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醫(yī)執(zhí)業(yè)醫(yī)師考試輔導:診斷學復習資料

字號:

中醫(yī)診斷學是中西醫(yī)結(jié)合執(zhí)業(yè)醫(yī)師考試的重點和難點,為方便大家復習,特將中醫(yī)診斷學的精華筆記總結(jié)如下:
    一、舌診
    (1)舌診的內(nèi)容
    ①望舌質(zhì)(舌體);望舌神、舌色、舌形、舌態(tài)
    ②望舌苔;望苔質(zhì)、苔色。
    (2)正常舌象:舌淡紅,苔薄白,舌體柔軟,活動自如,位置正中,揩之不去,其下有根。
    (3)望舌質(zhì)(體)
    1、舌神:主要表現(xiàn)在舌質(zhì)的榮枯和靈動方面。
    ①有神:舌色鮮明,舌質(zhì)滋潤,舌體活動自如-主病輕,預后良好。
    ②失神:舌色晦暗,舌質(zhì)柘澀,舌體活動欠靈-主病理,預后較差。
    2、舌色:
    ①淡白舌:虛證、寒證、氣血兩虧。
    ②紅舌:熱證。
    ③絳舌:外感溫病熱入營血,內(nèi)傷陰虛火旺,血瘀。
    ④紫舌:熱盛傷津,氣血壅滯,寒凝血瘀。
    ⑤青舌:主寒凝陽郁,瘀血。
    3、舌形:
    老舌:實證。
    嫩舌:虛證。
    胖大舌:因水淡痰飲,阻滯所致,舌淡白,胖嫩,苔水滑:脾胃濕盛虛濁相搏上漬。脾腎陽虛,舌質(zhì)紅,胖大,苔黃膩。
    腫脹:
    a、心脾有熱,氣血上壅引起的-舌鮮紅,伴疼痛,腫脹
    b、邪熱夾酒毒上壅-舌紫
    c、中毒致血液凝滯-毒紫晦暗……瘦?。褐鳉庋獌商?,陰虛火旺。
    點舌:均為熱毒熾盛,深入血點
    a、紅點:主溫毒、熱毒、濕熱。
    b、白點:主脾胃氣虛而熱毒入沖,將糜爛。
    c、黑點:主血熱而氣血壅滯。
    芒刺:熱邪內(nèi)結(jié),邪熱亢盛。
    痰斑:外感熱入營血,內(nèi)傷引起血瘀。
    裂紋:主熱盛傷陰,血虛不潤,脾虛濕侵。
    光滑:胃氣將絕之候,胃陰枯竭,胃氣大傷。
    齒痕:主脾虛、氣虛、濕盛。
    舌下絡(luò)脈:將舌尖翹起,舌底脈細可見,舌系帶兩側(cè),當金津,玉液穴處,隱隱可見兩條較粗的青紫色脈絡(luò)。
    正常:脈絡(luò)不粗,不分枝、瘀點
    舌下紫或紫黑小皰:肝郁失疏,痰血阻絡(luò)
    絡(luò)脈青紫且粗張:寒凝血瘀or痰熱內(nèi)阻(意義與青紫舌相似)。
    4、舌態(tài):
    ①強硬:內(nèi)傷痰吐內(nèi)阻,中風先兆。
    ②顫動:虛損、動風。氣血兩虛、熱極動風。
    ③歪斜:中風or中風先兆。風邪中絡(luò)or風痰阻絡(luò)。
    ④痿軟:氣血俱虛,熱灼津傷,陰虧己極。
    ⑤吐舌:疫毒攻心或or正氣己絕。
    ⑥弄舌:動風先兆或小兒智力障礙。
    (4)望舌苔:
    1、苔色:
    白苔:表證、寒證。
    黃苔:里證、熱證灰苔:里熱證、寒濕證。
    黑苔:里證,熱極,寒盛。
    2、苔質(zhì):
    厚苔:邪盛入里,痰飲食濕積滯
    薄苔:正?;蛑魍飧斜碜C、內(nèi)傷輕病。
    潤苔:正常,痰中津液未傷。
    燥苔:熱盛傷津或陰液虧耗,陽虛氣不化津致燥氣傷肺。
    滑苔:寒,濕。
    腐苔:食積,痰濁,內(nèi)癰,濕熱如糜。
    膩苔:濕濁,痰飲,食積,濕熱,頑痰。
    ①黃厚膩:痰熱、濕熱、暑濕、濕溫、食滯、濕痰內(nèi)、腑氣不利。
    ②白滑膩:寒濕、濕濁。
    ③白膩:脾虛濕重。
    ④厚膩不滑:時邪夾濕。
    ⑤白膩不燥:自覺胸悶,脾虛濕重。
    ⑥白厚粘膩:口中發(fā)甜,脾虛濕熱,所取上泛。
    剝苔:
    ①光剝苔:胃氣將絕之候。
    ②地圖舌:氣陰不足,過敏體質(zhì)
    ③花剝苔:胃之氣陰兩傷。
    二、脈診
    1、診脈方法
    ①診脈之前,先讓病人休息片刻,室診也要保持安靜。
    ②體位:讓患者取坐位或正臥位,手臂放平和心臟近于同一水平,直脘(手腕伸直)手心向上,在脘關(guān)節(jié)下面墊與布棕。松軟的脈枕。
    ③指法:醫(yī)生和病人應側(cè)向坐,用左手按診病人的右手,首先用中指按在掌后高骨內(nèi)側(cè)關(guān)脈部位,接著食指按關(guān)前的寸脈部位,無名指按關(guān)后的尺脈部位,三指應呈弓形,以指腹按觸脈體,用指腹感覺靈敏。
