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術前準備患者在術前應行理發(fā)、沐浴和備皮 ( 具強有效的消毒條件或美容手術時可免去剃發(fā) ) 。與口腔相通的大手術 , 特別是需植骨、植皮者 , 應先作口腔潔治、齲齒充填和殘根 拔除 , 并用 1:5000 高錳酸鉀液或 1:1000 氯己定溶液含漱 ; 取皮及取骨區(qū)應在術前 1 日徹底 清潔、備皮 , 以酒精消毒后用無菌敷料包扎。
2. 手術區(qū)常用消毒藥物
(1) 碘酊 : 殺菌力強 , 但刺激性大 , 故在不同部位使用濃度不同:消毒頜面頸部為 2%, 口腔內為 1%, 頭皮部為 3% 。使用后應予脫碘 , 碘過敏者禁用。
(2) 氯己定溶液 : 為廣譜消毒劑 , 刺激性小 , 故使用廣泛。皮膚消毒濃度為 0.5%, 以0.5% 氯己定 -乙醇 (70% 乙醇 ) 消毒效果更佳??谇粌燃皠?chuàng)口消毒濃度為 0.1% 。
(3) 碘伏 : 含有效碘 0.5% 的碘伏水溶液用于皮膚和手的消毒 , 同樣也可用于口腔粘膜的術前消毒 , 其作用優(yōu)于碘酊。具有消毒徹底、刺激性小、著色淺的優(yōu)點。
(4)75% 乙醇 : 最常應用 , 其消毒力較弱 , 故常與碘酊先后使用 , 起脫碘作用。
3. 消毒方法及范圍
(1) 消毒方法 : 應從術區(qū)中心開始 , 逐步向四周環(huán)繞涂布 , 但感染創(chuàng)口相反。涂藥時不可 留有空白 , 并避免藥液流入呼吸道和眼內。與口腔相通的手術及多個術區(qū)的手術應分別消毒。
(2) 消毒范圍 : 頭頸部手術消毒范圍應至術區(qū)外 10cm, 四肢、軀干則需擴大至 20cm, 以保
證有足夠的安全范圍為原則。
4. 無菌巾鋪置法 口腔頜面部的外形不規(guī)則 , 且有腔道、孔裂存在 , 頭皮部生有頭發(fā) , 其 手術鋪巾具有一定的難度。一般應在消毒前戴帽遮發(fā) ; 消毒后以無菌巾包頭 , 以防污染。常用的鋪巾法有以下幾種 :
(1) 包頭法 : 主動或被動抬頭 , 將重疊的兩塊無菌巾置于頭頸下手術臺上。頭部放下后 , 將上層無菌巾分別自兩側耳前或耳后向中央包繞,使頭和面上部均包于無菌巾內并以巾鉗固定。
(2) 手術野鋪巾法
1) 孔巾鋪置法 : 將孔巾之孔部對準術區(qū)而將頭面部遮蓋 , 以巾鉗或縛帶固定。此法適用于門診小手術。
2) 三角形手術野鋪巾法 : 用三塊無菌巾分別鋪置 , 呈三角形遮蓋術區(qū)周圍皮膚 , 以巾鉗固定 , 此法適用于口腔、鼻、唇及頰部手術。
3) 四邊形手術野鋪巾法 : 以四塊無菌巾分別鋪置 , 呈四角形遮蓋術區(qū)周圍皮膚 , 以巾鉗或縫合法固定, 此法適用于腮腺區(qū)、下頜下區(qū)、頸部及涉及多部位的大型手術。
使用三角形或四邊形手術野鋪巾法均應按手術的需要 , 調整其大小及形狀 , 并保證消毒區(qū)大于術野暴露區(qū)。在術野周圍鋪巾后 , 再用消毒的中單和大單遮蓋全身 ( 術區(qū)周圍最少 3~4 層 , 外周至少 2 層 ) 。大單之孔裂要對準手術區(qū)。對術中有可能擴大手術范圍者 , 消毒、鋪巾時 應有所考慮和準備 , 避免臨時再擴大消毒和重新鋪巾。手術區(qū)鋪巾完畢后 , 再用一中單將手術 區(qū)與麻醉區(qū)隔開。
