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商務師理論與實務輔導:國際商務談判中語言的運用

字號:

國際商務談判中語言的運用
    (一)針對性的運用
    談判中語言的針對性的要求,就是要做到“有的放矢、對癥下藥”。其運用主要體現(xiàn)在“對象、話題、目的、時間”四個談判因素上。
    1、對象
    對象的差異主要有五個方面,即身份、性格、態(tài)度、年齡、性別。這五個方面又分為:職位高與低,性格的內(nèi)向與外向,態(tài)度友好與一般,年輕與中老年,男性與女性。實踐證明,把這些差異透視得越細,講話的效果越好。
    1)對職位高、性格內(nèi)向、態(tài)度好、中老年男性談判手,采用外交語言為基調(diào),配之以軍 事語言為宜。
    2)對職位高、態(tài)度傲慢的中老年談判對手,使用外交——軍事——外交的語言結(jié)構(gòu)。即: 敬在先,回擊在后,隨之以禮相待。
    3)對于有地位、年長、性格外向的對手宜用軍事、外交語言結(jié)構(gòu),前者為主。
    4)對職位低、年輕、內(nèi)向的業(yè)務員應多以外交、文學語言表達自己的思想。
    5)對有一定職位、年輕、外向的談判對手,由于這種談判者多屬進攻型,宜用外交和商業(yè)語 言表達思想較好。
    6)對于同齡人以外交和商業(yè)法律語言為宜。
    7)對于異性談判對手,多用外交、商業(yè)法律語言。
    2、話題
    對于不同的談判話題和談判內(nèi)容,所用語言也必然不同,否則就會出現(xiàn)語不對題,甚至鬧出 笑話或失誤。
    1)當話題涉及介紹人員、公司概況、回顧歷史時,以文學、外交語言為宜。
    2)當話題是描述目前談判的意義及雙方的意愿時,以文學、商業(yè)法律語言為宜。
    3)當談判合同條文及價格時,一般均為商業(yè)法律語言,在辯論中偶爾加入一些文學語言以起 譏諷或擴張作用。
    4)當話題涉及談判中的障礙時,以外交、文學語言為主,插入商業(yè)法律語言。
    3、目的
    談判的目的可分為三類:成交、貨比三家、送客。不同的目的,運用的語言應是不同的。
    1)為了成交,談判的語言可依對手、話題和時間來選擇。
    2)為了比價:以文學、外交的語言,配以軍事語言。
    3)為了送客,以外交語言為主,輔之商業(yè)法律語言。此時,不管對方持何種態(tài)度,都應以外 交語言相待。
    4、時間
    在不同的談判階段(時間),語言的應用也有不同。
    1)在談判的準備階段,以商業(yè)法律語言和軍事語言為宜。
    2)在談判開始時,以文學、外交語言為宜。
    3)在談判中間,以商業(yè)法律語言為基礎(chǔ),穿插文學、軍事語言。
    4)在談判后期階段,由于可講的話在辯論中已經(jīng)用的差不多了,因此語言的運用范圍愈來愈窄,故多剩下軍事語言。
    (二)靈活性的運用
    談判中面臨多種因素,要真正做到語言的針對性運用,還必須結(jié)合靈活性運用。語言的靈活性運用主要體現(xiàn)在交叉運用和隨機應變。
    1、交叉運用。即在針對某個因素運用某種主題談判語言時,同時配之以另一種談判語言,從而使談判的效果更好。
    2、隨機應變。即隨著談判的議題、對象、時間的變化,應及時變換談判的語言,從而使談判緊扣談判的主題和情緒。隨機應變的語言運用要求,其關(guān)鍵在于靈活的不拘格式的變化,掌握自如,出神入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