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級經濟師考試經濟基礎考點串講(十)

字號:

第十章 財政支出概述
    財政支出的過程就是執(zhí)行政府政策的過程。 財政支出中應遵循的原則:公平分配原則、效益原則(從宏觀上看,要實現(xiàn)社會均衡。達到這一均衡的標準是政府支出給社會帶來的利益應大于由政府課稅或用其他方式取得收入所付出的代價。從微觀上看,要進行成本-效應分析)、穩(wěn)定與發(fā)展原則。 財政支出分類:根據政府職能對財政支出進行分類,財政支出分為社會管理支出和經濟管理支出。財政社會管理支出包括國防、社會文教、行政和其他支出。2006年,我國制定了新的政府收支分類體系,政府支出的功能分類包括:一般公共服務、外交、國防、公共安全、教育、科學技術等17大類。我國現(xiàn)在預算支出分為“類”、“款”、“項”等不同級別的科目,共有17個“類”級科目,“類”級科目綜合反映政府的職能活動。按照政府功能對財政支出進行分類具有重要意義:(1)能夠清晰地反映政府各項職能活動支出的總量、結構和方面,有利于按照公共財政要求和宏觀調控需要,及時有效地進行總量控制和結構調整;(2)為全面地、多角度地政府支出進行分析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3)便于進行國際比較。按支出經濟分類:我國2006年政府支出經濟分類包括12個“類”級科目,如工資福利支出、對個人和家庭的補助等。經濟分類的意義:(1)可以使政府收支分類體系更加完整,使政府每一項支出的具體用途得到全面、具體、清晰的反映;(2)支出經濟分類既是細化部門預算的重要條件,同時也是預算單位執(zhí)行預算和進行會計核算的基礎,有利于進一步規(guī)范和強化預算管理。按財政支出能否直接得到等價補償分類:分為購買性支出和轉移性支出。購買性支出直接表現(xiàn)為政府購買商品和服務的活動,包括政府消費性支出和投資性支出。購買性支出遵循等價交換原則,體現(xiàn)了政府的市場性再分配活動,反映了政府在配置資源方面的作用。轉移性支出,是指政府付出財政資金卻不能得到直接的補償,不存在等價交換問題,換言之 ,轉移性支出直接表現(xiàn)為資金無償、單方面的轉移,包括政府補助支出、捐贈支出和債務利息支出。這種支出體現(xiàn)了政府的非市場性再分配活動,顯示了政府在公平收入分配方面的作用。分為購買性支出和轉移性支出的重要意義,(1)對于分析政府職能的方向具有重要意義。在財政支出總額中,購買性支出所占比重大,表明財政具有較強的資源配置職能;轉移性支出所占比重大,表明財政具有較強的收入分配職能。(2)兩者使用效益是有差別的。購買性支出對政府具有較強的效益約束;轉移性支出對政府的效益約束較弱。
     財政支出規(guī)模及增長趨勢:衡量財政支出規(guī)模大小可采用絕對規(guī)模指標和相對規(guī)模指標。絕對規(guī)模是政府在預算年度的財政支出總和。相對規(guī)模是指財政支出的規(guī)模用和其他經濟變量的關系來反映。我國常用兩種測量方法來反映,(1)當年財政支出占當年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2)當年中央財政支出占全國財政支出的比重。此外,還可用人均財政支出反映人均享受的公共服務水平。財政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反映政府干預經濟的程度。中央財政支出占全國財政支出的比重反映中央政府對地方政府的控制程度。根據各國財政支出的實踐,財政支出從長期看呈現(xiàn)不斷增長的趨勢。 西方財政支出規(guī)模不斷增長的理論觀點:1.瓦格納的“政府活動擴張法則”公共支出之所以會不斷增長,是因為伴隨著工業(yè)化進程,社會和經濟的發(fā)展增加了對政府活動的需求。因“政府職能不斷擴大以及政府活動持續(xù)增加”導致公共支出增長。2.皮考克和魏斯曼的“梯度漸進增長理論”認為公共支出增長是“梯度式的”、“非連續(xù)的”,公共支出水平在正常年份表現(xiàn)出隨著稅收收入的增長而逐漸上升的趨勢。當社會經歷戰(zhàn)爭、危機或自然災害等突變時,公共支出會急劇上升。但突變期結束后,公共支出水平雖然會有所下降,但不會低于原有水平。他們將公共支出增長的因素歸結為兩種:(1)內在原因:公眾可容忍的稅收負擔是財政支出的高限度。公眾可容忍稅收水平的提高,是公共支出增長的內在原因。(2)外在原因:公共收入因動蕩原因增加后,很難再降低。公共支出和公共收入總是同步增加的。3.馬斯格雷夫的“經濟發(fā)展階段增長理論”財政支出數量的變化,是隨著不同時期財政支出作用的變化而變化的。4.鮑莫爾的“非均衡增長理論”政府部門的投資效率偏低導致政府支出規(guī)模不斷擴大。 我國財政支出結構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過程中,財政支出必須堅持以人為本,把更多財政資金投向公共服務領域,大力支持教育、醫(yī)療、就業(yè)和社會保障、生態(tài)環(huán)境建設。 財政支出績效考評:是指運用一定的考核方法、量化指標及評價標準,對部門為實現(xiàn)其職能所確定的績效目標的實現(xiàn)程度,以及為實現(xiàn)這一目標而安排的預算的執(zhí)行結果所進行的綜合性考核與評價。建立財政支出績效考評體系的核心,是把現(xiàn)代市場經濟的一些理念融入財政預算支出管理中,提高政府管理效率、資金使用效益和公共服務水平。評價的主體是政府及其財政部門;評價的對象是使用財政資金的部門或機構;評價的
    內容是公共委托-代理事項;績效評價是按某種確定的規(guī)則和績效目標指標進行的。原則:經濟性、效率性、效益性和公平性。探索建立財政支出績效考評體系: 1.目的與原則:目的:主要是通過對部門績效目標的綜合考評,合理配置資源,優(yōu)化支出結構,規(guī)范預算資金分配,提高資金使用效益和效率。原則:統(tǒng)一領導、分類管理、客觀公正、科學規(guī)范。2.內容與方法:主要內容:制定明確、合理的財政支出績效目標;建立科學、規(guī)范的績效考評指標體系;部門為完成績效目標采取的管理措施;對績效目標的實現(xiàn)程度及效果實施考核與評價;運用考評結果提高預算編制、執(zhí)行和管理水平??荚u方法:(1)比較法;(2)因素分析法;(3)公眾評價法;(4)成本效益分析法。3.指標選擇:確定合理的績效考評指標是財政支出績效考評的關鍵。績效考評指標的選擇要遵循相關性、可比性、重要性和經濟性原則來確定??冃Э荚u程序一般分為準備、實施和撰寫與提交績效考評報告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