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麻為蕁麻科植物紫麻的全株。
【拼音名】Zǐ Má
【別名】小麻葉、水麻葉、柴苧麻、白水苧麻、大毛葉、火麻條、小青麻、水麻泡、野麻、假山麻、雪果
【來源】藥材基源:為蕁麻科植物紫麻的全株。
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Oreocnide frutescens(Thunb.)Miq.[Ur-tica frutescens Thunb.]采收和儲(chǔ)藏:夏、秋季采收,洗凈,鮮用或曬干。
【原形態(tài)】小灌木,高1-3m.分枝上部生短伏毛。葉互生,多生于莖或分枝的頂部或上部;葉柄長1-4cm;托葉披針形,早落;葉片卵形或狹卵形,長4-12cm,寬1.7-5cm,先端漸尖,基部圓形或?qū)捫ㄐ?,邊緣有牙齒,上面粗糙,疏生短毛,枝條上部葉的下面常密生交織的白色柔毛,下部葉的下面疏生短毛,鐘乳體點(diǎn)狀;基生脈3條。雌雄異株;花小,無柄,簇生于落葉腋部或葉腋;雄花的花被片3,卵形,長約1.5mm,雄蕊3;雌花序球形,直徑約3mm,近無柄,花被管狀,柱頭盾形,密生一簇長毛。瘦果卵形,長約lmm.花期3-4月,果期6-7月。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山谷、溪邊、林下濕地。
資源分布:分布于華南、西南及陜西、浙江、江西、福建、臺(tái)灣、湖北、湖南、四川、貴州等地。
【性狀】性狀鑒別 全株有毛,長達(dá)lm.莖上有棱槽。葉皺縮,展平后卵狀長圓形或卵狀披針形,長4-12cm,寬1.7-5cm,先端漸尖,基部楔形,邊緣有鋸齒;葉柄長1-4cm.果實(shí)卵形。氣微,味微甜。
【性味】甘;性涼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行氣活血;透疹。主治感冒發(fā)熱;跌打損傷;牙痛;麻疹不透;腫瘍。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30-60g.外用:適量,搗敷;或水煎含漱。
【摘錄】《中華本草》
【拼音名】Zǐ Má
【別名】小麻葉、水麻葉、柴苧麻、白水苧麻、大毛葉、火麻條、小青麻、水麻泡、野麻、假山麻、雪果
【來源】藥材基源:為蕁麻科植物紫麻的全株。
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Oreocnide frutescens(Thunb.)Miq.[Ur-tica frutescens Thunb.]采收和儲(chǔ)藏:夏、秋季采收,洗凈,鮮用或曬干。
【原形態(tài)】小灌木,高1-3m.分枝上部生短伏毛。葉互生,多生于莖或分枝的頂部或上部;葉柄長1-4cm;托葉披針形,早落;葉片卵形或狹卵形,長4-12cm,寬1.7-5cm,先端漸尖,基部圓形或?qū)捫ㄐ?,邊緣有牙齒,上面粗糙,疏生短毛,枝條上部葉的下面常密生交織的白色柔毛,下部葉的下面疏生短毛,鐘乳體點(diǎn)狀;基生脈3條。雌雄異株;花小,無柄,簇生于落葉腋部或葉腋;雄花的花被片3,卵形,長約1.5mm,雄蕊3;雌花序球形,直徑約3mm,近無柄,花被管狀,柱頭盾形,密生一簇長毛。瘦果卵形,長約lmm.花期3-4月,果期6-7月。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山谷、溪邊、林下濕地。
資源分布:分布于華南、西南及陜西、浙江、江西、福建、臺(tái)灣、湖北、湖南、四川、貴州等地。
【性狀】性狀鑒別 全株有毛,長達(dá)lm.莖上有棱槽。葉皺縮,展平后卵狀長圓形或卵狀披針形,長4-12cm,寬1.7-5cm,先端漸尖,基部楔形,邊緣有鋸齒;葉柄長1-4cm.果實(shí)卵形。氣微,味微甜。
【性味】甘;性涼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行氣活血;透疹。主治感冒發(fā)熱;跌打損傷;牙痛;麻疹不透;腫瘍。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30-60g.外用:適量,搗敷;或水煎含漱。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