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企業(yè)法律顧問:侵權責任

字號:

一、侵權責任的概念、方式與適用
    侵權責任是指行為人不法侵害社會公共財產或者他人財產、人身權利而應承擔的民事責任?!睹穹ㄍ▌t》第134條規(guī)定,民事責任的責任形式有十種,除了支付違約金與修理、重作、更換適用于違約責任外,其他方式均可適用于侵權責任。
    (一)停止侵害
    當侵權行為人實施的侵權行為仍然處于繼續(xù)狀態(tài)時,受害人可以依法要求法院責令加害人停止侵害人身或財產權的行為。這是一種基本的侵權民事責任形式。停止侵害可以及時制止侵權行為,防止侵害后果的繼續(xù)擴大。如果侵權行為尚未實施或已經施行完畢,則不適用此項責任形式。有關知識產權法律另有特別規(guī)定的,從其規(guī)定。
    (二)排除妨礙
    當侵權行為人實施的侵權行為使受害人的財產權利、人身權利無法正常行使時,受害人有權請求排除妨礙。該妨礙首先應當是實際存在的,例如在房屋修建中違反規(guī)劃,影響了他人的采光,受害人有權要求侵權人排除妨礙。對于可能出現的,有對人身、財產權利造成危險的妨礙,則不適用本項侵權責任,而應適用消除危險的侵權責任。其次,該妨礙應當是不法的,即對人身、財產權利構成妨礙應當是違反法律規(guī)定的行為,如果是合法行為則無權要求排除妨礙。如公安機關依法對犯罪嫌疑人監(jiān)視居所,被監(jiān)視居所人無權要求排除妨礙。
    (三)消除危險
    當行為人的行為對他人的人身財產安全造成了威脅,或存在對他人人身、財產造成損害的危險時,處于危險中的人有權要求行為人采取措施消除危險。因為侵害后果并未出現,應該說消除危險不是嚴格意義上的侵權責任,但消除危險可以事先阻止事實損害的發(fā)生,其意義比發(fā)生損害后要求賠償意義更為重大,對于很多損害而言,事后救濟手段是無法彌補損失的,例如對人身傷害致殘,其后果是不可逆轉的,任何的賠償均不能幫助受害人恢復健康。鑒于危險雖未給他人造成事實上的損害后果,但如果放任危險存在下去,將不可避免導致損害的發(fā)生,處于危險中的人有權要求消除危險。比如甲設置的廣告牌即將墜落,對行人的人身安全構成威脅,行人可以要求甲進行修繕,排除危險。
    (四)返還財產
    當侵權行為人沒有合法依據,將他人財產據為已有時,受害人有權要求其返還財產。返還財產是物的追及權的表現形式,根據民法理論,無論物權標的物輾轉于何人之手,其所有人均可要求物的占有人進行返還。返還財產的適用條件包括:其一,只有對于被非法占有的財產才能要求返還,例如甲將電視交予乙進行質押借款,但在歸還借款后,乙拒絕歸還電視,甲就有權要求乙返還。如果是合法占有的財產,占有人則可以依據其合法的理由,拒絕返還。值得注意的是,對于善意取得人,原物所有人不能請求返還財產:例如甲交予乙質押的電視,被乙以市場價格賣給了丙,丙并不知道乙對該電視沒有所有權,這種情況下甲無權要求丙返還電視,因為丙是善意取得人,其主觀上并無過錯,甲只能要求乙賠償損失。其二,被要求返還的財產應該客觀存在。如果原物已經滅失,返還財產便不可能,所有人只能依法要求賠償損失。其三,要求返還的財產一般應當包含孳息。
    (五)恢復原狀
    恢復原狀是指侵權行為致使他人的財產遭到損壞或形狀改變,受害人有權要求加害人對受損財產進行修復或采取其他措施,使其回復到原來狀態(tài)。例如甲在承租乙的房屋期間,對乙的房屋進行了改造,乙就有權要求甲對其房屋進行恢復原狀?;謴驮瓲顟邆湟韵聝蓚€條件:其一,被損害的財產有恢復的可能。如果財產已經滅失,或者已經損壞得無法修復,就不能要求恢復原狀,只能要求賠償損失。其二,被損害的財產有恢復的必要。如果被損害財產雖有恢復的可能,但恢復之后已無必要,可以不用要求恢復原狀,而要求加害人進行折價賠償。通常而言,對于損害的財產能恢復原狀的,應當盡量恢復原狀;只有難以恢復時,才要求予以賠償。恢復原狀的費用,應由加害人承擔。
    (六)賠償損失
    當侵權行為人給他人造成財產或人身損害時,應當給予賠償。所謂賠償,就是以金錢方式對受害人遭受的損失進行彌補。一般而言包括對財產損失的賠償,對人身損害的賠償以及精神損害的賠償。
