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企業(yè)法律顧問:產品質量法四

字號:

六、違反產品質量法的法律責任
    修改后的產品質量法第五章“罰則”,較全面地規(guī)定了對產品質量負有義務的市場經濟主體及行使管理監(jiān)督職責的地方政府、行政監(jiān)督部門違反該法所應承擔的法律責任,與產品質量有關的其他社會組織的法律責任。
    (一)產品質量的賠償責任
    1、銷售者的先行負責及賠償義務。我國的產品質量法同時又是一部產品質量責任法。該法規(guī)定,售出的產品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銷售者應當負責修理、更換、退貨;給購買產品的消費者造成損失的,銷售者應當賠償損失:
    (1)不具備產品應當具備的使用性能而事先未作說明的:
    (2)不符合在產品或者其包裝上注明采用的產品標準的;
    (3)不符合以產品說明、實物樣品等方式表明的質量狀況的。
    2、銷售者的追償權。依照前款規(guī)定負責修理、更換、退貨、賠償損失后,屬于生產者的責任或者屬于向銷售者提供產品的其他銷售者(以下簡稱供貨者)的責任的,銷售者有權向生產者、供貨者追償。
    由于在絕大多數(shù)情況下,用戶、消費者只知銷售者為何人,且雙方存在著買賣合同關系,法律規(guī)定首先由銷售者承擔賠償責任是非常明智的。同時,為了充分尊重合同當事人的定約自由權,該條規(guī)定,生產者之間,銷售者之間,生產者與銷售者之間訂立的買賣合同、承攬合同對責任承擔順序有不同約定的,按照合同約定執(zhí)行。
    (二)生產者、銷售者的行政責任
    為了加強對產品質量的監(jiān)督管理,杜絕產品事故隱患,產品質量法第49條至第56條,明確了生產者、銷售者違反產品質量法應承擔的行政責任?,F(xiàn)分述如下:
    1、生產者、銷售者違反產品質量法的行為。生產者、銷售者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產品質量監(jiān)督部門或工商行政管理部門給予行政處罰。
    (1)生產、銷售不符合保障人體健康,人身、財產安全的國家標準、行業(yè)標準的產品的;
    (2)在產品中摻雜、摻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產品冒充合格產品的;
    (3)生產國家明令淘汰的產品、銷售國家明令淘汰并停止銷售的產品的;
    (4)銷售失效、變質產品的;偽造產地,冒用他人廠名、廠址,偽造或者冒用各種質量標志的;
    (5)使用的產品標識不符合本法規(guī)定的;
    (6)拒絕接受依法進行的產品質量監(jiān)督檢查的;
    (7)隱匿、轉移、變賣、損毀被依法查封、扣押的物品的。
    2、行政處罰的種類。行政處罰的種類包括責令停止違法行為,沒收違法所得,罰款,吊銷營業(yè)執(zhí)照。擁有行政處罰權的質量監(jiān)督部門、其他行政管理部門應根據(jù)具體情節(jié)決定處罰的種類及單處還是并處。此外,沒收的對象除違法生產、銷售的產品和違法所得外,對生產者專門用于生產假冒偽劣產品、不合格產品的原輔材料、包裝物、生產工具應予沒收。罰款的幅度可達違法生產、銷售產品貨值金額的3倍。
    應當承擔民事賠償責任和繳納罰款、罰金的,其財產不足以同時支付時,先承擔民事賠償責任。
    (三)其他相關人的違法行為及責任
    1、為違法行為提供便利條件的責任。已知或應知屬于該法規(guī)定禁止生產、銷售的產品而為其提供運輸、保管、倉儲等便利條件的,或者提供制假技術的,應沒收其收入,并處罰款。
    2、服務業(yè)經營者的責任。服務業(yè)經營者將禁止銷售的產品用于經營性服務的,責令停止使用;對知道或應當知道該產品是禁止銷售的產品的,依該法對銷售者的處罰規(guī)定進行處罰。
    (四)產品質量監(jiān)督部門及相關行政部門的法律責任
    1、地方政府和國家機關的責任。各級人民政府工作人員和其他國家機關工作人員,違反產品質量法第9條的規(guī)定,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給予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1)包庇、放縱行為;
    (2)通風報信、幫助違法當事人逃避查處的行為;
    (3)阻撓、干預查處行為。
    2、產品質量監(jiān)督部門的法律責任。產品質量監(jiān)督部門有下列行為的,應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1)監(jiān)督抽查中超量索取樣品或者向被檢查人收取檢驗費用的,由其上級產品質量監(jiān)督部門或者監(jiān)察機關責令退還,情節(jié)嚴重的,對直接主管人員和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行政處分;
    (2)產品質量監(jiān)督部門或者其他國家機關違反產品質量法第25條的規(guī)定,向社會推薦產品或者以某種方式參與產品經營活動的,由上級機關或者監(jiān)察機關責令改正,消除影響,沒收違法收入;情節(jié)嚴重的,對直接主管人員和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行政處分;產品質量檢驗機構有此行為的,產品質量監(jiān)督部門可責令改正,消除影響,沒收違法收入及罰款;情節(jié)嚴重的,可撤銷其質量檢驗資格;
    (3)產品質量監(jiān)督部門或者工商行政管理部門的工作人員瀆職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尚未構成犯罪的,依法給予行政處分。
    (五)社會團體、社會中介機構的法律責任
    1、檢驗機構及認證機構的法律責任:
    (1)產品質量檢驗機構、認證機構偽造檢驗結果或者出具虛假證明的,應責令改正,對單位和直接主管人員及責任人員處以罰款,沒收違法所得;情節(jié)嚴重的,取消其檢驗資格、認證資格;
    (2)產品質量檢驗機構、認證機構出具的檢驗結果或者證明不實,造成損失的,應當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造成重大損失的,撤銷其檢驗資格、認證資格;
    (3)產品質量認證機構違反第21條的規(guī)定,不腥行質量跟蹤檢驗義務的,對因具產品不符合認證標準給消費者造成的損失,與產品的生產者、銷售者承擔連帶責任;情節(jié)嚴重的,撤銷其認證資格。
    2、社會團體、社會中介機構的承諾、保證責任。社會團體、社會中介機構對產品質量的承諾和保證,對消費者而言,通常比生產者,銷售者自己的保證更加有效,如果不實,欺騙性、危害性也更大。為了約束他們的行為,產品質量法第58條規(guī)定,社會團體、社會中介機構對產品質量作出承諾和保證,而該產品又不符合其承諾、保證的質量要求,給消費者造成損失的,與生產者、銷售者承擔連帶責任。
    (六)刑事責任
    與反不正當競爭法及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相比,產品質量法的大量條款都涉及刑事責任(詳見刑法分則第三章第一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