    (1)舉按尋:
    ①診脈時運用指力的輕重,挪移,以探索脈象一種手法。
    ②輕手循之日舉,陽、腑,心肺之應,重手取之曰按陰、臟、肝腎之應,不輕不重,委曲求之曰尋脾胃之候。
    ③醫(yī)生呼吸自然。
    ④拳:用輕指力按在皮膚上又叫浮取,輕取。
    按:用輕指力按在筋骨間,沉取,重取。
    尋:指力不輕不重,亦輕亦重,以委曲求。(尋者尋找之意,不是中耳之義)。
    (2)五十動:。每次診脈,必滿五十動
    每次按脈時間,每側(cè)脈搏跳動不應少于五十次。診脈時間,每次候脈2-3min宜
    意義:①防止漏診(促、結(jié)、代脈),了解五臟,全部情況。②說明診脈草率從事,辨清目的。if第一個五十辨不清,延至第二,三個五十動。
    三、按診:臨床上以按肌膚,按手足,按胸膜等為常用。其外有按俞穴
    手法:
     觸:了解淺部涼熱,潤燥情況。
    摸:探明局部的感覺情況及腫物形態(tài)大小等。
    按:了解深部有無壓痛,腫塊的形態(tài)、質(zhì)地、腫脹的程度、性質(zhì)。
    1、按肌膚:為了探明全身肌表的寒熱,潤燥以及腫脹等情況。
    ①陽氣盛-身多熱陽氣衰-身多寒。
    ②軟硬:肌膚濡軟異喜按-虛證;患處硬痛拒按-實證;輕按即痛-病在表淺;重按方痛-病在深部;③潤燥:皮膚濕潤者-身己汗出;皮膚干燥者-身未汗出;皮膚甲錯者-傷陰或內(nèi)有瘀血;皮膚干癟者-津液不足。
    ④腫脹:按之凹陷,不能即起-水腫;按之凹陷,舉手即起-氣腫。
    2、按胸腹(按虛里/按胸脅/按腹部)。
    按虛里:虛里位于左乳下心搏動處為“諸脈所宗”,按索虛里搏動的情況可以了解宗氣的強弱,病在虛實,預后之吉兇。
    ①正常:虛里按之應手,動而不緊,緩而不急(宗氣充盛)。
    ②虛里動微而不顯為“不及”-宗氣內(nèi)虛。
    ③動而應衣為“太過”-宗氣外泄。
    ④按之彈手,洪大而搏-危重證候(注意:孕婦胎前產(chǎn)后,勞瘵病者)。
    ⑤動欲絕而無死候的-痰飲等證
    按腹部:
    1)辨涼熱
    ①腹壁冷,喜暖,手按之撫者-虛寒證
    ②腹壁灼熱,喜冷,勿按放者-實熱證。
    2)辨疼痛
    ①腹痛喜按者-虛證
    ②腹痛拒按者-實證
    ③按之局部灼熱,痛不可思-內(nèi)癰。
    3)辨腹脹
    ①腹脹滿,按充實,有壓痛,叩之重濁-實滿。
    ②腹膨滿,按之不實,無壓痛,叩之作空聲-氣脹,屬虛滿。
    ③腹部高度脹大,如鼓之狀-膨脹。
    4)辨痞滿:(自覺心下或胃脘部痞寒不適,脹滿癥狀)
    ①按之柔軟,無壓痛-虛證
    ②按之較硬,抵抗感、壓痛-實證
    ③脘部按之有形脹痛,推之漉漉有聲-冒中有水飲。
    5)辨積聚(腹內(nèi)結(jié)塊)
    ①痛有定處,按之有形而不移者-積、屬血分
    ②痛無定處,按之無形而聚散不定-聚,屬氣分。
    6)辨結(jié)胸
    ①胃脘脹悶,按之則痛-小結(jié)胸
    ②胸骨腹硬滿疼痛且拒按者-大結(jié)胸。
    7)①左少腹作痛,按之累累有硬塊者-腸中有宿類
    ②右少腹作痛,按之疼痛,有包塊應手者-腸癰。
    3、按手足1)①手足俱冷-陽虛陰盛,屬寒;手足俱熱-陽盛或陰虛,屬熱(注意:內(nèi)熱熾盛,而陽郁于里不能外達的四肢厥冷,卻是寒熱實證)。
    ②手足的背部較熱-外感發(fā)熱;手足較熱-內(nèi)傷發(fā)熱
    ③額上熱手心熱-表熱;手心熱額上熱-里熱。
    2)兒科:
    ①小兒指尖冷-驚厥
    ②中指獨熱-外感風寒
    ③中指指尖獨冷-麻痘將發(fā)之象。
    3)陽虛之證,四肢猶溫-陽氣尚存,尚可治療,若四肢厥冷-亡陽之證。
    四、望小兒指紋(3歲以內(nèi)小兒,代替脈診一種輔助診斷方法)
    1、指紋:即食指內(nèi)側(cè)絡(luò)脈-手太陰之脈分支而來。
    2、診察:醫(yī)生以食中兩指夾住小兒指端從命關(guān)向風關(guān)輕輕推按,指紋容易顯露。
    3、風關(guān):食指第一節(jié)。
    氣關(guān):食指第二節(jié)。
    命關(guān):食指第三節(jié)。
    4、正常:色澤淺紅,紅黃粗兼,隱隱可見。
    5、病理:①浮沉分表里②紅紫辨寒熱③淡滯定虛實④三關(guān)測輕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