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外銷員考試綜合輔導(dǎo):外貿(mào)綜合業(yè)務(wù)考試資料(24)

字號:

一、不同標價方法的相互折算
    直接標價法和間接標價法互為倒數(shù)關(guān)系,折算時,應(yīng)將原匯率的買賣價位置顛倒以后取各自的倒數(shù)即可:
    二、交叉匯率(套算匯率)
    這一塊內(nèi)容雖然是難點,但也是重點.書上講了三種情況,我們總結(jié)出兩種方法:一個是交叉相除,一個是同邊相乘.
    1.兩個已知匯率的基礎(chǔ)貨幣相同,而標價貨幣不同
    在此種情況下使用交叉相除法,也就是用一個匯率的前者除以另一個匯率的后者,前一個匯率的后者除以另一個匯率的前者.
    例1:
    1美元=1.6230/1.6240瑞士法郎
    1美元=1.8110/1.8120德國馬克
    求1馬克=?瑞郎或者:1瑞郎=?馬克
    1)哪一種貨幣為基礎(chǔ)貨幣,就除以哪一種貨幣.
    我們以馬克為基礎(chǔ)貨幣則有兩個式子:
    1馬克=1.6230/1.8120=0.8957瑞郎
    1馬克=1.6240/1.8110=0.8967瑞郎
    2)下面的問題就是來決定把上面的兩個數(shù)字哪個放前,哪個放后.
    因為我們知道無論是哪一種標價方法,都是小的在前,大的在后所以我們可以得出:
    1馬克=0.8957/0.8967瑞郎
    大家可以自己算一下1瑞郎=?馬克,或者用我們上面的得數(shù)就可以算出了,同上一,不同標價方法的折算.
    2.兩個已知匯率的基礎(chǔ)貨幣和標價貨幣都不同,但是都涉及到同一種貨幣,并且這同一個貨幣在兩個匯率里分別是基礎(chǔ)貨幣和標價貨幣.這里我們用同邊相乘的方法.也就是前在的和前面的相乘,后面的和后面的相乘.
    例如:
    1美元=1.8110/1.8120德國馬克
    1英鎊=2.2530/2.2540美元
    求:1英鎊=?馬克
    1)同理我們也可以得出兩個式子:
    1英鎊=2.2530*1.8110=4.0802馬克
    1英鎊=2.2540*1.8120=4.0842馬克
    2)與上例一致,哪個小,把哪個放前面.
    結(jié)論:1英鎊=4.0802/4.0842馬克
    3.兩個已知匯率的標價貨幣相同,而基礎(chǔ)貨幣不同
    這是第二種情況的擴展, 我們利用不同標價方法的折算,把其中一個匯率折算一下,就變成了第二種情況:例如
    1加元=0.8950/0.8953美元
    1英鎊=2.2530/2.2540美元
    求:1英鎊=?加元
    1)既然是把英鎊作為基礎(chǔ)貨幣,那么我們就不用動第二個式子,把第一個式子轉(zhuǎn)換一下. 因為1加元=0.8950/0.8953美元
    所以:1美元=1/0.8953—1/0.8950加元
    這樣原題就變成了
    1美元=1/0.8953—1/0.8950加元
    1英鎊=2.2530--2.2540美元
    2)這樣就與上面的第二種情況一致了,我們用同邊相乘,可以得出:
    結(jié)論:1英鎊=2.5165/2.5184加元
    三、即期匯率表是確定進口報價可接受水平的主要依據(jù)
    1.將同一商品的不同貨幣進口報價,按照人民幣匯價表折算成人民幣進行比較
    2..將同一商品的不同貨幣進口報價,按國際市場的即期匯率表,統(tǒng)一折算進行比較
    -
    四、合理運用匯率的買入價與賣出價
    (1)本幣折算外幣的原則 :本幣折算外幣時,應(yīng)用買入價。
    如果出口商原來收取本幣,若應(yīng)進口商的請求改用外幣報價,收取的是外幣貨款,出口商應(yīng)將這部分外幣賣給銀行,換回相應(yīng)的本幣,對銀行來講就是買入外幣付出本幣,用外匯買入價折算。
    如1990年5月6日英鎊對美元的匯率為:1英鎊=1.5410/1.5450美元.假定英國出口公司的出口商品英鎊底價為1000英鎊,現(xiàn)外國進出口商要求改用美元報價。
    (2)外幣折算本幣的原則:外幣折算本幣時,應(yīng)用賣出價。
    如果出口商的商品底價是外幣,應(yīng)收取外幣價值的貨款,再應(yīng)進口商的要求改用以本幣報價時,收取的是本幣貨款,出口商會用本幣向銀行購買外幣,此時,銀行是賣出外幣,收進本幣,所以要用外匯賣出價折算。
    (3)一種外幣折算另一種外幣的原則:應(yīng)按國際外匯市場上的匯價折算。
    在折算過程中應(yīng)掌握以下原則:
    第一:將外匯市場所在國家的貨幣視為本幣。
    第二:將外幣折算為本幣,均用賣出價;將本幣折算為外幣,均用買入價。
    注:如果不知道哪個是買入,哪個是賣出,那么就記住一條,折算時該乘就乘以較大的數(shù),該除就除以較小的數(shù).
