膜結構是一種全新的建筑結構形式,它以優(yōu)良的織物為材料,利用柔性鋼索或剛性支撐結構通過彎曲內面力傳送,將膜面繃緊,從而形成具有一定剛度、張力,能夠覆蓋大跨度空間的結構體系,廣泛運用于大型展覽館和體育中心。
然而新的建筑形式對傳統(tǒng)的建筑防火設計理念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其獨特的空間組合在防火分區(qū)的劃分、疏散距離的確定等方面都超出了現(xiàn)行規(guī)范的要求。所以我們提出了性能化的防火設計方法,從建筑物的整體安全性去考慮,合理靈活地選擇各項防火措施,確保膜建筑的防火安全性。
一、膜結構建筑物的特點和火災危險性
膜結構建筑物特點就是建筑體量龐大化,結構用材輕靈化、通透化。它的火災危險性主要表現(xiàn)在①火災蔓延快。膜建筑內部有較大和較高的吹拔空間,一旦發(fā)生火災,各種垂直通道將起拔火桶作用,當煙氣到達膜面以下時,頂部熱氣流水平運動,致使火災橫向擴大。②疏散困難。膜空間巨大,疏散距離長,加之火災時煙霧的干擾,增大了疏散難度。另外,大空間內人員多,疏散時容易發(fā)生滯留。③撲救難度大。我們缺乏撲救這類大空間建筑物火災的實戰(zhàn)經驗,往往會遇到例如:熱輻射強,煙霧濃,火勢蔓延速度快、途徑多等很多困難,給消防滅火的登高作業(yè)、內攻偵察、火場供水等都帶來不少困難。
二、膜結構建筑物的防火設計
2.1防火設計的原則
膜結構建筑物按照現(xiàn)行法規(guī)很難實現(xiàn)其特殊空間的安全性評價,以及為了提高建筑物整體安全性能,而試圖減輕有關防火措施等方面的問題。所以我們提出性能化防火設計,通過計算機模擬和危險評估,在制定膜建筑的防火方案時,綜合考慮地區(qū)、規(guī)模、用途、空間構成、建筑材料等方面,預測火災時的火勢蔓延、煙氣流動、疏散、結構的狀態(tài)等性狀并確定評價方法,以得出適應火災各階段的防火對策。
2.2建筑防火設計
2.2.1總平面布置
膜建筑通常作為一個城市的標志性建筑,性質重要,占地面積很大,建筑總長度都在220 m以上,根據(jù)膜建筑的特點和功能要求很難實現(xiàn)規(guī)范要求——設置穿過建筑物的消防車道,所以在設環(huán)行消防車道的同時,靠近膜建筑建立一個高標準的消防站是十分必要的。美國的丹佛國際機場在滿足國際民航消防救護“兩分鐘到達跑道終端”要求的同時,將三個消防站分布在膜結構航站樓附近。
2.2.2防火分區(qū)劃分
國內現(xiàn)行的《建規(guī)》和《高規(guī)》分別規(guī)定,當其設有火災自動報警系統(tǒng)和自動滅火系統(tǒng),且采用不燃材料或難燃材料裝修時,地上部分防火分區(qū)的允許建筑面積分別為5000m2和3000m2。膜建筑由于其大空間使用功能的需要,在以展廳或獨立的使用空間劃分防火分區(qū)時,其面積將超出我國現(xiàn)行規(guī)范的指標。目前世界上的丹佛國際機場(51000 m2)、日本東京TOKYO DOME(46755 m2)均將整個主體膜空間做成一個防火分區(qū),國外消防技術規(guī)范對這類使用功能的膜建筑不按固定面積劃分防火分區(qū)固然有其科學依據(jù),但發(fā)達國家的防火滅火技術相對先進,我們不能簡單的效仿或等效采用,而只能在執(zhí)行我國防技術規(guī)范的前提下,有選擇性的進行借鑒。所以我們通過性能化的設計采取以下幾個補救措施。①主體空間可不再作防火分隔,但面積必須嚴格控制,不能一味的追求“大”。特別是展覽中心,宜控制在8000~10000平方米以內。有關資料也表明,一個8000~10000平方米的展館,足以獨立作為任何性質的國際標準展廳使用;②膜空間和與之相連的部分之間必須設置有效的防火分隔設施,防止火勢向膜空間以外的其它空間蔓延;⑧防煙分區(qū)的劃分、排煙設施、疏散誘導系統(tǒng)及疏散出口個數(shù)、寬度的設計,應在執(zhí)行現(xiàn)行規(guī)范的基礎上,積極借鑒國外同類建筑消防設計的先進做法,優(yōu)化設計,以彌補面積超標造成的不足。
2.2.3防煙分區(qū)劃分及防排煙設計
在防火分區(qū)面積已經超標的情況下,筆者認為在膜空間內防煙分區(qū)的劃分及防排煙優(yōu)化設計比防火分區(qū)更加重要。
1.防煙分區(qū)的劃分
