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市廢棄物安全處置中心擬選廠址位于廣州市白云區(qū)良田鎮(zhèn)良田村東側的山谷中。征地面積333 333m’。根據(jù)危險廢棄物的產(chǎn)生量和預測量,項目營運期內(2005--2023年)需填埋的危險廢棄物總量約為818431m’,按適當留有余地原則,安全填埋場的建設規(guī)模按860000m’計。廣州市廢棄物安全處置中心建設規(guī)模見表1。
1.填埋場場區(qū)平面布置
安全填埋場位于場區(qū)內東北部的I區(qū),占地86700m2,總容積86萬m3,場區(qū)底部高程為46m。第一期擬填埋高程為52m,庫容為15萬m3;第二期擬填埋高程為60m,庫容為31萬m’;第三期擬填埋高程為66m,庫容40萬m3。場區(qū)內東南部的Ⅱ區(qū)作為預留發(fā)展用地,占地45400m’,總容積56萬m’。
2.填埋場區(qū)結構
填埋場分單元開挖和填埋,開挖邊坡的開挖坡度為1:3,平均開挖深度為6.5m,除去襯層系統(tǒng)所占空間厚度(1.0m),地下平均開挖深度為5.5m,封場地形坡度4%,最終覆蓋層厚度1.5m。
3.地下水排水系統(tǒng)
填埋場場區(qū)內的地下水主要補給來源為降雨入滲補給,場區(qū)開挖的平均深度為6.5m,而地下水位穩(wěn)定水位埋深為2.20(溝谷)一15.60m(山坡),因此,在填埋場襯層以下,需要建設地下水排水系統(tǒng),控制地下水水位與填埋場防滲層的安全距離在2.0m以上。排水系統(tǒng)由穿孔塑管、疏導礫石、集水池和排水泵組成。
4.填埋單元的防滲構造
根據(jù)我國《危險廢物填埋污染控制標準》(GB 18598—2001)及參照國外有關技術規(guī)定和要求,結合本項目場址的實際地質、水文條件,確定采用雙人工防滲系統(tǒng),由上至下分別為主防滲層和次防滲層。其結構為:
1)底部防滲層構造
◆200g土工無紡布
◆300mm砂、碎石疏水層
◆800g土工無紡布
◆2.0mmHDPE防滲層
◆1 200g工廠化合成膨潤土層
◆HDPE排水網(wǎng)格
◆200g土工無紡布
◆1.5mmHDPE防滲層
◆500mm黏土層
◆天然基礎層≥3.0m
(2)邊坡防滲層構造
◆400g土工無紡布
◆HDPE排水網(wǎng)格
◆2.0millHDPE防滲層(雙毛面)
◆120舊g工廠化合成膨潤土層
◆1.5mm佃PE防滲層(毛面)
天然基礎層≥3.0m
5、集排氣系統(tǒng)
在填埋場劃出一集中填埋污泥的區(qū)域,設立石籠,將氣體直接排向大氣。石籠使用卵石為排氣材料,外裹鐵絲網(wǎng),頂有雨帽,防止降水流入。
6.截污壩
為了使填埋場形成一個相對封閉的填埋坑,同時防止堆填的危險廢物流失,在填埋場西端和西南邊溝口需修建截污壩。
7.滲濾液收集系統(tǒng)
填埋場滲濾液收集系統(tǒng)包括位于填埋的廢棄物與主防滲層之間的滲濾液主集排水系統(tǒng)和位于兩層人工合成襯層之間的輔助集排水系統(tǒng)。
滲濾液主集排系統(tǒng)由疏水層和D=200mm的HDPE穿孔導滲管組成。疏水層包括場底砂石疏水層和邊坡網(wǎng)格疏水層。
輔助集排水系統(tǒng)由HDPE網(wǎng)格及相應的管道、集水井、監(jiān)測井組成。
在填埋單元上部礫石中鋪設帶孔HDPE排水干管,與場底坡度一致。兩側鋪設帶孔支管,與主管連接。干管和支管分別使用外裹無紡布的HDPE穿孔管。
填埋場滲濾液排至滲濾液集水井后,由潛水泵抽至物化處理車間,經(jīng)物化處理和污水DT-RO工藝處理后達標排放。
8.填埋場防雨措施及排水,卜::山。
在填埋區(qū)的周邊設置雨水排水溝,溝內鋪設排水管,其外側充填礫石過濾層排水溝與最終覆蓋層中的礫石排水層相銜接,使進入排水層中的降水流入排水溝。在填埋場西面分區(qū)土堤外修建集水坑,將雨水引出填埋場外。填埋廢棄物達到設計標高后及時進行封場處理,將雨水沿場頂坡面引入封場后場邊的碎石盲溝,由盲溝匯集排入周邊水溝。
填埋區(qū)的降水可通過臨時的覆蓋、雨帽、防水帆布和支撐的遮棚等措施防止雨水進入到廢物中。未填埋區(qū)域的集水將泵到周邊的環(huán)場排水溝中。未能防止與廢棄物接觸的降水將允許其透過廢棄物后作為滲濾液處理。
分析:
