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永北訴江蘇省日用化工研究所獎金獎勵費糾紛案

字號:

原告:徐永北,男,51歲,江蘇省南京市日用化工研究所高級工程師。
    被告:江蘇省日用化工研究所。
    法定代表人:盧汝鋼,所長。
    第三人鄭文桑,男,47歲,江蘇省日用化工研究所工程師。
    第三人龔惠芬,女,49歲,江蘇省日用化工研究所工程師。
    原告徐永北訴被告江蘇省日用化工研究所獎金、獎勵費糾紛一案,向江蘇省南京市玄武區(qū)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該院審查了起訴狀后,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試行)》第四十八條第一款的規(guī)定,追加與原告共同研制“化妝品連續(xù)乳化新工藝、新設備”的鄭文桑、龔惠芬為第三人參加訴訟。
    原告訴稱:原告在被告單位工作期間,參加了“化妝品連續(xù)乳化新工藝、新設備”的研制工作,并擔任課題組長,在研制過程中起了主要作用。該項科研成果所獲國家發(fā)給的獎金中,還有4000曰告不予分配。被告將此項技術轉讓后,獲技術轉讓費30萬元。至今不按規(guī)定給原告提取獎勵費。請求被告按法律和政策的規(guī)定,給原告分配獎金和提取獎勵費。
    被告辯稱:被告多次通知原告協(xié)商獎金分配,原告均未如期前來,致使4000元獎金不能分配。被告獲得的技術轉讓費并非原告所述的那么多,且原告沒有參加該項技術的轉讓工作,無權要求提取獎勵費。
    第三人鄭文桑、龔惠芬稱:原告雖擔任過課題組長,但未盡責盡力,獎金的分配應按照慣例,由單位提取30%,其余平均分配。原告未參加技術轉讓工作,無權要求提取獎勵費。
    玄武區(qū)人民法院經(jīng)公開審理查明:
    原告徐永北原是江蘇省日用化工研究所的研究人員。1981年10月,被告決定由原告和第三人組成課題組,研制“化妝品連續(xù)乳化新工藝、新設備”(以下簡稱“乳化新設備”),原告任課題組長。1982年6月,江蘇省輕工業(yè)廳、科學技術委員會和財政廳正式下達了該科研項目?!叭榛略O備”于1983年3月研制成功,并通過了江蘇省輕工業(yè)廳的技術鑒定。被告在向上級主管部門申報這一技術成果時,對原告及第三人的工作如實作了評價,肯定了原告任課題組長所作的貢獻。1983年9月,“乳化新設備”科研項目被評為國家輕工業(yè)部科研二等獎,得獎金1000元,該項獎金由原告主持分配,給被告提取24%作為獎勵其他人員的費用,原告得18%,第三人鄭文桑,龔惠芬各得13%,四名輔助人員得12%,協(xié)作單位得20%。1985年10月,“乳化新設備”科研項目又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得獎金5000元,按規(guī)定扣除1983年所得的獎金1000元后,實得獎金4000元。原告和被告曾多次協(xié)商該獎金如何分配,因意見各異未能分配。
    被告于1985年11月與江蘇省無錫縣拖拉機配件廠簽訂“乳化新設備”技術轉讓合同。無錫縣拖拉機配件廠給付被告技術轉讓費20萬元,監(jiān)制費1.44萬元。原告于1986年3月調(diào)離被告單位,未參加此項技術的轉讓和監(jiān)制工作。被告未按國家規(guī)定提取獎勵費,在審理中也未按法院要求提供技術轉讓成本費用的證據(jù)。
    定原告所做的貢獻,與第三人一起主張平均分配獎金,沒有法律依據(jù),不予支持。
    被告將“乳化新設備”技術轉讓后,應當按照《國務院關于技術轉讓的暫行規(guī)定》(以下簡稱《規(guī)定》)第七條第二款關于“轉讓技術的單位應當從留用的技術轉讓凈收入中,提取5—10%作為獎勵費用,由課題組負責人主持分配,本單位或其他有關部門不要干預”的規(guī)定,按比例提取獎勵費,獎勵直接從事研究、開發(fā)該項技術的人員,但被告未履行自己的法定義務,其行為違反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一百零六條第一款的規(guī)定。民法通則第九十七條第二款規(guī)定:“公民對自己的發(fā)明或者其他科技成果,有權申請領取榮譽證書、獎金或者其他獎勵。”原告主張依法領取獎金和提取獎勵費,應予支持。第三人對自己應得的獎金及獎勵費數(shù)額未提具體要求,表示愿與被告自行協(xié)商解決,應予準許。據(jù)此,玄武區(qū)人民法院于1989年6月22日判決:
