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點時評:幫菜農要防“越幫越忙”

字號:

菜農的燃眉之急要解,但要謹防釋放錯誤市場信號,當心行政干預失當,導致“越幫越忙”
    菜價問題讓菜農傷心,政府“鬧心”。連日來,有關部門積極協(xié)調產銷對接,地方政府發(fā)動企業(yè)加大收儲,號召市民購買“愛心菜”,有的地方還給菜農臨時補助,緩解了不少賣難問題,讓菜農感受到了絲絲溫暖。
    然而,面對各方的“焦心”,要特別提醒的是:燃眉之急要解,但要謹防釋放出錯誤的市場信號,當心行政干預過度,導致“越幫越忙”。
    在普通人看來,這輪蔬菜滯銷來得有些“突然”。一季度,人們還在為物價上漲著急,一股寒流的襲來,熱氣騰騰的菜田立即打起“噴嚏”,凍僵了農民的笑臉:山東歷城、河南中牟、湖北嘉魚、海南萬寧……“菜賤傷農”從個別品種向更多品種、從個別地區(qū)向更多地區(qū)迅速蔓延。然而,在很多專業(yè)人士眼中,這有其“必然”。
    “菜賤傷農”的根本癥結,是盲目種植,生產過剩。深層矛盾還是小生產與大市場的銜接問題。我國農產品市場放開以來,波動一直在重復上演。許多年前專家就斷言,大多數(shù)人搞生產,少數(shù)人口消費,這種局面不根本扭轉,我國農產品供求就走不出“多了少、少了多”這個怪圈。
    客觀地說,菜市“怪圈”見怪不怪。有賺有賠,在市場起伏中摔打多年的農民兄弟,有一定的承受能力;有漲有落,充分享受農業(yè)發(fā)展成果的城里人,消費心理已日漸成熟。在此過程中,農產品供求的市場調節(jié)機制也在逐步形成并穩(wěn)定。對此,相關政府部門應有基本判斷。
    以目前關注焦點的“流通環(huán)節(jié)”為例。一斤菜,地頭6分錢,市場6毛錢,中間三道手?!皟深^叫,中間笑”的局面實在讓人難以接受,很多人因此呼吁:減少中間環(huán)節(jié)。問題是:減幾道環(huán)?砍哪個節(jié)?要知道,這些環(huán)節(jié)或有需要理順完善之處,但其本身是市場數(shù)十年的選擇。真要少了某個環(huán)節(jié),極有可能造成新的“腸梗阻”,引發(fā)別的問題。那樣的話,中間笑不起來,兩頭也叫不出聲。
    “菜籃子”是市長工程,不管市長以何種方式負責,都必須相信市場、問計市場。否則,行政干預多了,尤其是價格干預不當,往往造成市場信號錯亂,引發(fā)后遺癥。去年蔬菜行情看漲,各方反應有些過急,一定程度上放大了市場信號,抬高了農民的銷售預期,這也是眼下蔬菜集中供應、生產過剩的原因之一。
    因此,除了應急措施緩解賣難,更需要站在為下輪“菜園子”建設和“菜籃子”工程負責的角度,釋放正確市場信號。比如,新一輪菜籃子工程應充分體現(xiàn)“一副擔子兩頭沉”的政策指向,既全面提高農村菜園子的生產經營水平,又有效推進城鎮(zhèn)菜籃子的市場功能,讓“菜園子”快樂、“菜籃子”輕松。
    對廣大農民兄弟來說,長期處于產業(yè)鏈底端,他們是一群“容易受傷的人”。因此,每一輪因價格波動引出的行政干預,不妨想得更周全些:為今天的農民“療傷”,為明天的農民“少受傷”甚至“不受傷”,到底能幫什么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