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人成為全世界的品質管理楷模的年代里,大家所熟知的符號是TQC,但現在隨著日本經濟的黯然,TQC也被某些人拋棄了,改成了冠冕堂皇的TQM.說TQM而不說TQC,似乎是與ISO9000的流行同期發(fā)生的,ISO標準本身似乎就在暗示:ISO9004就是一個全面品質管理的概括。
近這幾年有個感覺,仿佛談品質管理就是ISO9000,不少人認為ISO9000代表了先進的或新的品質管理理念,這真是個天大的誤會。首先,從常識上看,用作“標準化”的東西,應當是成熟、穩(wěn)定的,主要是“總結”而不是創(chuàng)新;觀察實際內容,ISO9000標準的確沒有什么新奇的東西——至少到94版,它反應的管理思想,基本上是歐美至少60年代已經形成的觀念,包括“第三方認證”的形式,也是那個年代就已經形成的,90年代以來,“新”的地方就是由ISO統(tǒng)一發(fā)布了這個標準,并罕有地廣泛被采納和宣傳,這并不是因為其內容新,而是經濟全權化、產業(yè)國際化,以及日本經濟式微而歐美管理文化重新大流行這樣一些環(huán)境因素所使然。從內容上說,87版經94版到即將出臺的2000版,內容改進的重要的特點之一就是將原本TQC強調,但在ISO9000中被忽略或者比較模糊的東西加進去或增強,比如客戶中心,持續(xù)改進,PDCA,對“人”的強調等。這并不是說,ISO9000的內容與TQC相比,沒有任何獨特的東西,實際上,ISO9000所體現的重視體系,重視制約性與監(jiān)控驗證,重視規(guī)范化與文件化,強調專業(yè)性等,正是反應了歐美的管理文化與日本不同的地方,這些與傳統(tǒng)日本式TQC是不同的,但并不是新東西。
主要的問題不是新不新,這是在本系列討論中我強調的一個主題思想。我感覺到,如今很多人在談起TQM時,可能已經忘記或者根本就不知道當年的TQC代表了一些什么東西。從字面上看,Total Quality Control這個詞反應了一種現場的、基層的、操作性的、人人(全員)都去控制品質的特征;Total Quality Management則是個一般化的、反應了管理者的,總體著眼的看法[注2].做為實踐者,應當注意到,從ISO9000的思路出發(fā),很容易導致這樣的傾向,即對體系與過程的重視,超過對“全員”重視,更加容易流于形式。如上所述,這正反應了歐美傳統(tǒng)的品質管理理念,與上一個世紀日本經濟鼎盛時期成熟的品質管理理念的不同。日本人的品質管理,首先是一種企業(yè)的觀念或者說是文化,對好品質(Good Quality)虔誠的追求,重視人與觀念甚于體系、技術與方法。TQC的核心是全線人員自我組織的改進與管理,品質管理小組就是它的基本表現形式。在日本人眼中,品質是要自己控制的,他們會覺得設立品質管理部門是費解的事情。早期的TQC,在技術方法上有個很重要的特點,就是將各種適用、科學的技術方法,總結歸納成為一些“工具”——簡單,易用的工具或方法,將一些重要的觀念歸納成簡單形象的句子,比如“水面冰山原理”,“下道工序是客戶”等,他們的目的是為了在現場使用,給基層的,一線的人員自己使用。
近似乎流行ISO9000+5S/6S,應當說這是個不錯的主意,但在流行做文章快速取得ISO9000認證的今天,5S同樣也很容易變成一種表面文章。5S本來也不是什么新概念,但卻是一個道地的東洋貨,5S與其說是一種方法,不如說是一個觀念,我的印象中(很可惜,本人手頭現在也沒有一本70年代的TQC的書籍)5S也可以算是TQC運動中的一個部分。5S為大家所重視,這是一件好事,但我想大家還應當去學習實踐TQC的很多基本的東西,這些東西是ISO9000不能帶給我們的(至少目前實際是這個樣子)。而他們對于品質改進,才是更加直接和實質的。
