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祜族擴塔節(jié)、新米節(jié)、葫蘆節(jié)
擴塔節(jié),俗稱拉祜年,是過年的節(jié)日,拉祜簇過年分大年和小年。大年是女人的年,小年是男人的年。傳說很久很久以前,快到過年時,男人們在離家很遠的地方打獵,過年時趕不回來,到男人們滿載而歸時,年已過完了。婦女們?yōu)榱宋縿谀腥藗儯种匦逻^一次年,這次年就叫小年。大年從正月初一到初四,小年從初九到十一。十二為滿年,是拉祜簇男女共同的年。午前,家家戶戶要清掃房屋,漿洗衣物,男人進山打獵,婦女趕縫新衣,青年男女做蘆笙、口弦、繡花包,娃娃們準備砣螺。年三十晚上,家家舂粑粑,準備抬新水器具。大年初一天剛亮,火槍放響幾聲后,全村男女老幼抬著竹筒等盛水器涌向泉邊搶“新水”。傳說,誰家先搶到“新水”,誰家的稻谷就會先熟,誰家就會更有福氣。
隨后,人們敲響芒鑼用新水和烘粑粑祭獻祖先,耕牛和農(nóng)具,還要割一把青草喂牛,感謝牛一年來的辛苦。過年期間,男女老少身穿節(jié)日盛裝,“雅米”姑娘和“雅把”小伙在廣場相互丟包,傳遞愛情信息。娃娃們賽砣螺。人們帶著粑粑、臘肉、酒等到親戚家拜年,老人們給拜年的年輕人拴紅線,表示節(jié)日祝福。滿年十二那天,各村寨舉行盛大的蘆笙舞會,邀請各族男女參加,主人將裝滿谷種、桃花、櫻花、李花、甘蔗、青松的篾桌抬到曬場中央時,上百支蘆笙一齊吹響。成百上千人共同起舞,跳笙歡樂直到通宵達旦,跳笙結(jié)束,各家要拿回一些經(jīng)過跳笙的谷種,拌在自家谷種中,傳說這谷種種莊稼長得好,生活像花一樣美好。
“新米節(jié)”又稱“嘗新節(jié)”,拉祜語稱“扎西長”;是拉祜族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之一。傳說,拉祜族的祖先扎迪、娜迪從葫蘆出來后,地面上沒有吃的,只能用山茅野薯充饑、“厄薩”天神把五谷種子給了他們,教會他們種地了;拉祜族人民感謝厄薩,每當谷物成熟的時節(jié),就要用新米飯祭祀厄薩,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傳統(tǒng)的“新米節(jié)”。新米節(jié)全部要用新鮮食品,節(jié)日前一天要到田地里現(xiàn)時勒回些成熟的谷子,放在炕笆上烤干或在鐵鍋里炒干,舂成末,供做粑粑和新米飯,再摘回新鮮瓜果蔬菜,有豬牛的殺了分吃,沒有的殺雞,烤一壇酒,備辦豐盛的食品。新米節(jié)當天,全寨休息,并邀親友共度,放牧在山上的牲畜也要全部趕回寨與人們一起歡度節(jié)日。過節(jié)時,先盛一碗新米飯,一碗小菜豆腐湯,一碗新鮮瓜菜,點燃香燭,敬獻給厄薩天神和祖先神靈。而后給牲畜吃節(jié)日食品,在犁頭、農(nóng)具上粘些粑粑等食品,狗要單獨喂一份,感謝它一年來對人做出的貢獻。上述儀式完畢后,才上酒上菜,與親友共度節(jié)日,席間,青年人向老輩說些感激話,老人們給小輩唱做人訓(xùn)辭及遵守族禮寨規(guī)的歌謠。晚上,舉行全寨跳笙活動,人們在篝火周圍合著長鼓蘆笙節(jié)奏起舞,共同歡度新米節(jié)。男女青年唱情歌,搶包頭,表達戀愛之情。
葫蘆節(jié),拉祜語稱“阿朋阿隆尼”,時間在農(nóng)歷十月十五、十六、十七日三天。傳說,拉祜族是從葫蘆里走出來的,故葫蘆是拉祜族的吉樣物和生活伴侶。拉祜族用葫蘆裝水酒,裝火藥、儲藏谷種,做蘆笙。葫蘆有許多優(yōu)點,裝水清涼,裝酒不變味;裝谷種裝火藥不易受潮。拉祜人出門總離不開葫蘆,尤其是男人,身上至少要帶三個葫蘆,一個裝水或酒、一個裝火藥、一個就是葫蘆笙。葫蘆節(jié)期間,瀾滄等地舉行隆重的物資交流會,開展葫蘆文化節(jié)活動,舉行盛大的群眾性蘆笙舞比賽。“阿朋阿隆尼”葫蘆節(jié)是瀾滄拉祜族自治縣第九屆人大常委會第十七次會議決定的。自1992年以來,每年農(nóng)歷十月十五至十七舉行三天慶?;顒印T凇独镒迕耖g文學(xué)集》中,收錄有拉祜族人從葫蘆里出來的民間傳說《拉祜族的來歷》、故事:《葫蘆的故事》等,史詩《牡帕密帕》中的“種葫蘆”就說到,拉祜族的祖先扎倮和娜倮,是在小米雀和老鼠的啄咬下,從葫蘆里出來的,說明了葫蘆和拉祜人的密切關(guān)系。
