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級建筑師《建筑結構》重點總結(27)

字號:

541. 碎石土為粒徑大于2的顆粒超過全重50%的土
    542. 砂土為>2不超過50%;但>0.075超過50%的土
    543. 粘性土為塑性指數(shù)Ip>10的土
    Ip>17的土為粘土
    Ip=10-17的土叫粉質(zhì)粘土
    544. 粉土為介于砂土與粘土之間,Ip≤10,且>0.075不超過全重的50%的土
    545. 膨脹土吸水膨脹、失水收縮、其自膨脹率大于或等于40%的粘性土
    546. 濕陷性土為浸水后產(chǎn)生附加沉降,其濕陷系數(shù)≥0.15的土
    547. 宜設沉降縫的部位
    平面的轉(zhuǎn)角處
    高度差異和荷載差異處
    長高比過大的砌體承重結構或框架的適當部位
    地基土的壓縮性有明顯差異處
    建筑結構或基礎類型不同處
    分期建造房屋的交界處
    548. 沉降縫寬度 二、三層50-80; 四、五層80-120; 六層以上>120
    549. 室內(nèi)地坪和地下設施的標高,應根據(jù)預估沉降量予以提高,建筑物各部分聯(lián)系時,可將沉降較大者標高提高
    550. 建筑物與設備之間,應留有凈空,當建筑物有管道穿過時,應預留孔洞,或采用柔性頭
    551. 減少沉降和不均勻沉降措施
    選用輕型結構,減輕墻體自重,采用架空地板代替室內(nèi)填土
    設置地下室或半地下室,采用覆土少,自重輕的基礎型式
    調(diào)整各部分的荷載分布,基礎寬度或埋置深度
    對不均勻沉降要求嚴格的建筑物,可選用較小的基底壓力
    552. 建筑物沉降觀測要求
    在一個觀測區(qū),水準點不應少于3個
    施工期間的觀測不應少于4次
    竣工后的觀測,第一年不少于3-5次,第二年不少于2次
    沉降觀測點,一般設置在室外地面以上,外墻(柱)身的轉(zhuǎn)角及重要部位,數(shù)量不少于3個
    553. 有條件時,宜利用堆載預壓過的建筑場地
    堆載量不應超過地基承載力特征值,堆載不宜壓在基礎上
    大面積的填土宜在基礎施工前三個月完成
    554. 無筋擴展基礎適用于多層民用建筑和輕型廠房
    混凝土強度可為C15
    555. 對于三層及以上房屋,長高比≤2.5;當2.5<長高比≤3時,宜做到縱橫墻不轉(zhuǎn)折或少轉(zhuǎn)折,并應控制其內(nèi)橫墻間距或增強基礎剛度和強度
    當房屋的預估沉降量≤120時,其長高比可不受限制
    556. 柱下條形基礎梁的C20,高度宜為柱距的1/4-1/8。翼板厚度≥200;當≥250時,變厚度坡度≤1:3
    557. 柱下條形基礎的端部宜外伸,其長度為第一跨距的0.25倍
    鋼筋滿足計算要求,頂部鋼筋全部貫通,底部通長鋼筋不應小于底部受力筋的1/3面積
    558. 筏形基礎的混凝土≥C30;地下室混凝土外墻≥250;內(nèi)墻≥200;雙面設鋼筋,≥φ12,@300
    559. 對12層以上建筑的梁板式筏基,底板厚度與雙向板格的短邊凈跨之比≥1/14,且板厚應≥400
    560. 當筏板的厚度≥2000時,宜在板厚的中間部位設雙向鋼筋,≥φ12,@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