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觸于心,施行動于形;此得真諦于感動也。
——題記
每每憶起屈原投江以示高潔,虞姬自刎以求夫存;似雷霆擊震心靈;陣陣酸雨涌上心頭,時欲哭無淚,時愴然涕下?!?BR> 愚以為,“感動”應(yīng)分解為“感”和“動”。“感”,即在心靈上有所感觸;“動”,即在實際上有所行動。二者若僅得其一,則非真感動;若二者兼得,則為真感動。
屈原之高潔,虞姬之情貞,每個有心的人都會感觸于此;感觸他們的君子之道、情貞之道。但是我們感觸過后,是照之效法以求進步,還是拋之腦后行事如常?
有人說,有感觸于心、淚涕掛滿面,即為感動;其實為荒謬。“感觸”并不等于“感動”,是因“感”、“觸”皆為心有所動、所想,而并未“動”、即“動于形”,其只為得一半也。淚水亦上不得臺面,因其時時皆可有;傷心有淚,激動有淚,委屈有淚,體痛亦可生淚,君豈敢憑淚言感動邪?
“感動”,這個柔美又略帶神圣的詞語,卻被今人曲解為“感觸”,實屬不幸。感觸,僅停留于心有所動,此太過膚淺;可以說,今人廣泛奉行的“感觸”,僅為“感動”之一毛。這也正反映出今人普遍的一種心理弊病,便是“光說不練”;僅停留于贊榜樣之杰出、美好,卻不知效法。故人們浸泡在被曲解的“感動”的溫池中,久久停滯不前?!?BR> 在“感動”這一點上,我們的確不如前人。戰(zhàn)國時,七雄爭霸,趙士藺相如便有“完璧歸趙”之績,后又在澠池之會,“以牙還牙”,與秦王爭鋒相對。相如因此升至上卿,后為老將廉頗所妒,處處遭其侮辱;卻言“先國之急而后私仇”,不與相爭?!?BR> 一忠良之言,令廉頗甚為感觸,遂撣露上身,負荊請罪,與相如成刎頸之交。試想,若廉頗只徒于感觸相如的忠純和寬容,而無動于衷,豈不還是兩虎相斗?
古有荊軻刺秦以示俠義,勾踐忍辱以求國復(fù);今有焦裕祿執(zhí)政只為民生,雷鋒獻身不求留名。感人事跡不乏于世,但當(dāng)我們看到、聽到時,是否流下了淚、感觸了心,又是否有實際的行動?我們是否真地感動了?
心有感觸,卻不拘于此,而效其美者于形——感觸+行動=感動。
(作者:3COME作文網(wǎng) 編輯:rapoo)
——題記
每每憶起屈原投江以示高潔,虞姬自刎以求夫存;似雷霆擊震心靈;陣陣酸雨涌上心頭,時欲哭無淚,時愴然涕下?!?BR> 愚以為,“感動”應(yīng)分解為“感”和“動”。“感”,即在心靈上有所感觸;“動”,即在實際上有所行動。二者若僅得其一,則非真感動;若二者兼得,則為真感動。
屈原之高潔,虞姬之情貞,每個有心的人都會感觸于此;感觸他們的君子之道、情貞之道。但是我們感觸過后,是照之效法以求進步,還是拋之腦后行事如常?
有人說,有感觸于心、淚涕掛滿面,即為感動;其實為荒謬。“感觸”并不等于“感動”,是因“感”、“觸”皆為心有所動、所想,而并未“動”、即“動于形”,其只為得一半也。淚水亦上不得臺面,因其時時皆可有;傷心有淚,激動有淚,委屈有淚,體痛亦可生淚,君豈敢憑淚言感動邪?
“感動”,這個柔美又略帶神圣的詞語,卻被今人曲解為“感觸”,實屬不幸。感觸,僅停留于心有所動,此太過膚淺;可以說,今人廣泛奉行的“感觸”,僅為“感動”之一毛。這也正反映出今人普遍的一種心理弊病,便是“光說不練”;僅停留于贊榜樣之杰出、美好,卻不知效法。故人們浸泡在被曲解的“感動”的溫池中,久久停滯不前?!?BR> 在“感動”這一點上,我們的確不如前人。戰(zhàn)國時,七雄爭霸,趙士藺相如便有“完璧歸趙”之績,后又在澠池之會,“以牙還牙”,與秦王爭鋒相對。相如因此升至上卿,后為老將廉頗所妒,處處遭其侮辱;卻言“先國之急而后私仇”,不與相爭?!?BR> 一忠良之言,令廉頗甚為感觸,遂撣露上身,負荊請罪,與相如成刎頸之交。試想,若廉頗只徒于感觸相如的忠純和寬容,而無動于衷,豈不還是兩虎相斗?
古有荊軻刺秦以示俠義,勾踐忍辱以求國復(fù);今有焦裕祿執(zhí)政只為民生,雷鋒獻身不求留名。感人事跡不乏于世,但當(dāng)我們看到、聽到時,是否流下了淚、感觸了心,又是否有實際的行動?我們是否真地感動了?
心有感觸,卻不拘于此,而效其美者于形——感觸+行動=感動。
(作者:3COME作文網(wǎng) 編輯:rapo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