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代理責任、無權代理責任以及連帶責任與侵權責任
《民法通則》第63-68條多處規(guī)定了當事
人的連帶責任,其承擔責任的基礎有所不同,本文只對與本文宗旨相關的代理
人的連帶責任進行考察、分析。
1、代理責任的性質(zhì)?!睹穹ㄍ▌t》第63條在第1款承認了代理制度之后,緊接著在第2款后半段規(guī)定:“被代理
第六章第106條規(guī)定的一般意義上的民事責任,[28]而是指法律效果的歸屬,包括取得的權利和負擔的義務,均歸屬于被代理人。[29]其揭示出了代理的性質(zhì)和法律效果。而且第65條第3款規(guī)定的因被代理人授權不明而由其對第三人承擔的民事責任,以及第66條第1款在追認無權代理后所承擔的民事責任,當亦同此解。
2、無權代理責任的性質(zhì)?!睹穹ㄍ▌t》第66條規(guī)定了無權代理制度。無權代理就是指“無代理權人依代理人名義而為法律行為”,[30]無權代理行為是效力未定的代理行為,如果本人沒有行使追認權,便系無效代理,會承擔相應的法律后果。該條第1款規(guī)定的“未經(jīng)追認的行為,由行為人承擔民事責任”就是無權代理責任,其法理依據(jù)何在,見解不一,“解釋上是指產(chǎn)生因無效法律行為而導致的信賴損失賠償,還是在一定情形可以是履行利益,或者在一定情形由相對人選擇履行賠償或者由代理人負擔履行義務,尚屬疑問”。[31]
早前的學者們認為是一種基于過失的契約外責任,相當于侵權責任,承擔賠償責任,但其不足以保護第三人利益,后來德國學者耶林解釋為締約上的過失,進而巴卡等
人對其行為作出了一種默示擔保:如果不被追認即由行為人承擔責任。 [32]
那么,無權代理人承擔的責任之性質(zhì),是否為上述學者理論所言的相當于侵權責任?我國學者贊同這種觀點,但又認為“略嫌不足”。[33]而臺灣學界和實務界則普遍認為,無權代理人之責任,系直接基于民法之規(guī)定而發(fā)生的特別責任,,并不以無權代理人有故意或者過失為要件,是屬于所謂原因責任、結果責任或無過失責任之一種,而不是基于侵權行為的損害賠償,性質(zhì)上屬于為保護善意相對人而特設的法定擔保責任。[34]大陸與臺灣學界的這種結論上的差異,是與臺灣民法界對違法行為的類型采用“三分法”和大陸民法學界采用的“二分法”密切有關的。
除了承擔損害賠償責任外,是否可以由無權代理行為人對第三人承擔合同上的責任(包括履約義務和違約責任),也有不同見解。臺灣學者和實務界否定之,認為其為行為時,已經(jīng)明確表示其行為并不是為自身的行為,而是以本人的名義所為,并不因本人的否認,而發(fā)生法律行為主體的變更,此時無權代理人并無履行契約的責任。[35]我國學者則以法律上承認得不到追認的無權代理行為是行為人自己的行為為由,將巴卡的學說擴張解釋為:如果不被代理人追認,自己將作為合同的一方當事人承擔相應的義務或責任。[36]這種見解對于保護合同善意第三人有著積極意義,也與《德國民法典》的規(guī)定相一致。[37]
3、對《民法通則》第67條的分析。前已分析,上述三種意見對被代理人和代理人承擔連帶賠償責任的法律依據(jù)就是《民法通則》第67條。前已論及,該條規(guī)定的基本目的,是將“違法行為”排除在可被代理的行為之外。在此意義上,有兩層意思:一是,代理人為違法行為時,不能適用代理責任,而由被代理人承擔代理行為的法律效果;二是,由于無權代理行為是效力未定的行為,可以經(jīng)被代理
權代理構成要件的前提是行為人以代理人的名義為“法律行為”,并非為“違法行為”,因此違法行為也沒有無權代理責任的適用余地。