以上的討論,并不是要批判ISO9000,只是要提醒大家,對ISO9000應當有一個清醒客觀的認識,特別是現在許多顧問標榜超過3-4個月不能取得證書,就說明沒水平。我以十幾年制造業(yè)的經驗,包括學習、實踐TQC以及實實在在實施ISO9000的經驗提醒你,他們有的多只不過是拿到一紙證書的某些“技巧”,幾個月時間的突擊,是不可能給你帶來什么實質的管理提升或品質改進的——我是指這種ISO9000的突擊實施,從內部管理上,甚至負面的影響還會更大。通過認真深入的ISO9000實施(這通常要半年到一年半的時間),我們能收獲不少東西,但仍有很多基本的東西是難以通過這個途徑獲得的。另一方面,盡管ISO9000:2000經過改進,已經更多地體現了一些TQC的基本東西,但由于基本觀念、著眼點等很多基本的區(qū)別,以認證為契機的ISO9000:2000實施,仍然不會有什么戲劇性的改變,這其中也有“標準與認證”這種形式本身帶來的制約;如果你很認真地想改進品質,更應當(或者說是必須)去學習和實施TQC.TQC作為一種管理的觀念和風格,已經發(fā)展得很完整,新的發(fā)展的空間相對較小,而且,其發(fā)展只能是向精、深、適應新型企業(yè)環(huán)境等方面的充實,而不是否定式的發(fā)展。
許多人也清楚,ISO9001并不是TQM,于是流行著一種表面上看順理成章的思路:先搞ISO9000認證,如果企業(yè)有更長遠、深入和全面的改進意愿,就可以去搞TQM(IS09004就是一個預備好的指南)。如果已經實施了1SO900X,這個順序就已經造成了,但是,從公司管理提升、品質改進的方法或步驟的角度,我給出的建議恰恰相反,應當優(yōu)先推動TQC活動,并一直堅持下去,有外部需要時,或者希望在規(guī)范化管理方面有一個提升時實施ISO9001.
要想完全學到日本式TQC可能很難,因為那是一種與文化、社會環(huán)境等相關的東西,員工對企業(yè)的歸屬感,員工發(fā)自內心的品質改進的要求,不是單靠培訓就能做到的(這也許是為何TQC的全員培訓做了,卻不能達到日本人的效果的一個解釋吧)。但要開始推動也可以說不難,這就是“老板”發(fā)自內心的品質改進的意愿。我們至少可以學習那種品質第一,尊重人性,重視基層人員,重視自我改進管理,和重視簡單工具的總結、推廣等思想與方法。比如,現在看起來可能顯得有點土氣的魚刺圖,巴雷特圖等,都是非常簡單易學的東西,但它們是否真的在你的企業(yè)中發(fā)生著效用?這些基礎方法和工具永遠不會過時,在使用更高新或復雜的東西之前,首先應當去用好這些基本的東西。要去實實在在地,誠心誠意地動腦筋去調動一線人員的積極性,品質意識,和他們的創(chuàng)造性,給他們培訓、時間、資源、激勵,讓他們從內心里樂于和希望投身到品質控制中去。
以下是一些簡單的提示:
認為ISO9000代表了先進的或新的品質管理理念,是個誤會。87版經94版到即將出臺的2000版,內容改進的重要的特點之一就是將原本TQC強調,但在ISO9000中被忽略或者比較模糊的東西加進去。
ISO9000的實施,可以給我們帶來一些基本的東西,但3-4個月的突擊實施,是不可能得到多少精髓的,從內部管理上將,甚至負面的影響還會更大。
日本式的TQC,重視人與觀念甚于體系、技術方法,這與ISO9000的著眼點很不相同。
