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
案件類型
審理人員
明
九卿會審(圓審)
皇帝交付的案件或已判決但囚犯仍翻供不服之案
六部尚書、通政使、都察院左都御史、大理寺卿
朝審
每年霜降之后
重案囚犯
三法司、公侯、伯爵、吏部尚書(戶部尚書)
大審
司禮監(jiān)、尚書各官、三法司
清
秋審
每年秋8月
全國上報的斬、絞監(jiān)候案件
九卿、詹事、科道、軍機大臣、內(nèi)閣大學士等
朝審
每年霜降后10日
刑部判決的重案及京師附近的絞、斬監(jiān)候案件
與秋審大體相同
熱審
每年小滿后10日至立秋前1日
發(fā)生在京師的笞杖刑案件
大理寺官員、各道御史、刑部承辦司
清末
領事裁判權
1843(《中英五口通常章程及稅則》、《虎門條約》)
享有領事裁判權國家的僑民作為被告案件
享有領事裁判權國家的法院管轄
觀審
外國人是原告案件
所屬國領事官員觀審
會審公廨
1864(與英美法三國在上海的租界內(nèi)設立)
凡涉及外國人案件
中國人與外國人間訴訟
租界內(nèi)中國人之間的訴訟
領事官員參加會審
本國領事裁判或陪審
外國領事觀審并操縱判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