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海外“自主招生”真相

字號:

日前,國內各高校進入了自主招生季,“北約”、“華約”還有理工聯(lián)盟出現(xiàn)了各自為營掐架招生的局面。那么,國外在招攬生源上有出現(xiàn)過這種情況嗎?他們在招生時一般采用什么形式?新浪教育頻道邀請到了啟德教育集團市場總監(jiān)張楊和啟德教育集團培訓事業(yè)部副總經理鄭朝予共同解答。
    視頻:探秘海外“自主招生”真相
    媒體來源:新浪教育
       主持人孟楠:各位新浪網(wǎng)友大家好,歡迎您收看新浪教育頻道的訪談。今天很榮幸的為大家邀請到了兩位來賓,分別是坐在我旁邊的大家非常熟悉的,啟德教育集團市場總監(jiān)張楊,哈佛王子。
    張楊:各位網(wǎng)友大家好。
    主持人孟楠:這位是啟德教育集團培訓事業(yè)部副總經理鄭朝予,歡迎您。
    今天來聊聊當下炙手可熱的話題,自主招生。繼上周末“卓越聯(lián)盟”自主招生考試結束之后,北約、華約、卓約三個聯(lián)盟的考試已經告一段落了,關于自主招生的三大聯(lián)盟各自為營,提前招生,爭奪生源的現(xiàn)象引起社會上熱烈的評論。那么,“搶生源”現(xiàn)象的存在是合理的嗎?二位怎么看待國內自主招生的情況,這三大聯(lián)盟的考試?
    訪談現(xiàn)場啟德教育集團市場總監(jiān)張楊啟德教育集團培訓事業(yè)部副總經理鄭朝予  鄭朝予:我覺得中國在高考主流人才選拔上面有一個新的通道的產生,本身給學生更多的機會,我所理解的,中國以前的一考定終生了,就機會。一年6次、7次學生有高多的機會展示出來。我們發(fā)現(xiàn)中國的高等教育隨著這么多年的發(fā)展,學校有產生分層,現(xiàn)在提北約、華會卓約,每一個不同的聯(lián)盟有自己的特點,這也是中國教育多元化的趨勢,我從家長、學員、高校的層面來說我自己的看法。
    主持人孟楠:這比之前的“一考定終生”還是有很大的進步的。
    鄭朝予:對。
    主持人孟楠:問問哈佛王子,你也穿越了很多國家,跟很多國家高校的招生代表見面,您覺得海外的高校在爭奪優(yōu)秀生源的時候會這樣做嗎?
    張楊:我去過美國、澳洲等等國家,美國也有這樣的聯(lián)盟,美國的常春藤,澳洲有八大聯(lián)盟,包括韓國也有,這種聯(lián)盟產生有積極的意義,能提供新的選拔標準和通道,我擔心的是在這樣一個,這一步走出去之后,是否有機制保證公平和透明,如果不能保證的話,讓一些原本能進的孩子,反而阻礙了他們的成長。像美國常春藤聯(lián)盟,在招生上是嚴格獨立的,只不過標準有共同之處,我們經常發(fā)現(xiàn)有一個孩子被一所常春藤學校錄取,會被所有的常春藤學校錄取。但是它是有一套非常嚴格和透明的招生的標準在里面,這個標準就包括七大核心人員,SAT、托福、社會經歷等等有多少,有7個標準。這樣會導致即使這個評判是由每個學校自己做的,依然有推廣的普遍性。我很擔心中國新的嘗試,在整個體制沒有健全的情況下,會出現(xiàn)一些漏洞。
    主持人孟楠:你剛才提到的常春藤聯(lián)盟,其實人家開始是體育聯(lián)盟,現(xiàn)在在招生標準上面有一些共同之處,但是在組織結構上面是非常松散的。
    張楊:是比較松散的。據(jù)我所知,他們有一些體育賽事,有學生組織會經常在一起交流。大家在招生上非常的獨立。我去年采訪斯坦福大學的招生辦主任,第一個學校是耶魯,之后是普林斯頓,再一個是斯坦福,他們雖然標準不同,但是非常愿意采納另一學校的官員來進來。
    主持人孟楠:我理解美國常春藤聯(lián)盟更像是一個精英俱樂部,在設定標準的時候,有一些相同的地方,但是跟我們國內的三大聯(lián)盟是有很大差異的。
    張楊:是。
    主持人孟楠:朝予,我知道你負責啟德培訓事業(yè)部的工作,平時接觸很多學生,那么中國的學生在兩種不同考試制度當中,如何適應和調整自己是科學的呢?畢竟招生體制是完全不一樣的?
