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由誰來首先給“狀元熱”降溫

字號:

每年高考(論壇)成績發(fā)表后都得給“狀元熱”降溫,今年也不例外。省級市級縣級狀元在這個夏天會像往年一樣成為眾多媒體和商家的追捧對象,熱度會一直持續(xù)到9月份高校開學,之后這些特別擅長考試的學子就會從人們的視野里消失。
    其實,“狀元亦凡人”。自古以來,科舉制度下名副其實的狀元并不比一甲的其他進士及第們甚至
    二甲三甲的進士出身、同進士出身們卓爾不群到哪里去。清王朝的100多位狀元有學術建樹或施政成就的寥寥可數(shù),除了乾隆二年的于敏中做過《四庫全書》總纂官、乾隆二十五年的畢沅編過《續(xù)資治通鑒》、咸豐六年的翁同龢當過兩朝帝師、同治七年的洪鈞任過駐西方四國公使、光緒元年的張謇辦過實業(yè),余者多為泛泛之輩。這倒也不奇怪,科舉考試,考的是學子們胸中一部部郁結(jié)的高頭講章,豈能選拔出治國賢才或?qū)W問大家?這一點,封建統(tǒng)治者其實明白得很,狀元的風風光光不過是朝廷獎掖學子籠絡士人的手段罷了。
    時至今日,正如有人略嫌刻薄地說的那樣,“高考(論壇)狀元只能蒙比他們小的,蒙不了比他們老的”。在應試教育體制下,依靠比其他幾十人甚至幾百人總分高1分奪取的“狀元”頭銜,的確蒙不了什么人。而且不止是“狀元”,把各省歷年的“榜眼”、“探花”一塊算進去,恐怕情況也不會有什么改變。
    因而,真正慧眼識人的用人單位很少會把前來面試的本科生四五年前的一次考試成績當回事兒,哪怕那個學生的成績是某個行政區(qū)劃范圍內(nèi)的第一名。進一步而言,要是某位大學生完成學業(yè)之后簡歷中最閃亮之處仍是在進入大學之前取得的,這個成就恐怕很難讓用人單位相信面對的是一匹不斷進取潛力無限的“汗血寶馬”。
    既然明知道“狀元”亦凡人,為什么還有那么多人會對這樣一項沒什么實際價值的紀錄的暫時保持者趨之若鶩呢?除了熱捧“狀元”會捧出各種各樣的經(jīng)濟效益以外,別無其他原因可以解釋。就這一點而言,當下的“狀元”出書熱、代言熱等等甚至還不如封建王朝的披紅戴花馬上夸官。至少后者還能起到樹立正統(tǒng)主流價值的作用,現(xiàn)在卻只能讓人聞到一股濃重的銅臭味兒。
    那么,應該由誰來首先給“狀元熱”降溫呢?是“生產(chǎn)”了“狀元”的高中,還是追逐“狀元經(jīng)濟”的企業(yè),抑或是推波助瀾的媒體?固然大家都有責任,卻無法指望大家能夠主動吃“退燒藥”,原因在于除了這三方以外,還有一個重要的環(huán)節(jié)被有意無意地忽略了,便是爭搶“狀元”的高校。有了高校的搶奪,才有高中的熱捧、企業(yè)的追逐以及媒體的跟風。這倒不是說高校得為越燒越旺的“狀元”虛火負全責,但倘若高校不再炫富一般打“狀元牌”,相信給“狀元熱”燒火的其他幾方很快也會興味索然的。終結(jié)“狀元”經(jīng)濟,還請高校特別是率先垂范,畢竟,比高該看“最終產(chǎn)品”的質(zhì)量而不該是“初級原料”的“檔次”。
    (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