擴塔節(jié),俗稱拉祜年,是過年的節(jié)日,拉祜簇過年分大年和小年。大年是女人的年,小年是男人的年。傳說很久很久以前,快到過年時,男人們在離家很遠的地方打獵,過年時趕不回來,到男人們滿載而歸時,年已過完了。婦女們?yōu)榱宋縿谀腥藗儯种匦逻^一次年,這次年就叫小年。大年從正月初一到初四,小年從初九到十一。十二為滿年,是拉祜簇男女共同的年。午前,家家戶戶要清掃房屋,漿洗衣物,男人進山打獵,婦女趕縫新衣,青年男女做蘆笙、口弦、繡花包,娃娃們準備砣螺。年三十晚上,家家舂粑粑,準備抬新水器具。大年初一天剛亮,火槍放響幾聲后,全村男女老幼抬著竹筒等盛水器涌向泉邊搶“新水”。傳說,誰家先搶到“新水”,誰家的稻谷就會先熟,誰家就會更有福氣。
隨后,人們敲響芒鑼用新水和烘粑粑祭獻祖先,耕牛和農(nóng)具,還要割一把青草喂牛,感謝牛一年來的辛苦。過年期間,男女老少身穿節(jié)日盛裝,“雅米”姑娘和“雅把”小伙在廣場相互丟包,傳遞愛情信息。娃娃們賽砣螺。人們帶著粑粑、臘肉、酒等到親戚家拜年,老人們給拜年的年輕人拴紅線,表示節(jié)日祝福。滿年十二那天,各村寨舉行盛大的蘆笙舞會,邀請各族男女參加,主人將裝滿谷種、桃花、櫻花、李花、甘蔗、青松的篾桌抬到曬場中央時,上百支蘆笙一齊吹響。成百上千人共同起舞,跳笙歡樂直到通宵達旦,跳笙結(jié)束,各家要拿回一些經(jīng)過跳笙的谷種,拌在自家谷種中,傳說這谷種種莊稼長得好,生活像花一樣美好。
“新米節(jié)”又稱“嘗新節(jié)”,拉祜語稱“扎西長”;是拉祜族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之一。傳說,拉祜族的祖先扎迪、娜迪從葫蘆出來后,地面上沒有吃的,只能用山茅野薯充饑、“厄薩”天神把五谷種子給了他們,教會他們種地了;拉祜族人民感謝厄薩,每當谷物成熟的時節(jié),就要用新米飯祭祀厄薩,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傳統(tǒng)的“新米節(jié)”。新米節(jié)全部要用新鮮食品,節(jié)日前一天要到田地里現(xiàn)時勒回些成熟的谷子,放在炕笆上烤干或在鐵鍋里炒干,舂成末,供做粑粑和新米飯,再摘回新鮮瓜果蔬菜,有豬牛的殺了分吃,沒有的殺雞,烤一壇酒,備辦豐盛的食品。新米節(jié)當天,全寨休息,并邀親友共度,放牧在山上的牲畜也要全部趕回寨與人們一起歡度節(jié)日。過節(jié)時,先盛一碗新米飯,一碗小菜豆腐湯,一碗新鮮瓜菜,點燃香燭,敬獻給厄薩天神和祖先神靈。而后給牲畜吃節(jié)日食品,在犁頭、農(nóng)具上粘些粑粑等食品,狗要單獨喂一份,感謝它一年來對人做出的貢獻。上述儀式完畢后,才上酒上菜,與親友共度節(jié)日,席間,青年人向老輩說些感激話,老人們給小輩唱做人訓(xùn)辭及遵守族禮寨規(guī)的歌謠。晚上,舉行全寨跳笙活動,人們在篝火周圍合著長鼓蘆笙節(jié)奏起舞,共同歡度新米節(jié)。男女青年唱情歌,搶包頭,表達戀愛之情。
葫蘆節(jié),拉祜語稱“阿朋阿隆尼”,時間在農(nóng)歷十月十五、十六、十七日三天。傳說,拉祜族是從葫蘆里走出來的,故葫蘆是拉祜族的吉樣物和生活伴侶。拉祜族用葫蘆裝水酒,裝火藥、儲藏谷種,做蘆笙。葫蘆有許多優(yōu)點,裝水清涼,裝酒不變味;裝谷種裝火藥不易受潮。拉祜人出門總離不開葫蘆,尤其是男人,身上至少要帶三個葫蘆,一個裝水或酒、一個裝火藥、一個就是葫蘆笙。葫蘆節(jié)期間,瀾滄等地舉行隆重的物資交流會,開展葫蘆文化節(jié)活動,舉行盛大的群眾性蘆笙舞比賽。“阿朋阿隆尼”葫蘆節(jié)是瀾滄拉祜族自治縣第九屆人大常委會第十七次會議決定的。自1992年以來,每年農(nóng)歷十月十五至十七舉行三天慶?;顒印T凇独镒迕耖g文學(xué)集》中,收錄有拉祜族人從葫蘆里出來的民間傳說《拉祜族的來歷》、故事:《葫蘆的故事》等,史詩《牡帕密帕》中的“種葫蘆”就說到,拉祜族的祖先扎倮和娜倮,是在小米雀和老鼠的啄咬下,從葫蘆里出來的,說明了葫蘆和拉祜人的密切關(guān)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