    鄭朝予:跟學生們聊,現(xiàn)在自主招生所占的比例是很小的。在09年以前,國家的政策是不高于5%,在整體招生比例當中。雖然說這個口后放開,今年也就是20萬人參加了考試,相對于1千萬的高考生來講比例是很小的。這個考試往綜合化方面走,現(xiàn)在學生可以自主選擇考試。如果有這樣的機會參加這個考試,因為所占的比例現(xiàn)在看起來太小了,高考還是主流。而且在提到自主招生的時候,敞開這個話題來講。是人才多樣化的趨勢,原來只有高考一項。
    主持人孟楠:沒錯,只能考,今年考不上,明年再考。
    鄭朝予:本來在自主考試之前,還有一個、中學校長推薦制,這些現(xiàn)象都使得我們人才的通路更加的多元化。本質和初衷都是好的。人才選拔制度從古到今主要是兩種,一種是察舉,一種是科舉。察舉更多是綜合素質的考察,高考我們也講到更多偏向于人的語言智能和邏輯智能的考察,人的智能是多方面的,如果僅僅通過這種考試,會使得人才選拔過于單一。我們發(fā)現(xiàn)教育部的官員意識到,要增加人才選拔的通路,讓各種各樣具備各優(yōu)勢的人都能展現(xiàn)出來。我們就理解了,為什么會有校長推薦制,現(xiàn)在的自主招生考試。
    所有的測試在大教育這個概念里面是后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完整的大教育概念是由目標、形式、內容和后的測評體系。作為中國的學生也好、家長往往是結果導向論,往往只關注測試結果,測試是為目標服務的。我們要看教育培養(yǎng)的人,應該是人。本來這個國家的政策是好的,是希望增加人才的多樣性,現(xiàn)在的自主招生還是升級版的高考。
    主持人孟楠:您說的非常好,雖然是打著素質教育和自主招生的旗號,三個聯(lián)盟考試的本質是各自為戰(zhàn)爭搶優(yōu)質生源。北約的考試一天考8個小時,一家老小跟著考生*后面定賓館,安排食宿,一個人上戰(zhàn)場,所有人跟著忙。我們也采訪過參加考試的學生,考題完全是意料之外的,很多人都覺得挫敗感很強。我們可以說是從素質角度來選拔人才,但另外一方面沒有導向的考試選拔手段也不能達到實際的選拔人才目的。
    對于人才的渴求,不管是中國還是海外的院校都是他們追逐終的目標。對優(yōu)秀人才的界定,中國和海外的院校界定方法有什么不一樣?
    張楊:可能在西方社會,更強調是綜合性的人才,綜合我經常說什么樣的人可以進哈佛,有7個,第一具備很高的學術能力,第二是交流能力,第三很強社會責任感,第四領袖潛質,第五是有很好的教育背景,第6是有很強的承受和自我表達的能力。后是有很強的整合以及應對的能力。更重要是領袖和社會潛質,他們認為是未來的標準,在這個標準之間有很多考試,SAT等等,他們會把更多的比重在,能否成為這個行業(yè)內小領袖,或者成為社會責任感的小領袖。我感覺中國的定義更多是高智力,能不能在高考,或者說各種考試中考出驚人的分數(shù)。往往忽視了這個孩子,是否有一些特殊的天賦。比如說他就喜歡小動物,他可能是動物聯(lián)盟的領袖,他就喜歡環(huán)境,他是一個環(huán)保主義者?;蛘哒f他喜歡武器,他是軍事家。這種人才會被慢慢邊緣。中國走兩個極端,一個是高智力,要么是絕對高技能。比如說中央音樂學院,從小就學音樂。在美國好的學校,他追求是全面發(fā)展,孕育天賦。
    美國相對來說有這么幾個特點,第一人才的細分化和天賦的細分化。第二社會責任和領袖潛質的強調。第三點是在不同之間取共同之點,你必須也具備很高的SAT分,這是我自己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