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司法考試法理學的法律推理一節(jié)中,考生應當掌握以下重點內容:
一、法律推理的概念
(一)定義:法律人在從一定的前提推導出法律決定的過程中所必須遵循的推論規(guī)則。
(二)特點:
1.法律推理是以法律以及法學中的理或理由為基礎的。
2.法律推理要受現(xiàn)行法律的約束。
3.法律推理是一種尋求正當性證明的推理。
二、法律推理的種類
法律人在法律適用中經常運用的推理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演繹推理
1.定義:從大前提和小前提中必然地推導出結論或結論必然地蘊涵在前提之中的推論。演繹推理是從一般到個別的推論,經典的方法是三段論。大前提是代表整體的命題,小前提是代表整體中局部的人或事。
2.推論規(guī)則:
(1)一個有效的三段論推論必須正好包含了三個詞,而且每個詞在整個推論中都是在同一個意義下被使用的。
(2)在一個有效的三段論中,至少要有一個前提中的詞是周延的。
(3)在一個有效的三段論中,在前提中不周延的詞,在結論中也不會是周延的。
(4)沒有任何擁有否定前提的三段論推論是有效的。
(5)如果一個有效的三段論推論中,有一個前提是否定的,那么其結論必定是否定的。
(6)沒有任何一個具有特稱結論的有效三段論推論可以擁有兩個全稱前提。
3. 法律適用中演繹推理的一般模式:
(1)大前提——法律規(guī)范;
(2)小前提——案件事實;
(3)因此,得出結論(法律裁判)。
(二)歸納推理
1.定義:從個別到一般的推論。
2.推論規(guī)則:
歸納推理的結論是或然性,它的可靠性程度完全依賴于推論人所列舉的事例的數(shù)量及其分布范圍。
(1)被考察對象的數(shù)量要盡可能的多;
(2)被考察對象的范圍要盡可能的廣;
(3)被考察對象之間的差異要盡可能的大。
3. 法律人在法律適用中運用歸納推理必須遵守下列規(guī)則:
(1)他或她所舉事例或案例具有足夠的代表性;
(2)累計經驗中的事例或案例的數(shù)量越多越好。
4. 法律適用中歸納推理的一般模式:
(1)案例1具體情況;
(2)案例2具體情況;
(3)案例3具體情況;
……
(4)因此,此類的案件具有共同性。
(三)類比推理
1.定義:從個別到個別的推論。具體來說,類比推理是根據(jù)兩個或兩類事物在某些屬性上是相似的,從而推導出它們在另一個或另一些屬性上也是相似的。
類比推理所得到的結論也是或然性的,即既可能為真也可能為假。
2.推理形式:
A(類)事物具有a、b、c、d等屬性;
B(類)事物也具有a、b、c、屬性;
因此,B(類)事物也具有d屬性。
3.結論具有說服力的標準:
(1)重要性或相關性的判斷;
(2)類比推論的可接受性與被分析的情況的數(shù)量成正比;
(3)可接受性依賴于正相似與負相似的數(shù)量。
4. 法律適用中類比推理的運用規(guī)則
法律人在運用類比推理時,為了保障他或她的結論的可接受性,就必須:
(1)盡可能地多分析情況;
(2)盡可能地尋找相似性與不同性。
(四)設證推理
1.定義:設證推理是對從所有能夠解釋事實的假設中優(yōu)先選擇一個假設的推論。
2.推理形式:
待解釋現(xiàn)象C;
如果H,則C;
所以,H。
設證推理首先要求推論人必須形成一些假定背景以及相關的感性事實,即具有待解釋現(xiàn)象所屬領域的知識。
2.設證推理的規(guī)則
(1)設證推理首先要求推論人具有待解釋現(xiàn)象所屬領域的知識。設證推論開始于將不熟悉的事實(新奇事實)與熟悉的事實(背景事實)相并列;
(2)其次,為了保證設證推理的結論的可靠性,推論人必須盡可能將待解釋現(xiàn)象的理論上的所有可能的原因尋找出來;
(3)最后,推論人必須盡可能地使推論結論與待解釋現(xiàn)象之間的關系是一種單一的因果關系。
3.法律適用中的設證推理不可放棄
設證推理是一種效力很弱的推論,但是它在法律適用的過程中是不可放棄的。即法律人在其工作過程中必然會運用到設證推理。原因在于:
(1)任何法律人在聽到或看到一個案件事實后,馬上就會憑自己的“法感”或“法的前理解”假設一個對該案件的處理結果;
(2)然后根據(jù)這個假設尋找法律;
(3)最后確定一個合理的、有效的法律決定。
4.法律適用中的設證推理規(guī)則
設證推理它的推論結論是不確定的。這是因為法律人在做假設時,法律人的前理解發(fā)揮著作用,而前理解既可對也可錯。法律人在運用設證推理時必須:
(1)清醒認識到假設是開放的、可修正的,必須盡可能地尋找法律上和法學上所允許的所有可能的解決方案;
(2)然后在這所有可能的解決方案中確定一個法律上和法學上所認可的方案。
【題例】
青年男女在去結婚登記的路上被迎面駛來的卡車撞傷,未能登記即被送往醫(yī)院搶救。女方傷勢過重成為植物人,男方遂悔婚約。女方父母把男方告到法院,要求男方對女方承擔照顧撫養(yǎng)的責任。法院以法無明文規(guī)定為由,裁定不予受理。關于本案,下列哪些評論是錯誤的?(2008/一/53)
A.支持不受理,因為法官面對的是法律不調整的“法外空間”事項
B.支持不受理,因為法官正確運用了類比推理而沒有采用設證推理
C.反對不受理,因為法官違反了“禁止拒絕裁判原則”
D.反對不受理,因為法官沒有發(fā)揮法律在社會中的創(chuàng)造作用