    例:我國出口某商品,對外原報價為CIF溫哥華50美元.現(xiàn)客戶要求改報加元價格.參照下列牌價將美元報價改為加元報價.
    1英鎊=1.7855/1.7865加元
    1英鎊=1.4320/1.4330美元
    解析:(1)根據(jù)給定的匯率條件,計算美元和加元的匯率:
    1美元=(1.7855/1.4330)/( 1.7865/1.4320)=1.2460/1.2476加元
    (2)將50美元出口報價折算成加元:
    50美元=50×1.2476=62.38加元
    五、遠期匯率的折算與進出口報價
    (一)匯率表中遠期貼水(點)數(shù),可作為延期收款的報價標準
    在采用延期付款方式辦理商品貨款結(jié)算時,國外進口商會要求本國出口商同時以甲、乙兩種貨幣報出商品的價格。如果甲種貨幣為升水貨幣,乙種貨幣為貼水貨幣,出口商在報價時應(yīng)掌握以下原則
    第一,以升水貨幣報價時按原價報出;
    第二,以貼水貨幣報價時應(yīng)按一定方法計算出遠期實際匯率,以貼水后的實際匯率報價。
    例:我公司向德國出口食品原料,如即期付款每噸報價EUR$800,現(xiàn)德國出口商要求我方以美元和歐元報價,貨物發(fā)運后3個月后付款.已知當日法蘭克福外匯市場的匯價為:
    即期匯率 3個月遠期匯率
    歐元/美元 0.8515-0.8534 升水:127-103
    請問我方應(yīng)如何報價?
    解析:
    我方的美元報價為:
    800×0.8534=US$682.72
    外方如延期付款,美元升水,遠期匯率實際為:
    買入價:0.8534-0.0103=0.8431
    賣出價:0.8515-0.0127=0.8388
    我方的歐元報價為: 682.72/0.8388=EUR$813.92
    所以若延期三個月付款,我方美元報價應(yīng)為每噸US$682.72,歐元報價應(yīng)為EUR$813.92.
    (二)匯率表中的貼水年率可作為延期收款的報價標準
    貼水貨幣的貼水年率也就是該種貨幣的貶值年率。
    (三)在一軟一硬兩種貨幣的進口報價中,遠期匯率是確定接受軟幣加價幅度的根據(jù).
    例:我公司從德國進口精密儀器,三個月后付款.德國出口商報價為每臺US$500.如我方要求以歐元報價,則我方可接受的歐元報價為多少?已知當日蘇黎世外匯市場即期匯率為EUR$1=US$0.8515,遠期匯率升水,合年率2.98%.
    解析:在進口報價中,遠期匯率是確定接受貼水貨幣加價幅度的依據(jù).以軟幣報價的加價幅度不能超過該軟幣與該硬幣的遠期匯率,否則寧可接受硬幣報價.
    所以我方可接受的歐元報價為:
    US$500÷[0.8515×(1-2.98%×3/12)]=ERU$591.40
    二、外匯風險管理的基本方法
    1.三種基本方法在應(yīng)收賬款中的應(yīng)用
    (1)遠期合同法
    遠期合同法是借助于遠期合同,創(chuàng)造與外幣流入相對應(yīng)的外幣流出以消除外匯風險的方法。
    例如:一家英國公司向美國出口一筆價款為1000萬美元的商品,3個月后收款。為了防止美元貶值,該公司同銀行做了一筆遠期外匯交易,賣出遠期美元。銀行報出的英鎊對美元的匯率如下:
    美元: 即期匯率 1.5234/41
    3個月遠期價差 120/124
    由于三個月遠期價差是前小后大,故采取加法,即三個月遠期匯率為1.5354/65。這筆交易對銀行來說,就是用英鎊買入美元,銀行本著低價買進高價賣出的原則,所以使用的3個月遠期匯率應(yīng)是1英鎊買進1.5365美元,而不是1英鎊買進1.5354美元,三個月后出口商用收回的1000萬美元可換回:1000萬÷1.5365美元/英鎊=6,508,298英鎊,有效防止了美元可能出現(xiàn)的貶值而導(dǎo)致英鎊收入的下降。
    (2)BSI法
    BSI法,即借款-即期合同-投資法(Borrow-Spot-Invest),指在存在外匯應(yīng)收賬款的情況下,借入與應(yīng)收外匯相同數(shù)額的外幣,再將這筆外幣賣給銀行換回本幣,進行投資,從而既消除了外匯的時間風險,又消除了價值風險的一種方法。
