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昌堡位于我市龍灣區(qū),甌江南岸,瀕臨東海,迄今已有400多年歷史,是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永中鎮(zhèn)一片密密麻麻的民宅中,永昌堡至今仍依稀可見當年方方正正的布局。這座南北長778米,東西長445米的城堡,除去南面的部分外,一道高約8米的石壘城墻,以及東南西北四座城門,如同忠實的衛(wèi)士默默地堅守著,任憑幾百年的風雨滄桑,無怨無悔,堅如磐石。南北兩座城門旁還有一道水門,一大一小兩條河自南向北從永昌堡的中心橫穿而過,數(shù)不清的東西流向水道,巧妙地構(gòu)成了水上交通網(wǎng)絡,又為水鄉(xiāng)城堡增添了幾分江南的嫵媚。
堡內(nèi)御史巷1號都堂第建于明代隆慶年間(1570年),是當時督察院僉事都御史王諍的故居,三面臨水,被專家稱作“典型的明清東南沿海水鄉(xiāng)人家布局”。今天我們?nèi)钥煽吹?,都堂第的檐廊、窗欞等都按“修舊如舊”原則,恢復原有格局,保留了明代“明”風“明”韻,十分簡潔明了。
永昌堡像都堂第這樣的古宅目前還有40余處。這里住著3000余名居民,其中王姓的特別多。如今他們把這座建于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占地13余畝的祠堂利用起來,不僅辦圖書館,還開設了風情民俗室、鄉(xiāng)賢紀念室、抗倭筑堡展覽廳、二戰(zhàn)革命史展覽等。這里進進出出的老老少少大都是王氏的后裔。無論誰,他們都能說出自己先祖的英雄事跡,講述先祖當年抗倭的動人故事。
明代中國東南沿海倭寇猖獗,尤其是溫州,經(jīng)常成為海盜的襲擊目標。公元1553年至1563年短短11年間,溫州遭倭患28次之多,每年因此而死的人不少于3萬。當時溫州有一對叔侄王沛和王德,叔叔王沛為保衛(wèi)海防,號召鄉(xiāng)人進行抵抗。其間,他組織起一支千余人的抗倭隊伍,在戰(zhàn)斗中身先士卒,第一次阻止了倭寇的進犯。不久之后,侄子王德從廣東解甲歸來,加入了叔叔的抗倭隊伍,又幫助招募了千余名戰(zhàn)士。他們率領(lǐng)的義兵紀律嚴明、士氣高昂、戰(zhàn)斗力強,嚇得倭寇一連4年多不敢進犯溫州一帶。
1558年,倭寇再次入侵,時已70高齡的王沛率義兵迎戰(zhàn),不幸在視察敵情時陷入包圍,因寡不敵眾壯烈犧牲。而王德為援助溫州府城官兵抗倭,在途經(jīng)龍灣金岙時遭伏擊身亡。
王德犧牲后,他的侄子王叔果、王叔杲兩兄弟繼承了抗倭事業(yè),籌集資金,建造城堡作為抗倭根據(jù)地。這便是我們今天看到的永昌堡。
一個是世界上具有重要影響的區(qū)域一體化組織。
堡內(nèi)御史巷1號都堂第建于明代隆慶年間(1570年),是當時督察院僉事都御史王諍的故居,三面臨水,被專家稱作“典型的明清東南沿海水鄉(xiāng)人家布局”。今天我們?nèi)钥煽吹?,都堂第的檐廊、窗欞等都按“修舊如舊”原則,恢復原有格局,保留了明代“明”風“明”韻,十分簡潔明了。
永昌堡像都堂第這樣的古宅目前還有40余處。這里住著3000余名居民,其中王姓的特別多。如今他們把這座建于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占地13余畝的祠堂利用起來,不僅辦圖書館,還開設了風情民俗室、鄉(xiāng)賢紀念室、抗倭筑堡展覽廳、二戰(zhàn)革命史展覽等。這里進進出出的老老少少大都是王氏的后裔。無論誰,他們都能說出自己先祖的英雄事跡,講述先祖當年抗倭的動人故事。
明代中國東南沿海倭寇猖獗,尤其是溫州,經(jīng)常成為海盜的襲擊目標。公元1553年至1563年短短11年間,溫州遭倭患28次之多,每年因此而死的人不少于3萬。當時溫州有一對叔侄王沛和王德,叔叔王沛為保衛(wèi)海防,號召鄉(xiāng)人進行抵抗。其間,他組織起一支千余人的抗倭隊伍,在戰(zhàn)斗中身先士卒,第一次阻止了倭寇的進犯。不久之后,侄子王德從廣東解甲歸來,加入了叔叔的抗倭隊伍,又幫助招募了千余名戰(zhàn)士。他們率領(lǐng)的義兵紀律嚴明、士氣高昂、戰(zhàn)斗力強,嚇得倭寇一連4年多不敢進犯溫州一帶。
1558年,倭寇再次入侵,時已70高齡的王沛率義兵迎戰(zhàn),不幸在視察敵情時陷入包圍,因寡不敵眾壯烈犧牲。而王德為援助溫州府城官兵抗倭,在途經(jīng)龍灣金岙時遭伏擊身亡。
王德犧牲后,他的侄子王叔果、王叔杲兩兄弟繼承了抗倭事業(yè),籌集資金,建造城堡作為抗倭根據(jù)地。這便是我們今天看到的永昌堡。
一個是世界上具有重要影響的區(qū)域一體化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