕對相等。因為,貨幣供應量對于貨幣需求量具有一定的彈性或適應性,理論界稱之為貨幣容納量彈性。貨幣容納量彈性是利用了貨幣資產、金融資產、實物資產間的相互替代效應和貨幣流通速度的自動調節(jié)功能,使貨幣供應量可以在一定幅度內偏離貨幣需求量,而不至于引起貨幣貶值、物價上漲的性質。例如,當Ms>Md 時,首先會引起社會成員(個人和企業(yè)等)的持幣量增加,消費傾向上升。但由于商品供給量有限,不可能使大家的消費愿望都得到滿足,于是,必然造成部分人持幣待購或購買其它金融資產——股票、債券、存款等。前者會引起貨幣流通速度減慢,后者會使購買力分流,從而使名義貨幣供應量同實際貨幣需求量基本相適應。
就貨幣供給而言,當市場利率升高時,一方面社會公眾因持幣機會成本加大而減少現(xiàn)金提取,這樣就使現(xiàn)金比率縮小,貨幣乘數(shù)加大,貨幣供給增加;另一方面,銀行因貸款收益增加而減少超額準備來擴大貸款規(guī)模,這樣就使超額準備金率下降,貨幣乘數(shù)變大,貨幣供給增加。所以,利率與貨幣供給量之間存在著同方向變動關系。就貨幣需求來說,當市場利率升高時,人們的持幣機會成本加大,必然導致人們對金融生息資產需求的增加和對貨幣需求的減少。所以利率同貨幣需求之間存在反方向變動關系。當貨幣市場上出現(xiàn)均衡利率水平時,貨幣供給與貨幣需求相等,貨幣均衡狀態(tài)便得以實現(xiàn)。當市場均衡利率變化時,貨幣供給與貨幣需求也會隨之變化,最終在新的均衡貨幣量上實現(xiàn)新的貨幣均衡,這是指從某一時期來看,貨幣供給量(Ms)與貨幣需求量(Md)在動態(tài)上保持一致的現(xiàn)象,表現(xiàn)為市場繁榮,物價穩(wěn)定,社會再生產過程中的物質替換和價值補償都能正常、順利地進行。
西方學者在研究貨幣均衡(M=L)與經(jīng)濟均衡(S=I)的關系時,是借助的一般均衡分析模型:IS--LM曲線展開的。IS--LM曲線不但是西方經(jīng)濟學中利率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是作為一般均衡分析的工具廣為流傳。因此,這里有必要研究與分析IS--LM
模型,以加深對貨幣均衡的深刻理解。
一、貨幣均衡的涵義
貨幣均衡又稱貨幣供求均衡,是指在一定時期經(jīng)濟運行中的貨幣需求與貨幣供給在動態(tài)上保持一致的狀態(tài)。
貨幣均衡不能機械地理解為Ms與Md 絕對相等。因為,貨幣供應量對于貨幣需求量具有一定的彈性或適應性,理論界稱之為貨幣容納量彈性。貨幣容納量彈性是利用了貨幣資產、金融資產、實物資產間的相互替代效應和貨幣流通速度的自動調節(jié)功能,使貨幣供應量可以在一定幅度內偏離貨幣需求量,而不至于引起貨幣貶值、物價上漲的性質。例如,當Ms>Md 時,首先會引起社會成員(個人和企業(yè)等)的持幣量增加,消費傾向上升。但由于商品供給量有限,不可能使大家的消費愿望都得到滿足,于是,必然造成部分人持幣待購或購買其它金融資產——股票、債券、存款等。前者會引起貨幣流通速度減慢,后者會使購買力分流,從而使名義貨幣供應量同實際貨幣需求量基本相適應。
就貨幣供給而言,當市場利率升高時,一方面社會公眾因持幣機會成本加大而減少現(xiàn)金提取,這樣就使現(xiàn)金比率縮小,貨幣乘數(shù)加大,貨幣供給增加;另一方面,銀行因貸款收益增加而減少超額準備來擴大貸款規(guī)模,這樣就使超額準備金率下降,貨幣乘數(shù)變大,貨幣供給增加。所以,利率與貨幣供給量之間存在著同方向變動關系。就貨幣需求來說,當市場利率升高時,人們的持幣機會成本加大,必然導致人們對金融生息資產需求的增加和對貨幣需求的減少。所以利率同貨幣需求之間存在反方向變動關系。當貨幣市場上出現(xiàn)均衡利率水平時,貨幣供給與貨幣需求相等,貨幣均衡狀態(tài)便得以實現(xiàn)。當市場均衡利率變化時,貨幣供給與貨幣需求也會隨之變化,最終在新的均衡貨幣量上實現(xiàn)新的貨幣均衡,這是指從某一時期來看,貨幣供給量(Ms)與貨幣需求量(Md)在動態(tài)上保持一致的現(xiàn)象,表現(xiàn)為市場繁榮,物價穩(wěn)定,社會再生產過程中的物質替換和價值補償都能正常、順利地進行。
西方學者在研究貨幣均衡(M=L)與經(jīng)濟均衡(S=I)的關系時,是借助的一般均衡分析模型:IS--LM曲線展開的。IS--LM曲線不但是西方經(jīng)濟學中利率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是作為一般均衡分析的工具廣為流傳。因此,這里有必要研究與分析IS--LM
模型,以加深對貨幣均衡的深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