    1、對財產損失的賠償。侵權行為人侵犯他人財產權的,首先應返還原物。原物如果損壞但能修復的要盡量修復,修復后導致價值減少的應給予經濟補償,如果既不能返還原物,又不能恢復原狀的,就應考慮進行賠償損失。賠償損失應是受害人遭受的全部損失的賠償,既包括直接損失(現有財產的減少),也應包括間接損失(可得利益的喪失)。因為不對受害人的間接損失進行賠償,受害人的利益將得不到充分的救濟。間接損失可以是利潤損失也可以是勞動收入的損失,如個體工商戶因不能經營導致的利潤喪失,受害人因受傷住院產生的誤工費等。間接損失也可以是孽息收入,例如非法占有他人房屋,還應賠償他人相當于房屋租金的間接損失。
    2、對人身損害的賠償。根據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的規(guī)定:第一,[受傷]受害人遭受人身損害,因就醫(yī)治療支出的各項費用以及因誤工減少的收入,包括:(1)醫(yī)療費;(2)誤工費;(3)護理費;(4)交通費;(5)住宿費;(6)住院伙食補助費;(7)必要的營養(yǎng)費,賠償義務人應當予以賠償。第二,[致殘]受害人因傷致殘的,其因需要增加生活上所支出的必要費用以及因喪失勞動能力導致的收入損失,包括:(1)殘疾賠償金;(2)殘疾輔助器具費;(3)被扶養(yǎng)人生活費;(4)因康復護理、繼續(xù)治療實際發(fā)生的必要的康復費、護理費、后續(xù)治療費。第三,[死亡]受害人死亡的賠償:(1)應當根據搶救治療情況賠償醫(yī)療費、誤工費、護理費、交通費、住宿費、住院伙食補助費、必要的營養(yǎng)費;(2)應當賠償喪葬費、被扶養(yǎng)人生活費、死亡補償費以及受害人親屬辦理喪葬事宜支出的交通費、住宿費和誤工損失等其他合理費用。第四、計算辦法與爭議處理:(1)醫(yī)療費根據醫(yī)療機構出具的醫(yī)藥費、住院費等收款憑證,結合病歷和診斷證明等相關證據確定。賠償義務人對治療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有異議的,應當承擔相應的舉證責任。醫(yī)療費的賠償數額,按照一審法庭辯論終結前實際發(fā)生的數額確定。器官功能恢復訓練所必要的康復費、適當的整容費以及其他后續(xù)治療費,賠償權利人可以待實際發(fā)生后另行起訴。但根據醫(yī)療證明或者鑒定結論確定必然發(fā)生的費用,可以與已經發(fā)生的醫(yī)療費一并予以賠償。(2)誤工費根據受害人的誤工時間和收入狀況確定:誤工時間根據受害人接受治療的醫(yī)療機構出具的證明確定。受害人因傷致殘持續(xù)誤工的,誤工時間可以計算至定殘日前一天。受害人有固定收人的,誤工費按照實際減少的收入計算。受害人無固定收入的,按照其最近3年的平均收入計算;受害人不能舉證證明其最近3年的平均收入狀況的,可以參照受訴法院所在地相同或者相近行業(yè)上一年度職工的平均工資計算。(3)護理費根據護理人員的收入狀況和護理人數、護理期限確定。護理人員有收入的,參照誤工費的規(guī)定計算;護理人員沒有收入或者雇用護工的,參照當地打工從事同等級別護理的勞務報酬標準計算。護理人員原則上為一人,但醫(yī)療機構或者鑒定機構有明確意見的,可以參照確定護理人員人數。護理期限應計算至受害人恢復生活自理能力時止。受害人因殘疾不能恢復生活自理能力的,可以根據其年齡、健康狀況等因素確定合理的護理期限,但最長不超過20年。受害人定殘后的護理,應當根據其護理依賴程度并結合配制殘疾輔助器具的情況確定護理級別。(4)交通費根據受害人及其必要的陪護人員因就醫(yī)或者轉院治療實際發(fā)生的費用計算。交通費應當以正式票據為憑;有關憑據應當與就醫(yī)地點、時間、人數、次數相符合。(5)住院伙食補助費可以參照當地國家機關一般工作人員的出差伙食補助標準予以確定。受害人確有必要到外地治療,因客觀原因不能住院,受害人本人及其陪護人員實際發(fā)生的住宿費和伙食費,其合理部分應予賠償。(6)營養(yǎng)費根據受害人傷殘情況參照醫(yī)療機構的意見確定。(7)殘疾賠償金根據受害人喪失勞動能力程度或者傷殘等級,按照受訴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城鎮(zhèn)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者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標準,自定殘之日起按20年計算。但60周歲以上的,年齡每增加1歲減少1年;75周歲以上的,按5年計算。