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民法的調整對象
任何法律都是用來規(guī)范一定的社會關系的。被法律所規(guī)范的社會關系,就是法律的調整對象。而衡量一個法律部門是否獨立,其標準就在于該法律部門是否具有特定的調整對象和統(tǒng)一特定的調整方法。
我國民法的調整對象,是平等主體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在民法調整的財產關系中,商品經(jīng)濟關系是其主要的調整對象。
(一)民法上的“平等”的含義
民法上“平等”的基本含義,是具有獨立人格的民事主體在民法上地位平等。它表現(xiàn)的是民事活動領域內當事人之間的一種相互關系,當事人在這種關系中相互保持其獨立的意志和自由。例如,在商品交易(買賣關系)中,雙方必須自由協(xié)商,任何一方都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強加于另一方,就表現(xiàn)了雙方地位的平等。
因此,民法上的平等與政治上的平等不完全相同:在政治領域,不平等主要表現(xiàn)為政治特權和身份等級制度。民法上的平等則描述的是“私人”(即具有獨立利益和獨立意志的主體)之間的關系。民法上的不平等,表現(xiàn)為民事主體在意志上的依附性,即如果主體之間存在一種命令與服從的關系,則意味著不平等。
(二)民法調整的財產關系
1.民法調整的財產關系的概念和特點
財產關系是生產關系或經(jīng)濟關系在法律上的用語。它主要是指人們在社會生產、交換、分配以及消費等經(jīng)濟活動過程中因對物質財富的支配和利用而形成的社會關系,換言之,具有經(jīng)濟內容的社會關系均屬財產關系。
民法上的“財產”,通常指的是金錢、財物以及當事人享有的財產權利。對于財產,存在三種不同的理解:
一種是財產僅僅指“物”,即人的身體之外能夠被人力所支配的物質實體和自然力,如房屋、家具、機器設備以及水、電、天然氣等;
另一種是財產不僅指有形的物質實體,而且包括無形財產,如專利技術、注冊商標、作品以及當事人享有的各種財產權利如債權、繼承權等;
第三種是財產不僅包括當事人所享有物質利益的各種物、財產權利,而且還包括當事人承擔的各種財產性質的義務(債務)。
一般情況下,民法上的“財產”一詞,更多的是在前述有關財產的第二種含義上使用。
就財產支配者相互地位而言,有些財產關系的主體沒有獨立、自由的決定權利,其意志受制于相對方,如稅收關系,納稅人必須按照國家的規(guī)定繳納稅收,納稅人無權與稅收機關就稅收的條件進行協(xié)商。有些財產關系的雙方主體則處于平等的地位,任何一方不得把自己的意志強加于另一方,如買賣關系,雙方只能就交易的條件進行平等協(xié)商。民法所調整的財產關系具有平等性質,其一般特點是:
(1)當事人在法律上地位平等。在民事交往中,當事人之間不存在任何身份的差別(如國有企業(yè)和私營企業(yè)訂立合同時,雙方的地位毫無差別)。對于財產的支配,不同的當事人具有完全相同的權利,也就是說,不論財產本身的性質如何,民事主體對財產所享有的利益都同等地受法律保護。例如,國家財產、集體財產和公民個人的財產,在法律上都應獲得同等的保護。
(2)當事人支配財產的意志獨立、意志自由。任何民事主體對于自己的財產都享有獨立的支配權,不受包括國家權力在內的任何他人的非法干擾和侵犯。在不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情況下,當事人有權自由地交換財產、使用財產和處分財產。
任何法律都是用來規(guī)范一定的社會關系的。被法律所規(guī)范的社會關系,就是法律的調整對象。而衡量一個法律部門是否獨立,其標準就在于該法律部門是否具有特定的調整對象和統(tǒng)一特定的調整方法。
我國民法的調整對象,是平等主體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在民法調整的財產關系中,商品經(jīng)濟關系是其主要的調整對象。
(一)民法上的“平等”的含義
民法上“平等”的基本含義,是具有獨立人格的民事主體在民法上地位平等。它表現(xiàn)的是民事活動領域內當事人之間的一種相互關系,當事人在這種關系中相互保持其獨立的意志和自由。例如,在商品交易(買賣關系)中,雙方必須自由協(xié)商,任何一方都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強加于另一方,就表現(xiàn)了雙方地位的平等。
因此,民法上的平等與政治上的平等不完全相同:在政治領域,不平等主要表現(xiàn)為政治特權和身份等級制度。民法上的平等則描述的是“私人”(即具有獨立利益和獨立意志的主體)之間的關系。民法上的不平等,表現(xiàn)為民事主體在意志上的依附性,即如果主體之間存在一種命令與服從的關系,則意味著不平等。
(二)民法調整的財產關系
1.民法調整的財產關系的概念和特點
財產關系是生產關系或經(jīng)濟關系在法律上的用語。它主要是指人們在社會生產、交換、分配以及消費等經(jīng)濟活動過程中因對物質財富的支配和利用而形成的社會關系,換言之,具有經(jīng)濟內容的社會關系均屬財產關系。
民法上的“財產”,通常指的是金錢、財物以及當事人享有的財產權利。對于財產,存在三種不同的理解:
一種是財產僅僅指“物”,即人的身體之外能夠被人力所支配的物質實體和自然力,如房屋、家具、機器設備以及水、電、天然氣等;
另一種是財產不僅指有形的物質實體,而且包括無形財產,如專利技術、注冊商標、作品以及當事人享有的各種財產權利如債權、繼承權等;
第三種是財產不僅包括當事人所享有物質利益的各種物、財產權利,而且還包括當事人承擔的各種財產性質的義務(債務)。
一般情況下,民法上的“財產”一詞,更多的是在前述有關財產的第二種含義上使用。
就財產支配者相互地位而言,有些財產關系的主體沒有獨立、自由的決定權利,其意志受制于相對方,如稅收關系,納稅人必須按照國家的規(guī)定繳納稅收,納稅人無權與稅收機關就稅收的條件進行協(xié)商。有些財產關系的雙方主體則處于平等的地位,任何一方不得把自己的意志強加于另一方,如買賣關系,雙方只能就交易的條件進行平等協(xié)商。民法所調整的財產關系具有平等性質,其一般特點是:
(1)當事人在法律上地位平等。在民事交往中,當事人之間不存在任何身份的差別(如國有企業(yè)和私營企業(yè)訂立合同時,雙方的地位毫無差別)。對于財產的支配,不同的當事人具有完全相同的權利,也就是說,不論財產本身的性質如何,民事主體對財產所享有的利益都同等地受法律保護。例如,國家財產、集體財產和公民個人的財產,在法律上都應獲得同等的保護。
(2)當事人支配財產的意志獨立、意志自由。任何民事主體對于自己的財產都享有獨立的支配權,不受包括國家權力在內的任何他人的非法干擾和侵犯。在不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情況下,當事人有權自由地交換財產、使用財產和處分財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