《民法通則》第63-68條多處規(guī)定了當事
人的連帶責任,其承擔責任的基礎有所不同,本文只對與本文宗旨相關的代理
人的連帶責任進行考察、分析。
1、代理責任的性質(zhì)?!睹穹ㄍ▌t》第63條在第1款承認了代理制度之后,緊接著在第2款后半段規(guī)定:“被代理
第六章第106條規(guī)定的一般意義上的民事責任,[28]而是指法律效果的歸屬,包括取得的權利和負擔的義務,均歸屬于被代理人。[29]其揭示出了代理的性質(zhì)和法律效果。而且第65條第3款規(guī)定的因被代理人授權不明而由其對第三人承擔的民事責任,以及第66條第1款在追認無權代理后所承擔的民事責任,當亦同此解。
2、無權代理責任的性質(zhì)?!睹穹ㄍ▌t》第66條規(guī)定了無權代理制度。無權代理就是指“無代理權人依代理人名義而為法律行為”,[30]無權代理行為是效力未定的代理行為,如果本人沒有行使追認權,便系無效代理,會承擔相應的法律后果。該條第1款規(guī)定的“未經(jīng)追認的行為,由行為人承擔民事責任”就是無權代理責任,其法理依據(jù)何在,見解不一,“解釋上是指產(chǎn)生因無效法律行為而導致的信賴損失賠償,還是在一定情形可以是履行利益,或者在一定情形由相對人選擇履行賠償或者由代理人負擔履行義務,尚屬疑問”。[31]
早前的學者們認為是一種基于過失的契約外責任,相當于侵權責任,承擔賠償責任,但其不足以保護第三人利益,后來德國學者耶林解釋為締約上的過失,進而巴卡等
人對其行為作出了一種默示擔保:如果不被追認即由行為人承擔責任。 [32]
那么,無權代理人承擔的責任之性質(zhì),是否為上述學者理論所言的相當于侵權責任?我國學者贊同這種觀點,但又認為“略嫌不足”。[33]而臺灣學界和實務界則普遍認為,無權代理人之責任,系直接基于民法之規(guī)定而發(fā)生的特別責任,,并不以無權代理人有故意或者過失為要件,是屬于所謂原因責任、結果責任或無過失責任之一種,而不是基于侵權行為的損害賠償,性質(zhì)上屬于為保護善意相對人而特設的法定擔保責任。[34]大陸與臺灣學界的這種結論上的差異,是與臺灣民法界對違法行為的類型采用“三分法”和大陸民法學界采用的“二分法”密切有關的。
除了承擔損害賠償責任外,是否可以由無權代理行為人對第三人承擔合同上的責任(包括履約義務和違約責任),也有不同見解。臺灣學者和實務界否定之,認為其為行為時,已經(jīng)明確表示其行為并不是為自身的行為,而是以本人的名義所為,并不因本人的否認,而發(fā)生法律行為主體的變更,此時無權代理人并無履行契約的責任。[35]我國學者則以法律上承認得不到追認的無權代理行為是行為人自己的行為為由,將巴卡的學說擴張解釋為:如果不被代理人追認,自己將作為合同的一方當事人承擔相應的義務或責任。[36]這種見解對于保護合同善意第三人有著積極意義,也與《德國民法典》的規(guī)定相一致。[37]
3、對《民法通則》第67條的分析。前已分析,上述三種意見對被代理人和代理人承擔連帶賠償責任的法律依據(jù)就是《民法通則》第67條。前已論及,該條規(guī)定的基本目的,是將“違法行為”排除在可被代理的行為之外。在此意義上,有兩層意思:一是,代理人為違法行為時,不能適用代理責任,而由被代理人承擔代理行為的法律效果;二是,由于無權代理行為是效力未定的行為,可以經(jīng)被代理
權代理構成要件的前提是行為人以代理人的名義為“法律行為”,并非為“違法行為”,因此違法行為也沒有無權代理責任的適用余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