受害人因傷致殘但實際收入沒有減少,或者傷殘等級較輕但造成職業(yè)妨害嚴重影響其勞動就業(yè)的,可以對殘疾賠償金作相應調整。(8)殘疾輔助器具費按照普通適用器具的合理費用標準計算。傷情有特殊需要的,可以參照輔助器具配制機構的意見確定相應的合理費用標準。輔助器具的更換周期和賠償期限參照配制機構的意見確定。(9)喪葬費按照受訴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職工月平均工資標準,以6個月總額計算。(10)被扶養(yǎng)人生活費根據扶養(yǎng)人喪失勞動能力程度,按照受訴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城鎮(zhèn)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和農村居民人均年生活消費支出標準計算。被扶養(yǎng)人為未成年人的,計算至18周歲;被扶養(yǎng)人無勞動能力又無其他生活來源的,計算20年。但60周歲以上的,年齡每增加1歲減少1年;75周歲以上的,按5年計算。被扶養(yǎng)人是指受害人依法應當承擔扶養(yǎng)義務的未成年人或者喪失勞動能力又無其他生活來源的成年近親屬。被扶養(yǎng)人還有其他扶養(yǎng)人的,賠償義務人只賠償受害人依法應當負擔的部分。被扶養(yǎng)人有數人的,年賠償總額累計不超過上一年度城鎮(zhèn)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額或者農村居民人均年生活消費支出額。(11)死亡賠償金:按照受訴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城鎮(zhèn)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者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標準,按20年計算。但60周歲以上的,年齡每增加1歲減少1年;75周歲以上的,按5年計算。賠償權利人舉證證明其住所地或者經常居住地城鎮(zhèn)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者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高于受訴法院所在地標準的,殘疾賠償金或者死亡賠償金可以按照其住所地或者經常居住地的相關標準計算。被扶養(yǎng)人生活費的相關計算標準,依照前述原則確定。(12)物質損害賠償金,原則上應當一次性給付。賠償義務人請求以定期金方式給付殘疾賠償金、被扶養(yǎng)人生活費、殘疾輔助器具費的,應當提供相應的擔保。人民法院可以根據賠償義務人的給付能力和提供擔保的情況,確定以定期金方式給付相關費用。但一審法庭辯論終結前已經發(fā)生的費用、死亡賠償金以及精神損害撫慰金,應當一次性給付。人民法院應當在法律文書中明確定期金的給付時間、方式以及每期給付標準。執(zhí)行期間有關統(tǒng)計數據發(fā)生變化的,給付金額應當適時進行相應調整。定期金按照賠償權利人的實際生存年限給付。超過確定的護理期限、輔助器具費給付年限或者殘疾賠償金給付年限,賠償權利人向人民法院起訴請求繼續(xù)給付護理費、輔助器具費或者殘疾賠償金的,人民法院應予受理。賠償權利人確需繼續(xù)護理、配制輔助器具,或者沒有勞動能力和生活來源的,人民法院應當判令賠償義務人繼續(xù)給付相關費用5)—10年。
    3、精神損害的賠償。所謂精神損害,是指民事主體依法享有的人格權和身份權受到不法侵害,遭受到的精神上的痛苦。對精神損害以金錢的方式給予賠償可以對受害者以經濟上的補償、精神上的撫慰,也可以對加害人施以懲罰。并非任何精神損害都可要求賠償。根據有關司法解釋,人民法院受理精神損害賭償訴訟的情況包括:(1)自然人因生命權、健康權、身體權、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人格尊嚴權、人身自由權遭受非法侵害,向人民法院起訴請求賠償精神損害的;(2)違反社會公共利益、社會公德侵害他人隱私或者其他人格利益,受害人以侵權為由向人民法院起訴請求賠償精神損害的;(3)非法使被監(jiān)護人脫離監(jiān)護,導致親子關系或者近親屬間的親屬關系遭受嚴重損害,監(jiān)護人向人民法院起訴請求賠償精神損害的;(4)自然人死亡后,他人以侮辱、誹謗,貶損、丑化或者違反社會公共利益、社會公德的其他方式,侵害死者姓名、肖像、名譽、榮譽,或者非法披露、利用死者隱私,或者以違反社會公共利益、社會公德的其他方式侵害死者隱私,或者非法利用、損害遺體、遺骨,或者以違反社會公共利益、社會公德的其他方式侵害遺體、遺骨。