膜建筑在主體大空間內無構造柱與梁,是一個連續(xù)完整的空間。所以通常普通建筑中以防火分區(qū)劃分防煙分區(qū)在膜空間內很難適用。所以我們可以針對它特殊的結構體系,按照NFPA9214的煙控系統(tǒng)標準對大空間區(qū)域進行防煙設計,利用空間上方結構體系,掛上以耐火纖維為基材的輕質幕布,平時卷起,在火災報警后自動放下,懸停于一定高度進行防煙分區(qū),劃分的面積在1000平方米左右,代替了傳統(tǒng)的擋煙垂壁,效果明顯。
2.膜空間的排煙
膜空間的排煙主要依靠機械排煙。在高大的空間內熱煙氣流運動復雜,實踐證明在大空間建筑物內若風機安裝方式或風量配置不當,反而會造成煙氣彌散,擴大煙氣的危害范圍。
這里我們提出“煙羽流”的概念。在火災中,隨著燃燒的進行,高溫燃燒產物在浮力驅動下流向頂棚,在火源上方形成了“煙羽流”。沿著羽流軸線,周圍的冷空氣受到橫向卷吸,冷空氣與羽流中的熱煙氣發(fā)生摻混,因而隨著高度上升體積增大,羽流質量不斷增加,同時羽流的平均溫度和燃燒產物的平均濃度不斷下降。羽流到達頂棚時將會橫向散開,形成上部熱煙氣層,由于受空氣自然流動和機械排風作用,羽流煙氣不斷向上充填,煙氣層的厚度不斷增加,在上部煙氣層和下部潔凈空氣層中間出現(xiàn)比較明顯的分界面,并且它隨著時間的推移慢慢下降。
這類超大空間建筑物的排煙設計可考慮分為三個步驟;第一步是控煙,即通過一定的送風強度將火災煙氣吹向一個固定的空間內,使煙氣不會無規(guī)則擴散;美國丹佛國際機場膜結構航站樓內上下均設有大功率送排風機,平時送進10%的新鮮空氣,火災時則送進100%的新鮮空氣,送風強度很大,經測試,擴散的煙氣不會超過20%。第二步是蓄煙,即利用建筑物自身的大空間條件設計“儲煙倉”將煙氣蓄積,形成距地面有一定高度的無煙層(儲煙倉容積的確定要經過計算,太小則上升的煙羽流將迅速充滿空間,太大就會使周圍的冷空氣大量地混入熱氣羽流,煙霧顆粒和有毒氣體的溫度和濃度則被降低而失去浮力。),第三是排煙。國外研究機構通過計算機模擬證明:如果一個煙控系統(tǒng)設計適當,可以防止煙在30~45 min內聚集在距地面3~4m處。這段時間對于人員疏散是極其寶貴的,同時也給滅火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
然而新的建筑形式對傳統(tǒng)的建筑防火設計理念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其獨特的空間組合在防火分區(qū)的劃分、疏散距離的確定等方面都超出了現(xiàn)行規(guī)范的要求。所以我們提出了性能化的防火設計方法,從建筑物的整體安全性去考慮,合理靈活地選擇各項防火措施,確保膜建筑的防火安全性。
一、膜結構建筑物的特點和火災危險性
膜結構建筑物特點就是建筑體量龐大化,結構用材輕靈化、通透化。它的火災危險性主要表現(xiàn)在①火災蔓延快。膜建筑內部有較大和較高的吹拔空間,一旦發(fā)生火災,各種垂直通道將起拔火桶作用,當煙氣到達膜面以下時,頂部熱氣流水平運動,致使火災橫向擴大。②疏散困難。膜空間巨大,疏散距離長,加之火災時煙霧的干擾,增大了疏散難度。另外,大空間內人員多,疏散時容易發(fā)生滯留。③撲救難度大。我們缺乏撲救這類大空間建筑物火災的實戰(zhàn)經驗,往往會遇到例如:熱輻射強,煙霧濃,火勢蔓延速度快、途徑多等很多困難,給消防滅火的登高作業(yè)、內攻偵察、火場供水等都帶來不少困難。
二、膜結構建筑物的防火設計
2.1防火設計的原則
膜結構建筑物按照現(xiàn)行法規(guī)很難實現(xiàn)其特殊空間的安全性評價,以及為了提高建筑物整體安全性能,而試圖減輕有關防火措施等方面的問題。所以我們提出性能化防火設計,通過計算機模擬和危險評估,在制定膜建筑的防火方案時,綜合考慮地區(qū)、規(guī)模、用途、空間構成、建筑材料等方面,預測火災時的火勢蔓延、煙氣流動、疏散、結構的狀態(tài)等性狀并確定評價方法,以得出適應火災各階段的防火對策。
2.2建筑防火設計
2.2.1總平面布置
膜建筑通常作為一個城市的標志性建筑,性質重要,占地面積很大,建筑總長度都在220 m以上,根據(jù)膜建筑的特點和功能要求很難實現(xiàn)規(guī)范要求——設置穿過建筑物的消防車道,所以在設環(huán)行消防車道的同時,靠近膜建筑建立一個高標準的消防站是十分必要的。美國的丹佛國際機場在滿足國際民航消防救護“兩分鐘到達跑道終端”要求的同時,將三個消防站分布在膜結構航站樓附近。