TQC的基礎方法和工具并沒有過時,在使用更高新或復雜的東西之前,首先應當去用好這些基本的東西。從企業(yè)管理提升和品質改進的角度,應當優(yōu)先并持續(xù)地推動TQC
近這幾年有個感覺,仿佛談品質管理就是ISO9000,不少人認為ISO9000代表了先進的或新的品質管理理念,這真是個天大的誤會。首先,從常識上看,用作“標準化”的東西,應當是成熟、穩(wěn)定的,主要是“總結”而不是創(chuàng)新;觀察實際內容,ISO9000標準的確沒有什么新奇的東西——至少到94版,它反應的管理思想,基本上是歐美至少60年代已經形成的觀念,包括“第三方認證”的形式,也是那個年代就已經形成的,90年代以來,“新”的地方就是由ISO統(tǒng)一發(fā)布了這個標準,并罕有地廣泛被采納和宣傳,這并不是因為其內容新,而是經濟全權化、產業(yè)國際化,以及日本經濟式微而歐美管理文化重新大流行這樣一些環(huán)境因素所使然。從內容上說,87版經94版到即將出臺的2000版,內容改進的重要的特點之一就是將原本TQC強調,但在ISO9000中被忽略或者比較模糊的東西加進去或增強,比如客戶中心,持續(xù)改進,PDCA,對“人”的強調等。這并不是說,ISO9000的內容與TQC相比,沒有任何獨特的東西,實際上,ISO9000所體現的重視體系,重視制約性與監(jiān)控驗證,重視規(guī)范化與文件化,強調專業(yè)性等,正是反應了歐美的管理文化與日本不同的地方,這些與傳統(tǒng)日本式TQC是不同的,但并不是新東西。
主要的問題不是新不新,這是在本系列討論中我強調的一個主題思想。我感覺到,如今很多人在談起TQM時,可能已經忘記或者根本就不知道當年的TQC代表了一些什么東西。從字面上看,Total Quality Control這個詞反應了一種現場的、基層的、操作性的、人人(全員)都去控制品質的特征;Total Quality Management則是個一般化的、反應了管理者的,總體著眼的看法[注2].做為實踐者,應當注意到,從ISO9000的思路出發(fā),很容易導致這樣的傾向,即對體系與過程的重視,超過對“全員”重視,更加容易流于形式。如上所述,這正反應了歐美傳統(tǒng)的品質管理理念,與上一個世紀日本經濟鼎盛時期成熟的品質管理理念的不同。日本人的品質管理,首先是一種企業(yè)的觀念或者說是文化,對好品質(Good Quality)虔誠的追求,重視人與觀念甚于體系、技術與方法。TQC的核心是全線人員自我組織的改進與管理,品質管理小組就是它的基本表現形式。在日本人眼中,品質是要自己控制的,他們會覺得設立品質管理部門是費解的事情。早期的TQC,在技術方法上有個很重要的特點,就是將各種適用、科學的技術方法,總結歸納成為一些“工具”——簡單,易用的工具或方法,將一些重要的觀念歸納成簡單形象的句子,比如“水面冰山原理”,“下道工序是客戶”等,他們的目的是為了在現場使用,給基層的,一線的人員自己使用。
近似乎流行ISO9000+5S/6S,應當說這是個不錯的主意,但在流行做文章快速取得ISO9000認證的今天,5S同樣也很容易變成一種表面文章。5S本來也不是什么新概念,但卻是一個道地的東洋貨,5S與其說是一種方法,不如說是一個觀念,我的印象中(很可惜,本人手頭現在也沒有一本70年代的TQC的書籍)5S也可以算是TQC運動中的一個部分。5S為大家所重視,這是一件好事,但我想大家還應當去學習實踐TQC的很多基本的東西,這些東西是ISO9000不能帶給我們的(至少目前實際是這個樣子)。而他們對于品質改進,才是更加直接和實質的。