其近親屬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訴請求賠償精神損害的;(5)具有人格象征意義的特定紀念物品,因侵權行為而永久性滅失或者毀損.物品所有人以侵權為由,向人民法院起訴請求賠償精神損害的。精神損害賠償的內容除要求侵權人承擔停止侵害、恢復名譽、消除影響、賠禮道歉等民事責任外,受害人還可要求侵權人賠償相應的精神損害撫慰金。精神撫慰金的方式包括:致人殘疾的,為殘疾賠償金;致人死亡的,為死亡賠償金;以及其他損害情形的精神撫慰金。因侵權致人精神損害,但未造成嚴重后果,受害人請求賠償精神損害的,一般不予支持。人民法院可以根據情形判令侵權人停止侵害、恢復名譽、清除影響、賠禮道歉。精神損害撫慰金的請求權,不得讓與或者繼承。但賠償義務人已經以書面方式承諾給予金錢賠償,或者賠償權利人已經向人民法院起訴的除外。精神損害賠償的數額根據以下因素確定:(1)侵權人的過錯程度,法律另有規(guī)定的除外;(2)侵害的手段、場合、行為方式等具體情節(jié);(3)侵權行為所造成的后果;(4)侵權人的獲利情況;(5)侵權人承擔責任的經濟能力;(6)受訴法院所在地平均生活水平。法律、行政法規(guī)對殘疾賠償金、死亡賠償金等有明確規(guī)定的,適用法律、行政法規(guī)的規(guī)定。
    (七)消除影響、恢復名譽
    《民法通則》規(guī)定:公民的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受到侵害的,有權要求恢復名譽,消除影響;法人的名稱權、名譽權、榮譽權受到侵害的,也可要求恢復名譽、消除影響;知識產權受到侵害的,也可適用消除影響的責任。所謂消除影響,是指行為人因為其侵權行為在一定范圍內對受害人的人格權造成了不良影響,應該予以消除。所謂恢復名譽,是指侵權行為人團其侵權行為導致被害人人格評價降低的,應該使受害人的人格利益恢復至末受侵害前的狀態(tài)。消除影響與恢復名譽是相輔相成的,消除影響的直接目的是恢復名譽,恢復名譽的前提條件是消除不良影響。一般而言,消除影響、恢復名譽的方式都通過在報刊、大眾傳媒上刊登更正聲明和賠禮道歉聲明的方式來實現。
    (八)賠禮道歉
    賠禮道歉是指侵權行為人通過向受害人承認錯誤、表達歉意、請求原諒的方式以彌補受害人心理上的刨傷。要求加害人對受害人進行賠禮道歉是國家、社會對侵權行為進行否定評價的衰現,有利于加害人與受害人消除前嫌,和睦友好。進行賠禮道歉的方式可以是公開的,如將道歉聲明刊登于報紙、期刊上,也可以是不公開的,由加害人在特定場合對受害人進行口頭道歉,或向受害人提交道歉信。
    賠禮道歉適用于對公民的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的侵害、對法人的名稱權、名譽權、榮譽權的侵害以及對著作權和鄰接權的侵害。
    上述的侵權責任方式可以單獨適用,也可以合并適用,一般而言,是單獨適用還是合并適用,應根據各種侵權責任提供的救濟手段的性質加以確定。如果某種侵權責任不足以對受害人的利益進行充分補償的,就應考慮適用多種責任形式;如果某種責任方式已經能夠救濟受害人遭受的損失,就不宜再采用其他責任方式,以避免對加害人責任的不適當的加重。例如,甲侵占了乙的財產,如果能夠返還原物連同孽息的,就不應當再要求甲同時還對乙進行額外的賠償。又如,甲侵犯了乙的名譽權,如果采取停止侵害、賠禮道歉、恢復名譽、消除影響的方式足以對乙的人格利益進行救濟的,就不應再要求甲以金錢的方式賠償對乙的精神損失。
    同時,因為停止侵害、排除妨礙、消除危險這三種責任方式的特殊性,人民法院在《民通意見》第162條第1款規(guī)定:在訴訟中遇有需要停止侵害、排除妨礙、消除危險的情況時,人民法院可以根據當事人的申請或者依職權先行作出裁定。先行裁定可以在實際損害尚未發(fā)生時,進行及時的阻止,或在侵害尚未擴大時,減小其后果,以保護權利人的利益,避免不應有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