2.2.2防火分區(qū)劃分
國內現(xiàn)行的《建規(guī)》和《高規(guī)》分別規(guī)定,當其設有火災自動報警系統(tǒng)和自動滅火系統(tǒng),且采用不燃材料或難燃材料裝修時,地上部分防火分區(qū)的允許建筑面積分別為5000m2和3000m2。膜建筑由于其大空間使用功能的需要,在以展廳或獨立的使用空間劃分防火分區(qū)時,其面積將超出我國現(xiàn)行規(guī)范的指標。目前世界上的丹佛國際機場(51000 m2)、日本東京TOKYO DOME(46755 m2)均將整個主體膜空間做成一個防火分區(qū),國外消防技術規(guī)范對這類使用功能的膜建筑不按固定面積劃分防火分區(qū)固然有其科學依據(jù),但發(fā)達國家的防火滅火技術相對先進,我們不能簡單的效仿或等效采用,而只能在執(zhí)行我國防技術規(guī)范的前提下,有選擇性的進行借鑒。所以我們通過性能化的設計采取以下幾個補救措施。①主體空間可不再作防火分隔,但面積必須嚴格控制,不能一味的追求“大”。特別是展覽中心,宜控制在8000~10000平方米以內。有關資料也表明,一個8000~10000平方米的展館,足以獨立作為任何性質的國際標準展廳使用;②膜空間和與之相連的部分之間必須設置有效的防火分隔設施,防止火勢向膜空間以外的其它空間蔓延;⑧防煙分區(qū)的劃分、排煙設施、疏散誘導系統(tǒng)及疏散出口個數(shù)、寬度的設計,應在執(zhí)行現(xiàn)行規(guī)范的基礎上,積極借鑒國外同類建筑消防設計的先進做法,優(yōu)化設計,以彌補面積超標造成的不足。
2.2.3防煙分區(qū)劃分及防排煙設計
在防火分區(qū)面積已經超標的情況下,筆者認為在膜空間內防煙分區(qū)的劃分及防排煙優(yōu)化設計比防火分區(qū)更加重要。
1.防煙分區(qū)的劃分
膜建筑在主體大空間內無構造柱與梁,是一個連續(xù)完整的空間。所以通常普通建筑中以防火分區(qū)劃分防煙分區(qū)在膜空間內很難適用。所以我們可以針對它特殊的結構體系,按照NFPA9214的煙控系統(tǒng)標準對大空間區(qū)域進行防煙設計,利用空間上方結構體系,掛上以耐火纖維為基材的輕質幕布,平時卷起,在火災報警后自動放下,懸停于一定高度進行防煙分區(qū),劃分的面積在1000平方米左右,代替了傳統(tǒng)的擋煙垂壁,效果明顯。
2.膜空間的排煙
膜空間的排煙主要依靠機械排煙。在高大的空間內熱煙氣流運動復雜,實踐證明在大空間建筑物內若風機安裝方式或風量配置不當,反而會造成煙氣彌散,擴大煙氣的危害范圍。
這里我們提出“煙羽流”的概念。在火災中,隨著燃燒的進行,高溫燃燒產物在浮力驅動下流向頂棚,在火源上方形成了“煙羽流”。沿著羽流軸線,周圍的冷空氣受到橫向卷吸,冷空氣與羽流中的熱煙氣發(fā)生摻混,因而隨著高度上升體積增大,羽流質量不斷增加,同時羽流的平均溫度和燃燒產物的平均濃度不斷下降。羽流到達頂棚時將會橫向散開,形成上部熱煙氣層,由于受空氣自然流動和機械排風作用,羽流煙氣不斷向上充填,煙氣層的厚度不斷增加,在上部煙氣層和下部潔凈空氣層中間出現(xiàn)比較明顯的分界面,并且它隨著時間的推移慢慢下降。
這類超大空間建筑物的排煙設計可考慮分為三個步驟;第一步是控煙,即通過一定的送風強度將火災煙氣吹向一個固定的空間內,使煙氣不會無規(guī)則擴散;美國丹佛國際機場膜結構航站樓內上下均設有大功率送排風機,平時送進10%的新鮮空氣,火災時則送進100%的新鮮空氣,送風強度很大,經測試,擴散的煙氣不會超過20%。第二步是蓄煙,即利用建筑物自身的大空間條件設計“儲煙倉”將煙氣蓄積,形成距地面有一定高度的無煙層(儲煙倉容積的確定要經過計算,太小則上升的煙羽流將迅速充滿空間,太大就會使周圍的冷空氣大量地混入熱氣羽流,煙霧顆粒和有毒氣體的溫度和濃度則被降低而失去浮力。),第三是排煙。國外研究機構通過計算機模擬證明:如果一個煙控系統(tǒng)設計適當,可以防止煙在30~45 min內聚集在距地面3~4m處。這段時間對于人員疏散是極其寶貴的,同時也給滅火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