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什么來吸引高考優(yōu)秀生源

字號:

本埠(廣州)一間高校出12萬元高額獎學金懸賞各省高考總分“狀元”,同時免去4年學費。去年這個價碼是10萬元,沒懸賞到,今年加了碼,大概是重賞之下,必有“狀元”的思路吧。當然,這不是此間高校的行為,僅在本埠,就還可以舉出數(shù)間。
     “高考狀元”的稱謂無疑脫胎于科舉狀元,誰都知道兩者并不存在承繼關系,然而擋不住人們?yōu)E用這一稱謂的熱情。不過,從前的科舉3年一度才產(chǎn)生一個狀元,現(xiàn)在是不得了的,每年都多如牛毛。縣里的、市里的、省里的,單科的、總分的、專業(yè)的……央視的主播隊伍里都給攬去了4個,他們屬于哪一種,有興趣的人可自去查看。2005年底的數(shù)據(jù)表明,全國有2862個縣級行政單位、661個建制市,每年會產(chǎn)生多少“高考狀元”?不算不知道,一算會嚇一大跳。
     為什么要搶“高考狀元”呢?似乎沒有見到哪間學校開宗明義,就是搶,為搶而搶罷了。有必要嗎?在他們看來自然是有的。眾所周知,科舉“末代狀元”劉春霖是沾了名字的光才成為狀元。時逢大旱,急需一場春雨,慈禧太后看到這個水淋淋的名字后,很高興,乃大筆圈定之。今天“高考狀元”的產(chǎn)生雖然不會這么荒謬,但偶然的成分仍不能排除。當然,他們的實力超一流是可以肯定的,但在這超一流的群體中,誰都有可能成為“狀元”。而成為了“狀元”那些人,不過是在一次考試中占了上風而已;而我們都很清楚,在應試教育迭遭詬病的大背景之下,考分與能力與素質(zhì)不一定能完全畫上等號。那么,單單瞄準偶然的那一個或那些給予重獎,除了制造噱頭,實在想不出還有別的什么。
     無論哪間學校,肯定都希望延攬到優(yōu)秀的生源。但是,用什么來吸引?見仁見智,顯然,金錢不是有效乃至的手段,“掐尖式”的做法只能會助推應試教育繼續(xù)向畸形發(fā)展。因此,與其把注意力過于集中在所謂“高考狀元”身上,不如營造“人人都能成才”的良好校園氛圍。中國工程院原院長徐匡迪曾經(jīng)說過,我們只拿文化考試的分數(shù)這一把尺子去考核、衡量所有的學生,而從根本上忽略了智力類型的差異,顯然是不公平的,也是不科學的。然而,道理歸道理,現(xiàn)實歸現(xiàn)實。說到這里不由得還要發(fā)問一句:如果懸賞的這筆巨款并非來自企業(yè)或個人的捐贈,而來自國家下?lián)艿慕逃?jīng)費,掌管者憑什么想怎么用就怎么用,只是用到極少數(shù)人的身上,是否有違教育公平?
     按說,10萬元的價碼已經(jīng)不低了,為什么去年還是沒有搶到“高考狀元”?是不是恰恰可以說明金錢的誘惑其實非常有限?去年沒搶到,今年加了碼;以愚意度之,今年如果還沒搶到的話,保不準明年還會繼續(xù)加碼。終究有一天,獎金高得超過了“狀元”承受的底線,有那么一個或若干個抵擋不住誘惑,投奔而來。即便如此吧,則除了表明這間學校財大氣粗,廣告營銷做得不錯,究竟還能表明些什么,這要交給有興趣的人們?nèi)ニ伎剂恕?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