    一、“乳化新設備”科研項目所獲科技進步獎4000元,原告徐永北分得1400元,其余由被告及第三人自行分配。
    二、技術轉讓費在凈收入中按10%提取獎勵費21440元,其中原告徐永北分得8576元,其余由被告及第三人自行分配。
    第一審宣判后,被告和第三人鄭文桑、龔惠芬均不服,向江蘇省南京市中級人民法院提出上訴。被告的上訴理由是:1、4000元獎金應當按原1000元獎金的分配比例進行分配,鄭文桑、龔惠芬所得獎金數(shù)額應予明確;2、監(jiān)制費1.44萬元不應計入技術轉讓費中,獎勵費只能在技術轉讓費中扣除技術轉讓成本后的凈收入中提取5%;3、徐永北未參加技術轉讓工作,無權分享技術轉讓獎勵費。該獎勵費只能由被告和第三人獲得。鄭文桑、龔惠芬的上訴理由是:1、徐永北夸大自己在研制中的作用。要求提高獎金分配比例,明確所得的獎金數(shù)額;2、徐永北沒有參加技術轉讓工作,無權分享技術轉讓獎勵費。要求明確第三人應得的獎勵費數(shù)額。
    南京市中級人民法院在第二審中,根據(jù)上訴人江蘇省日用化工研究所提供的證據(jù),查明技術轉讓成本費用為24243.85元。
    南京市中級人民法院認為:“乳化新設備”系被上訴人徐永北和上訴人鄭文桑、龔惠芬共同研制的職務技術成果。在研制中,徐永北任課題組長,起了主要作用,這在上訴人的申報技術成果書中已作了肯定。原審法院根據(jù)《條例》中有關科技成果獎金分配要按貢獻大小,不搞平均主義的規(guī)定,判決徐永北得1400元并無不當。各上訴人否定徐永北的主要作用,沒有根據(jù)。徐永北主持制定的1000元獎金分配方案,當時各方均無意見,這只能體現(xiàn)當事人對自己這一民事權利的自由處分,不能作尉案爭議的4000元獎金的分配依據(jù)。各上訴人現(xiàn)在要求明確各人應得的獎金數(shù)額,是依法主張自己的民事權利,應予支持。
    被上訴人徐永北雖未直接參加技術轉讓工作,但是,根據(jù)《規(guī)定》第四條的規(guī)定,徐永北作為“直接從事研究、開發(fā)該項技術的人員”,有權申請領取獎勵費。另據(jù)該條規(guī)定,鄭文桑、龔惠芬既是“直接從事研究、開發(fā)該項技術的人員”,又是“在技術轉讓中幫助受讓方切實掌握該項轉讓技術的有功人員”,可以適當提高應得獎勵費的數(shù)額。上訴人鄭文桑、龔惠芬要求明確自己應得的獎勵費數(shù)額,亦應準許?!兑?guī)定》第四條還規(guī)定,“執(zhí)行國家或上級計劃研究、開發(fā)的技術,除按照計劃規(guī)定推廣應用外,完成單位還可以按照本規(guī)定進行轉讓,其轉讓收入歸單位?!鄙显V人江蘇省日用化工研究所作為技術轉讓單位,已經(jīng)獲得技術轉讓費,不應再分享技術轉讓獎勵費。原審判決在技術轉讓獎勵費中扣除徐永北所得數(shù)額后,判決被告也應分得部份獎勵費,顯屬不當。上訴人江蘇省日用化工研究所請求明確自己應得的獎勵費數(shù)額,于法無據(jù),不予支持。
    至于上訴人江蘇省日用化工研究所上訴監(jiān)制費1.44萬元不應計入技術轉讓費中的理由,參照國家科委《關于技術市場若干具體政策的說明》,監(jiān)制可作為轉讓方對受讓方提供的技術服務,其收入可以計入技術轉讓凈收入中。在第一審中,由于江蘇省日用化工研究所拒不提供技術轉讓成本的證據(jù),致使原審法院無法計算技術轉讓凈收入。技術轉讓費和監(jiān)制費21.44萬元中,扣除現(xiàn)已查明的技術轉讓成本費用24243.85元外,凈收入應為190156.15元。原審法院確定按10%提取技術轉讓獎勵費用,符合國務院的規(guī)定。
    據(jù)此,南京市中級人民法院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試行)》第一百五十一條第一款第二項的規(guī)定,于1990年6月15日判決如下:
    一、變更原審判決第一項為:“乳化新設備”科研項目科技進步獎獎金4000元,被上訴人徐永北得1400元,上訴人江蘇省日用化工研究所得1200元,鄭文桑得750元,龔惠芬得650元;
    二、變更原審判決第二項為:從技術轉讓費凈收入中提取獎勵費19015.61元,其中徐永北、鄭文桑各得6655.82元,龔惠芬得5703.97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