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 根
【來源】 豆科植物野葛或甘葛藤的干燥根。
【性味歸經(jīng)】 甘、辛,涼。歸脾、胃經(jīng)。
【性能特點(diǎn)】 本品辛甘而涼,性善升散,功在脾胃。既長于疏散肌腠經(jīng)絡(luò)之邪氣而解肌發(fā)表退熱,為治項(xiàng)背強(qiáng)痛之要藥;又善鼓舞脾胃清陽之氣上行,具生津止渴、升陽止瀉及透發(fā)疹毒之功。
【功效】 發(fā)表解肌,解熱透疹,生津止渴,升陽止瀉。
【主治病證】
①外感表證,項(xiàng)背強(qiáng)痛。
②麻疹初起透發(fā)不暢。
③熱病煩渴,消渴證。
④濕熱瀉痢初起,脾虛泄瀉。
【配伍】 生葛根配黃芩、黃連:生葛根甘辛性涼,解肌退熱,升陽止瀉;黃芩、黃連苦寒,善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三藥合用,既清熱燥濕解毒,又透熱升陽止瀉,主治濕熱瀉痢初起。
【用量用法】 9~20g。煎服或入丸散。止瀉宜煨用,退熱生津宜生用。
【藥理】 本品有解熱、擴(kuò)張皮膚血管、鎮(zhèn)靜、抗過敏、擴(kuò)張冠狀動(dòng)脈、改善心臟功能、改善腦循環(huán)、抗缺氧及降血壓等作用。
柴 胡
【來源】 傘形科植物柴胡或狹葉柴胡的干燥根。
【性味歸經(jīng)】 苦、辛,微寒。歸肝、膽經(jīng)。
【性能特點(diǎn)】 本品苦辛微寒,芳香疏泄升散,主入肝膽經(jīng)。功善和解退熱、疏肝解郁及升舉陽氣,既為治肝膽疾患之要藥,又為治氣虛下陷所常用。
【功效】 解表退熱,疏肝解郁,升舉陽氣。
【主治病證】
①邪在少陽寒熱往來,感冒高熱。
②肝郁氣結(jié),脅肋疼痛,月經(jīng)不調(diào),痛經(jīng)。
③氣虛下陷之久瀉脫肛、子宮脫垂、胃下垂等。
【配伍】 柴胡配黃芩:柴胡苦辛微寒,善疏散退熱;黃芩苦寒,善清熱瀉火。二藥合用,清解半表半里之邪熱效強(qiáng),治少陽寒熱往來效著。
【用量用法】 3~9g。解表退熱宜生用,疏肝解郁宜醋炙用。
【使用注意】 本品性能升發(fā),故真陰虧損、肝陽上升之證忌用。
【藥理】 本品有解熱、鎮(zhèn)靜、鎮(zhèn)痛、鎮(zhèn)咳、抗炎、抗菌、抗病毒、保肝利膽、降血脂及抗消化道潰瘍等作用。
升 麻
【來源】 毛茛科植物大三葉升麻、興安升麻等的干燥根莖。
【性味】 辛、甘,微寒。
【功效】 發(fā)表透疹,清熱解毒,升陽舉陷。
【來源】 豆科植物野葛或甘葛藤的干燥根。
【性味歸經(jīng)】 甘、辛,涼。歸脾、胃經(jīng)。
【性能特點(diǎn)】 本品辛甘而涼,性善升散,功在脾胃。既長于疏散肌腠經(jīng)絡(luò)之邪氣而解肌發(fā)表退熱,為治項(xiàng)背強(qiáng)痛之要藥;又善鼓舞脾胃清陽之氣上行,具生津止渴、升陽止瀉及透發(fā)疹毒之功。
【功效】 發(fā)表解肌,解熱透疹,生津止渴,升陽止瀉。
【主治病證】
①外感表證,項(xiàng)背強(qiáng)痛。
②麻疹初起透發(fā)不暢。
③熱病煩渴,消渴證。
④濕熱瀉痢初起,脾虛泄瀉。
【配伍】 生葛根配黃芩、黃連:生葛根甘辛性涼,解肌退熱,升陽止瀉;黃芩、黃連苦寒,善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三藥合用,既清熱燥濕解毒,又透熱升陽止瀉,主治濕熱瀉痢初起。
【用量用法】 9~20g。煎服或入丸散。止瀉宜煨用,退熱生津宜生用。
【藥理】 本品有解熱、擴(kuò)張皮膚血管、鎮(zhèn)靜、抗過敏、擴(kuò)張冠狀動(dòng)脈、改善心臟功能、改善腦循環(huán)、抗缺氧及降血壓等作用。
柴 胡
【來源】 傘形科植物柴胡或狹葉柴胡的干燥根。
【性味歸經(jīng)】 苦、辛,微寒。歸肝、膽經(jīng)。
【性能特點(diǎn)】 本品苦辛微寒,芳香疏泄升散,主入肝膽經(jīng)。功善和解退熱、疏肝解郁及升舉陽氣,既為治肝膽疾患之要藥,又為治氣虛下陷所常用。
【功效】 解表退熱,疏肝解郁,升舉陽氣。
【主治病證】
①邪在少陽寒熱往來,感冒高熱。
②肝郁氣結(jié),脅肋疼痛,月經(jīng)不調(diào),痛經(jīng)。
③氣虛下陷之久瀉脫肛、子宮脫垂、胃下垂等。
【配伍】 柴胡配黃芩:柴胡苦辛微寒,善疏散退熱;黃芩苦寒,善清熱瀉火。二藥合用,清解半表半里之邪熱效強(qiáng),治少陽寒熱往來效著。
【用量用法】 3~9g。解表退熱宜生用,疏肝解郁宜醋炙用。
【使用注意】 本品性能升發(fā),故真陰虧損、肝陽上升之證忌用。
【藥理】 本品有解熱、鎮(zhèn)靜、鎮(zhèn)痛、鎮(zhèn)咳、抗炎、抗菌、抗病毒、保肝利膽、降血脂及抗消化道潰瘍等作用。
升 麻
【來源】 毛茛科植物大三葉升麻、興安升麻等的干燥根莖。
【性味】 辛、甘,微寒。
【功效】 發(fā)表透疹,清熱解毒,升陽舉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