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8-1940)我國的民主革命家、教育家。為發(fā)展中國教育文化事業(yè)功績卓著。毛澤東稱他為“學界泰斗,人世楷模” 。 蔡元培出身于商賈之家,少年時期飽讀經史,17歲考取秀才,18 歲任塾師,21歲中舉人,24歲中進士,26歲升補翰林院編修。1898年 戊戌變法失敗,他認為革新必先培養(yǎng)人才,于是走上倡導教育救國之 路。同年9月,他棄官歸里,任紹興中西學堂監(jiān)督。二十世紀初,他 在上海組織中國教育會,創(chuàng)辦愛國女校和愛國學社,致力于打破封建 主義教育,為反清革命培養(yǎng)人才。1906—1916年間,他赴德法留學, 為兼通中西文化奠定了基礎。1912年他出任中華民國第一任教育總長, 對封建教育進行改革,初步建立了資產階級教育體系。1917年任北京 大學校長后,提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辦學方針,對北大 進行全面改革,使之成為新文化運動的中心,成為研究學術、傳播新 思想、培養(yǎng)新人才的基地。“九一八”事變后,他積極主張抗日,與 宋慶齡、魯迅等發(fā)起組織中國民權保障同盟,反對國民黨的倒行逆施, 援救了一批革命志士和愛國青年。晚年,為抗日救亡事業(yè)奔波,努力 促成國共合作。蔡元培的一生,主要以教育和科學作為事業(yè)的支柱, 為中國文化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作出了巨大貢獻,功績卓著,影響深遠。 蔡元培寫了許多教育方面的著作,后人將其收入《蔡元培選集》、 《蔡元培教育文選》和《蔡元培全集》中。 蔡元培非常重視健全人格教育,提出“五育”并舉主張。1912年 初在出任教育總長時提出,教育方針為“在普通教育,務順應時勢, 養(yǎng)成共和國民健全之人格”。同年2月,他在《對于新教育之意見》 中,提出軍國民主義教育、實利主義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觀教 育及美感教育五項主張。他把教育分為“隸屬于政治”與“超軼乎政 治”兩類。隸屬于政治的有軍國民教育、實利主義教育和道德教育三 者;超軼乎政治的則是世界觀教育和美育、實利主義教育和道德教育 三者。他認為,兩類五種教育均不可偏廢。為了強兵富國,需要軍國 民教育和實利主義教育,但“必以道德為根本”。公民道德即“自由、 平等、親愛”,亦即儒家的“義、恕、仁”。他把歐洲資產階級道德 觀念同中國儒家的傳統(tǒng)道德觀念揉合在一起,主張培養(yǎng)現(xiàn)實社會的完 全的人格。但教育的終極目的還在于追求超現(xiàn)實的實體世界,使人達 到高精神境界,因此還必須有世界觀教育,即引導受教育者超脫現(xiàn) 世,領悟高精神境界的教育。他認為,這種世界觀教育是知、情、 意、德、智、體諸者的統(tǒng)一體。從現(xiàn)象世界進入實體世界,不能依靠 經驗或理論,只能依靠渾然直覺的美感,美感是兩個世界的橋梁。他 主張“以美育代宗教”,各級學校、各種社會活動都要進行美育。蔡 元培提出的教育思想體系,是以軍國民教育、實利主義教育為急務, 以道德教育為中心,以世界觀教育為終極目的,以美育為橋梁。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是蔡元培任北京大學校長時提出 的辦學方針。他認為大學的性質在于研究高深學問。大學是“囊括大 典,網羅眾家”的學府,應該廣集人才,容納各種學術和思想流派, 讓其互相爭鳴,自由發(fā)展。墨守成規(guī),抱殘守闕,持一孔之見,守一 家之言,實行思想專制,是不可能使學術得到發(fā)展的。他說:“對于 學說,仿世界各大學通例,循‘思想自由’原則,取兼容并包主義?!?“無論何種學派,茍其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尚不達自然淘汰之命運 者,雖彼此相反,而悉聽其自由發(fā)展?!薄皩τ诮虇T,以學詣為主”。 他要求學生要“以研究學術為天職”,“砥礪德行”,“敬愛師友”; 鼓勵學生兼聽不同學派的課,進行獨立評判,并大力支持學生成立各 種學會和研究會,培養(yǎng)學生自由思考和獨立研究學術的能力。蔡元培 主張學與術分校,文與理通科。他認為學與術,既有聯(lián)系,又有區(qū)別。 學為學理,術為應用,學必借術以應用,術必以學為基本,兩者并進 始可。但學與術雖關系密切,而習之者旨趣不同,所以治學者可謂之 “大學”,治術者可謂之“高等專門學校”。至于文理資料,互有交 錯,治學者不可局守一門,應當溝通各科界限。在這一思想指導下, 他把北京大學工科并入北洋大學,取消文理各科界限,并且改“學年 制”為“選科制”,使學生能“專精之余,旁及種種有關系之學理”。 蔡元培還提出“教育獨立”的主張。他認為,“教育是幫助被教育的 人,給他能發(fā)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類文化上能盡一分 子的責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種特別器具,給抱有他種目的 的人去應用的。所以,教育事業(yè)當完全交與教育家,保有獨立的資格, 毫不受各派政黨或各派教會的影響?!奔唇逃聵I(yè)應超然于各派政黨 或各派教會以外。蔡元培的教育主張,能根據本國需要,兼采各國所長,“食而化 之”。這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對中國教育的發(fā)展,特別是高等教育 的革新,起了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