    BSI法(Borrow Spot Investment)即借款——即期外匯交易——投資法,指有關(guān)經(jīng)濟主體通過借款、即期外匯交易和投資的程序,爭取消除外匯風險的風險管理辦法。在有應(yīng)收賬款的情況下,為防止應(yīng)收外幣的匯價波動,首先借入與應(yīng)收外匯相同數(shù)額的外幣,將外匯風險的時間結(jié)構(gòu)轉(zhuǎn)變到現(xiàn)在辦匯日(Spot Date)。借款后時間風險消除,但貨幣風險仍然存在,此風險則可通過即期合同法予以消除。即將借入外幣,賣給銀行換回本幣,外幣與本幣價值波動風險不復(fù)存在,消除風險雖有一定費用支出,但若將借外幣后通過即期外匯交易賣得的本幣存入銀行或投資,可以其賺得的投資收入,抵沖一部分采取防險措施的費用支出。
    (3)LSI法
    對于有應(yīng)收賬款的出口商或債權(quán)人來說,LSI包括三個步驟:首先征得交易對方的同意,請其提前支付款項,并給予一定的折扣;再通過即期外匯交易,將收回的外匯款項兌換成本幣;為了獲得一定的利息以補償折扣,將換回的本幣在貨幣市場上投資生息。
    2、三種基本方法在應(yīng)付外匯賬款中的運用
    (1)遠期合同法
    遠期合同法是借助于遠期合同,創(chuàng)造與外幣流出相對應(yīng)的外幣流入以消除外匯風險的方法。
    (2)BSI法
    BSI法在應(yīng)付賬款中的運用是指,在存在外匯應(yīng)付賬款的情況下,借入與應(yīng)付外匯相同數(shù)額的本幣,再將這筆本幣賣給銀行換回外幣,進行投資,從而既消除了外匯的時間風險,又消除了貨幣風險的一種方法。
    BSI法不僅可以為外幣債權(quán)人作為外匯風險管理工具,而且可以被外幣債務(wù)人作為避險手段。現(xiàn)假定德國某公司有1000萬日元的應(yīng)付賬款,計劃的支付期限為6個月后。如果在半年內(nèi)日元匯率上升,該公司便會蒙受風險損失。在外匯風險管理中,它可先借入一筆相當于1000萬日元的馬克,通過即期外匯交易把馬克換成1000萬日元,然后用這筆日元進行國際投資。在半年之后,它用收回的日元投資支付1000萬日元應(yīng)付賬款。如果日元投資利息不足以償付馬克借款利息,則其差額是它進行外匯風險管理的代價。如果日元投資利息高于馬克借款利息,則該公司不僅避免了外匯風險,而且獲得了一定的利息差額收入。
    (3)LSI法
    對于有應(yīng)付賬款的進口商或債務(wù)人來說,LSI也包括三個步驟:首先征得對方同意提前付匯,并借入一筆本幣資金;再通過即期外匯交易,將其換成所需外匯;將所得外匯提前支付給對方。這個過程與前者有所不同,是借款(Borrow)—即期外匯交易(Spot)—提前付匯(Lead),應(yīng)簡化為BSL,但仍有人按照慣例稱其為LSI。
    例:
    2000年1月1日,香港地區(qū)某跨國公司預(yù)料在2000年12月31日將收到其設(shè)在A國的分公司的匯款A(yù)$1,000,000.2000年1月1日,A國外匯牌價為:即期匯率HK$1=A$5,一年的遠期匯率為(2000年12月31日)HK$1=A$6.該公司預(yù)測2000年12月31日的即期匯率將為HK$1=A$5.5.假定A國的借款利率為年率15%,在香港的投資利潤率為年率10%,香港的所得稅率為18%.香港某跨國公司應(yīng)在遠期合同法,BSI法,接受風險三種方案中選擇哪一種來回避風險?( 2000年12月31日實際匯率與A公司預(yù)測一致)
    解析:
    (1)采用遠期合同法,即簽訂一個賣出A$1,000,000的1年期的遠期外匯買賣合同,2000年12月31日的收入為1,000,000/6= HK$166,666.67
    (2)利用BSI法,即于2000年1月1日向A國的銀行借A$1,000,000,以當天的匯率換成港幣,可以收到1,000,000/5= HK$200,000.將這筆港元投資一年可獲得利潤收入為200,000×10%×(1-18%)= HK$16,400.在A國借款應(yīng)付利息合港元金額為1,000,000×15%/5.5= HK$27,272.727. 2000年12月31日的凈收入為200,000+16,400-27,272.727= HK$189,127.273
    (3)接受風險(不采取任何措施), 2000年12月31日的收入為1,000,000/5.5= HK$181,818.18.
    所以,BSI法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