一、法律推理的概念
(一)定義:法律人在從一定的前提推導出法律決定的過程中所必須遵循的推論規(guī)則。
(二)特點:
1.法律推理是以法律以及法學中的理或理由為基礎的。
2.法律推理要受現(xiàn)行法律的約束。
3.法律推理是一種尋求正當性證明的推理。
二、法律推理的種類
法律人在法律適用中經常運用的推理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演繹推理
1.定義:從大前提和小前提中必然地推導出結論或結論必然地蘊涵在前提之中的推論。演繹推理是從一般到個別的推論,經典的方法是三段論。大前提是代表整體的命題,小前提是代表整體中局部的人或事。
2.推論規(guī)則:
(1)一個有效的三段論推論必須正好包含了三個詞,而且每個詞在整個推論中都是在同一個意義下被使用的。
(2)在一個有效的三段論中,至少要有一個前提中的詞是周延的。
(3)在一個有效的三段論中,在前提中不周延的詞,在結論中也不會是周延的。
(4)沒有任何擁有否定前提的三段論推論是有效的。
(5)如果一個有效的三段論推論中,有一個前提是否定的,那么其結論必定是否定的。
(6)沒有任何一個具有特稱結論的有效三段論推論可以擁有兩個全稱前提。
3. 法律適用中演繹推理的一般模式:
(1)大前提——法律規(guī)范;
(2)小前提——案件事實;
(3)因此,得出結論(法律裁判)。
(二)歸納推理
1.定義:從個別到一般的推論。
2.推論規(guī)則:
歸納推理的結論是或然性,它的可靠性程度完全依賴于推論人所列舉的事例的數(shù)量及其分布范圍。
(1)被考察對象的數(shù)量要盡可能的多;
(2)被考察對象的范圍要盡可能的廣;
(3)被考察對象之間的差異要盡可能的大。
3. 法律人在法律適用中運用歸納推理必須遵守下列規(guī)則:
(1)他或她所舉事例或案例具有足夠的代表性;
(2)累計經驗中的事例或案例的數(shù)量越多越好。
4. 法律適用中歸納推理的一般模式:
(1)案例1具體情況;
(2)案例2具體情況;
(3)案例3具體情況;
……
(4)因此,此類的案件具有共同性。
(三)類比推理
1.定義:從個別到個別的推論。具體來說,類比推理是根據(jù)兩個或兩類事物在某些屬性上是相似的,從而推導出它們在另一個或另一些屬性上也是相似的。
類比推理所得到的結論也是或然性的,即既可能為真也可能為假。
2.推理形式:
A(類)事物具有a、b、c、d等屬性;
B(類)事物也具有a、b、c、屬性;
因此,B(類)事物也具有d屬性。
3.結論具有說服力的標準:
(1)重要性或相關性的判斷;
(2)類比推論的可接受性與被分析的情況的數(shù)量成正比;
(3)可接受性依賴于正相似與負相似的數(shù)量。
4. 法律適用中類比推理的運用規(guī)則
法律人在運用類比推理時,為了保障他或她的結論的可接受性,就必須:
(1)盡可能地多分析情況;
(2)盡可能地尋找相似性與不同性。
(四)設證推理
1.定義:設證推理是對從所有能夠解釋事實的假設中優(yōu)先選擇一個假設的推論。
2.推理形式:
待解釋現(xiàn)象C;
如果H,則C;
所以,H。
設證推理首先要求推論人必須形成一些假定背景以及相關的感性事實,即具有待解釋現(xiàn)象所屬領域的知識。
2.設證推理的規(guī)則
(1)設證推理首先要求推論人具有待解釋現(xiàn)象所屬領域的知識。設證推論開始于將不熟悉的事實(新奇事實)與熟悉的事實(背景事實)相并列;
(2)其次,為了保證設證推理的結論的可靠性,推論人必須盡可能將待解釋現(xiàn)象的理論上的所有可能的原因尋找出來;
(3)最后,推論人必須盡可能地使推論結論與待解釋現(xiàn)象之間的關系是一種單一的因果關系。
3.法律適用中的設證推理不可放棄
設證推理是一種效力很弱的推論,但是它在法律適用的過程中是不可放棄的。即法律人在其工作過程中必然會運用到設證推理。原因在于:
(1)任何法律人在聽到或看到一個案件事實后,馬上就會憑自己的“法感”或“法的前理解”假設一個對該案件的處理結果;
(2)然后根據(jù)這個假設尋找法律;
(3)最后確定一個合理的、有效的法律決定。
4.法律適用中的設證推理規(guī)則
設證推理它的推論結論是不確定的。這是因為法律人在做假設時,法律人的前理解發(fā)揮著作用,而前理解既可對也可錯。法律人在運用設證推理時必須:
(1)清醒認識到假設是開放的、可修正的,必須盡可能地尋找法律上和法學上所允許的所有可能的解決方案;
(2)然后在這所有可能的解決方案中確定一個法律上和法學上所認可的方案。
【題例】
青年男女在去結婚登記的路上被迎面駛來的卡車撞傷,未能登記即被送往醫(yī)院搶救。女方傷勢過重成為植物人,男方遂悔婚約。女方父母把男方告到法院,要求男方對女方承擔照顧撫養(yǎng)的責任。法院以法無明文規(guī)定為由,裁定不予受理。關于本案,下列哪些評論是錯誤的?(2008/一/53)
A.支持不受理,因為法官面對的是法律不調整的“法外空間”事項
B.支持不受理,因為法官正確運用了類比推理而沒有采用設證推理
C.反對不受理,因為法官違反了“禁止拒絕裁判原則”
D.反對不受理,因為法官沒有發(fā)揮法律在社會中的創(chuàng)造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