案例對項目的概況介紹較全面,基本上說清了項目構成和建設內容,基本滿足污耙源項和源強分析的要求。與一般危險廢物處置項目相比,此項目沒有建設廢物焚燒系統(tǒng),應充實廣州市危險廢物產(chǎn)生量和種類的分析內容,以說明本項目建設是否能實現(xiàn)對全市危險廢物實施安全處置的目標。
1.填埋場場區(qū)平面布置
安全填埋場位于場區(qū)內東北部的I區(qū),占地86700m2,總容積86萬m3,場區(qū)底部高程為46m。第一期擬填埋高程為52m,庫容為15萬m3;第二期擬填埋高程為60m,庫容為31萬m’;第三期擬填埋高程為66m,庫容40萬m3。場區(qū)內東南部的Ⅱ區(qū)作為預留發(fā)展用地,占地45400m’,總容積56萬m’。
2.填埋場區(qū)結構
填埋場分單元開挖和填埋,開挖邊坡的開挖坡度為1:3,平均開挖深度為6.5m,除去襯層系統(tǒng)所占空間厚度(1.0m),地下平均開挖深度為5.5m,封場地形坡度4%,最終覆蓋層厚度1.5m。
3.地下水排水系統(tǒng)
填埋場場區(qū)內的地下水主要補給來源為降雨入滲補給,場區(qū)開挖的平均深度為6.5m,而地下水位穩(wěn)定水位埋深為2.20(溝谷)一15.60m(山坡),因此,在填埋場襯層以下,需要建設地下水排水系統(tǒng),控制地下水水位與填埋場防滲層的安全距離在2.0m以上。排水系統(tǒng)由穿孔塑管、疏導礫石、集水池和排水泵組成。
4.填埋單元的防滲構造
根據(jù)我國《危險廢物填埋污染控制標準》(GB 18598—2001)及參照國外有關技術規(guī)定和要求,結合本項目場址的實際地質、水文條件,確定采用雙人工防滲系統(tǒng),由上至下分別為主防滲層和次防滲層。其結構為:
1)底部防滲層構造
◆200g土工無紡布
◆300mm砂、碎石疏水層
◆800g土工無紡布
◆2.0mmHDPE防滲層
◆1 200g工廠化合成膨潤土層
◆HDPE排水網(wǎng)格
◆200g土工無紡布
◆1.5mmHDPE防滲層
◆500mm黏土層
◆天然基礎層≥3.0m
(2)邊坡防滲層構造
◆400g土工無紡布
◆HDPE排水網(wǎng)格
◆2.0millHDPE防滲層(雙毛面)
◆120舊g工廠化合成膨潤土層
◆1.5mm佃PE防滲層(毛面)
天然基礎層≥3.0m
5、集排氣系統(tǒng)
在填埋場劃出一集中填埋污泥的區(qū)域,設立石籠,將氣體直接排向大氣。石籠使用卵石為排氣材料,外裹鐵絲網(wǎng),頂有雨帽,防止降水流入。
6.截污壩
為了使填埋場形成一個相對封閉的填埋坑,同時防止堆填的危險廢物流失,在填埋場西端和西南邊溝口需修建截污壩。
7.滲濾液收集系統(tǒng)
填埋場滲濾液收集系統(tǒng)包括位于填埋的廢棄物與主防滲層之間的滲濾液主集排水系統(tǒng)和位于兩層人工合成襯層之間的輔助集排水系統(tǒng)。
滲濾液主集排系統(tǒng)由疏水層和D=200mm的HDPE穿孔導滲管組成。疏水層包括場底砂石疏水層和邊坡網(wǎng)格疏水層。
輔助集排水系統(tǒng)由HDPE網(wǎng)格及相應的管道、集水井、監(jiān)測井組成。
在填埋單元上部礫石中鋪設帶孔HDPE排水干管,與場底坡度一致。兩側鋪設帶孔支管,與主管連接。干管和支管分別使用外裹無紡布的HDPE穿孔管。
填埋場滲濾液排至滲濾液集水井后,由潛水泵抽至物化處理車間,經(jīng)物化處理和污水DT-RO工藝處理后達標排放。
8.填埋場防雨措施及排水,卜::山。
在填埋區(qū)的周邊設置雨水排水溝,溝內鋪設排水管,其外側充填礫石過濾層排水溝與最終覆蓋層中的礫石排水層相銜接,使進入排水層中的降水流入排水溝。在填埋場西面分區(qū)土堤外修建集水坑,將雨水引出填埋場外。填埋廢棄物達到設計標高后及時進行封場處理,將雨水沿場頂坡面引入封場后場邊的碎石盲溝,由盲溝匯集排入周邊水溝。
填埋區(qū)的降水可通過臨時的覆蓋、雨帽、防水帆布和支撐的遮棚等措施防止雨水進入到廢物中。未填埋區(qū)域的集水將泵到周邊的環(huán)場排水溝中。未能防止與廢棄物接觸的降水將允許其透過廢棄物后作為滲濾液處理。
分析:
案例對項目的概況介紹較全面,基本上說清了項目構成和建設內容,基本滿足污耙源項和源強分析的要求。與一般危險廢物處置項目相比,此項目沒有建設廢物焚燒系統(tǒng),應充實廣州市危險廢物產(chǎn)生量和種類的分析內容,以說明本項目建設是否能實現(xiàn)對全市危險廢物實施安全處置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