2. 手術區(qū)常用消毒藥物
(1) 碘酊 : 殺菌力強 , 但刺激性大 , 故在不同部位使用濃度不同:消毒頜面頸部為 2%, 口腔內為 1%, 頭皮部為 3% 。使用后應予脫碘 , 碘過敏者禁用。
(2) 氯己定溶液 : 為廣譜消毒劑 , 刺激性小 , 故使用廣泛。皮膚消毒濃度為 0.5%, 以0.5% 氯己定 -乙醇 (70% 乙醇 ) 消毒效果更佳??谇粌燃皠?chuàng)口消毒濃度為 0.1% 。
(3) 碘伏 : 含有效碘 0.5% 的碘伏水溶液用于皮膚和手的消毒 , 同樣也可用于口腔粘膜的術前消毒 , 其作用優(yōu)于碘酊。具有消毒徹底、刺激性小、著色淺的優(yōu)點。
(4)75% 乙醇 : 最常應用 , 其消毒力較弱 , 故常與碘酊先后使用 , 起脫碘作用。
3. 消毒方法及范圍
(1) 消毒方法 : 應從術區(qū)中心開始 , 逐步向四周環(huán)繞涂布 , 但感染創(chuàng)口相反。涂藥時不可 留有空白 , 并避免藥液流入呼吸道和眼內。與口腔相通的手術及多個術區(qū)的手術應分別消毒。
(2) 消毒范圍 : 頭頸部手術消毒范圍應至術區(qū)外 10cm, 四肢、軀干則需擴大至 20cm, 以保
證有足夠的安全范圍為原則。
4. 無菌巾鋪置法 口腔頜面部的外形不規(guī)則 , 且有腔道、孔裂存在 , 頭皮部生有頭發(fā) , 其 手術鋪巾具有一定的難度。一般應在消毒前戴帽遮發(fā) ; 消毒后以無菌巾包頭 , 以防污染。常用的鋪巾法有以下幾種 :
(1) 包頭法 : 主動或被動抬頭 , 將重疊的兩塊無菌巾置于頭頸下手術臺上。頭部放下后 , 將上層無菌巾分別自兩側耳前或耳后向中央包繞,使頭和面上部均包于無菌巾內并以巾鉗固定。
(2) 手術野鋪巾法
1) 孔巾鋪置法 : 將孔巾之孔部對準術區(qū)而將頭面部遮蓋 , 以巾鉗或縛帶固定。此法適用于門診小手術。
2) 三角形手術野鋪巾法 : 用三塊無菌巾分別鋪置 , 呈三角形遮蓋術區(qū)周圍皮膚 , 以巾鉗固定 , 此法適用于口腔、鼻、唇及頰部手術。
3) 四邊形手術野鋪巾法 : 以四塊無菌巾分別鋪置 , 呈四角形遮蓋術區(qū)周圍皮膚 , 以巾鉗或縫合法固定, 此法適用于腮腺區(qū)、下頜下區(qū)、頸部及涉及多部位的大型手術。
使用三角形或四邊形手術野鋪巾法均應按手術的需要 , 調整其大小及形狀 , 并保證消毒區(qū)大于術野暴露區(qū)。在術野周圍鋪巾后 , 再用消毒的中單和大單遮蓋全身 ( 術區(qū)周圍最少 3~4 層 , 外周至少 2 層 ) 。大單之孔裂要對準手術區(qū)。對術中有可能擴大手術范圍者 , 消毒、鋪巾時 應有所考慮和準備 , 避免臨時再擴大消毒和重新鋪巾。手術區(qū)鋪巾完畢后 , 再用一中單將手術 區(qū)與麻醉區(qū)隔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