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公衛(wèi)執(zhí)業(yè)醫(yī)師考試輔導:感染過程的表現(xiàn)

字號:

病原體通過各種途徑進入人體,就開始了感染過程,在病原體和人體相互作用過程中,形成不同感染譜。
    (一)病原體被清除:是指病原體侵入人體后被機體清除。
    清除的途徑包括:①被機體防御第一線的非特異免疫屏障所清除;②被事先存在于機體的特異性被動免疫(來自母體的抗體或人工注射的抗體)中和;③被特異性主動免疫(預防接種或感染后獲得的免疫)所清除。
    (二)隱性感染:是指病原體侵入人體后,僅引起機體發(fā)生特異性的免疫應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輕微的組織損傷,因而在臨床上不表現(xiàn)任何癥狀體征,甚至生化改變,只能通過免疫學檢查才能發(fā)現(xiàn)。
    轉歸:大多數(shù)人獲得不同程度的特異性主動免疫,病原體被清除;少數(shù)感染者轉變?yōu)椴≡瓟y帶狀態(tài)。
    (三)顯性感染:又叫臨床感染,是病原體侵入人體后,不但發(fā)生持續(xù)免疫應答,而且通過病原體本身的作用或機體的變態(tài)反應,導致組織損傷,引起病理改變和臨床表現(xiàn)。大多數(shù)傳染病,顯性感染只占全部受感染者的一少部分。少數(shù)傳染病中,大多數(shù)感染者表現(xiàn)為顯性感染。
    轉歸:①病原體被清除,獲得持久免疫,不易再受感染;②感染后免疫力并不鞏固,容易再受感染發(fā)??;③小部分顯性感染者轉變?yōu)椴≡瓟y帶狀態(tài),成為恢復期攜帶者。
    病原體通過各種途徑進入人體,就開始了感染過程,在病原體和人體相互作用過程中,形成不同感染譜。
    (一)病原攜帶狀態(tài):共同特征,即不顯出臨床癥狀而能排出病原體,是許多傳染病的重要的傳染源。按病原體種類不同,分為帶病毒者,帶菌者與帶蟲者。按其發(fā)生于顯性感染或隱性感染之后分為恢復期與健康攜帶者。發(fā)生于顯性感染臨床癥狀出現(xiàn)之前稱為潛伏期攜帶者。按其攜帶病原體持續(xù)時間是否在3個月以下分為急性與慢性攜帶者。并非所有的傳染病都有病原攜帶狀態(tài)。
    (二)潛伏性感染:指病原體感染人體后,寄生在機體某些部位,由于機體免疫功能足以將病原體局限化而不引起顯性感染,但又不足以將病原體清除時,病原體便可長期潛伏起來,待機體免疫功能下降時,才引起顯性感染。常見的潛伏性感染有單純皰疹、帶狀皰疹、瘧疾、結核等。潛伏性感染期間,病原體一般不排出體外,這是與病原攜帶狀態(tài)的不同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