以上的討論,并不是要批判ISO9000,只是要提醒大家,對ISO9000應當有一個清醒客觀的認識,特別是現在許多顧問標榜超過3-4個月不能取得證書,就說明沒水平。我以十幾年制造業(yè)的經驗,包括學習、實踐TQC以及實實在在實施ISO9000的經驗提醒你,他們有的多只不過是拿到一紙證書的某些“技巧”,幾個月時間的突擊,是不可能給你帶來什么實質的管理提升或品質改進的——我是指這種ISO9000的突擊實施,從內部管理上,甚至負面的影響還會更大。通過認真深入的ISO9000實施(這通常要半年到一年半的時間),我們能收獲不少東西,但仍有很多基本的東西是難以通過這個途徑獲得的。另一方面,盡管ISO9000:2000經過改進,已經更多地體現了一些TQC的基本東西,但由于基本觀念、著眼點等很多基本的區(qū)別,以認證為契機的ISO9000:2000實施,仍然不會有什么戲劇性的改變,這其中也有“標準與認證”這種形式本身帶來的制約;如果你很認真地想改進品質,更應當(或者說是必須)去學習和實施TQC.TQC作為一種管理的觀念和風格,已經發(fā)展得很完整,新的發(fā)展的空間相對較小,而且,其發(fā)展只能是向精、深、適應新型企業(yè)環(huán)境等方面的充實,而不是否定式的發(fā)展。
許多人也清楚,ISO9001并不是TQM,于是流行著一種表面上看順理成章的思路:先搞ISO9000認證,如果企業(yè)有更長遠、深入和全面的改進意愿,就可以去搞TQM(IS09004就是一個預備好的指南)。如果已經實施了1SO900X,這個順序就已經造成了,但是,從公司管理提升、品質改進的方法或步驟的角度,我給出的建議恰恰相反,應當優(yōu)先推動TQC活動,并一直堅持下去,有外部需要時,或者希望在規(guī)范化管理方面有一個提升時實施ISO9001.
要想完全學到日本式TQC可能很難,因為那是一種與文化、社會環(huán)境等相關的東西,員工對企業(yè)的歸屬感,員工發(fā)自內心的品質改進的要求,不是單靠培訓就能做到的(這也許是為何TQC的全員培訓做了,卻不能達到日本人的效果的一個解釋吧)。但要開始推動也可以說不難,這就是“老板”發(fā)自內心的品質改進的意愿。我們至少可以學習那種品質第一,尊重人性,重視基層人員,重視自我改進管理,和重視簡單工具的總結、推廣等思想與方法。比如,現在看起來可能顯得有點土氣的魚刺圖,巴雷特圖等,都是非常簡單易學的東西,但它們是否真的在你的企業(yè)中發(fā)生著效用?這些基礎方法和工具永遠不會過時,在使用更高新或復雜的東西之前,首先應當去用好這些基本的東西。要去實實在在地,誠心誠意地動腦筋去調動一線人員的積極性,品質意識,和他們的創(chuàng)造性,給他們培訓、時間、資源、激勵,讓他們從內心里樂于和希望投身到品質控制中去。
以下是一些簡單的提示:
認為ISO9000代表了先進的或新的品質管理理念,是個誤會。87版經94版到即將出臺的2000版,內容改進的重要的特點之一就是將原本TQC強調,但在ISO9000中被忽略或者比較模糊的東西加進去。
ISO9000的實施,可以給我們帶來一些基本的東西,但3-4個月的突擊實施,是不可能得到多少精髓的,從內部管理上將,甚至負面的影響還會更大。
日本式的TQC,重視人與觀念甚于體系、技術方法,這與ISO9000的著眼點很不相同。
TQC的基礎方法和工具并沒有過時,在使用更高新或復雜的東西之前,首先應當去用好這些基本的東西。從企業(yè)管理提升和品質改進的角度,應當優(yōu)先并持續(xù)地推動TQ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