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語文《馬說》原文翻譯及注釋

字號:


    《馬說》是唐代文學(xué)家韓愈創(chuàng)作的一篇論說文。這篇寓言性的短論通過對世上有無千里馬這一問題的反復(fù)論證,歸結(jié)到不是沒有千里馬,而是缺少知馬的伯樂,從而對封建統(tǒng)治者不知人、埋沒人才的現(xiàn)象進(jìn)行了有力的揭露,抒發(fā)了封建社會(huì)中知識(shí)分子懷才不遇的感慨和悲憤。此文通篇托物寓意,借伯樂相馬的故事,運(yùn)用比喻,宛轉(zhuǎn)地說明道理,構(gòu)思精巧,形象生動(dòng)。全文語言簡練,長短句相間,語氣有陳述、疑問、感嘆,行文富于變化,達(dá)到了說理深刻、論證有力的效果。以下是為您整理的《初二語文《馬說》原文及翻譯》,供大家學(xué)習(xí)參考。
    1.《馬說》原文 篇一
    《馬說》
    作者:韓愈
    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駢(pián)死于槽(cáo)櫪(lì)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sì)或盡粟(sù)一石(dàn)。食(sì)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xiàn),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zhí)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yé)?其真不知馬也!
    2.《馬說》翻譯 篇二
    世上有了伯樂,然后(才能)發(fā)現(xiàn)千里馬。千里馬經(jīng)常有,可是伯樂(卻)不會(huì)經(jīng)常有。所以即使有千里馬,也只是辱沒在做仆役的馬車夫的手中,(和普通的馬)一同死在馬廄里,不用"千里(馬)"的稱號稱呼(它)。
    能日行千里的馬,吃一頓有時(shí)能吃下一石糧食。喂養(yǎng)馬的人不懂得(要根據(jù))它能(日行)千里(的特點(diǎn))來飼養(yǎng)(它)。(所以)這樣的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卻吃不飽,力氣不足,它的特殊的才能和英武的體態(tài)無法顯示出來,況且想要跟普通的馬等同還辦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駕馭它,卻不按照駕馭千里馬的方法,飼養(yǎng)它,又不能充分施展它的才能,聽它嘶叫卻不能通曉它的意思。(只是)拿著鞭子(站)在它跟前,說:"天下沒有千里馬!"唉!難道果真沒有(千里)馬嗎?其實(shí)(是他們)真不識(shí)得(千里)馬。
    3.《馬說》注釋 篇三
    伯樂:春秋時(shí)秦穆公時(shí)人,本名孫陽,擅長相馬。現(xiàn)指能夠發(fā)現(xiàn)人才的人。
    只:同"只",只是。辱:這里指受屈辱而埋沒的才能。
    奴隸人:古代也指仆役,這里指喂馬的人。
    駢死:并列而死。駢:兩馬并駕,引申為一起。
    槽櫪:喂牲口用的食器。櫪:馬棚、馬廄。
    不以千里稱也:不以千里馬被稱道。以,按照,介詞。稱,稱頌,稱道。
    馬之千里者:馬(當(dāng)中)能行千里的。之,助詞。此句"馬"和"千里者"是部分復(fù)指關(guān)系。
    一食:吃一次。或:有時(shí)。
    盡粟一石:吃盡一石粟。盡,這里作動(dòng)詞用,是"吃盡"的意思。石,十斗為石。
    食:同"飼",喂養(yǎng)。
    其:指千里馬,代詞。能千里:能走千里。
    是:這,指示代詞。
    能:才能。
    才美不外見:才能和長處不能表現(xiàn)在外。見,同"現(xiàn)",表露。
    且:將。欲:想要,要。等:相當(dāng)。不可得:不可能。得,能,表示客觀條件允許。
    安:怎么,哪里,疑問代詞。
    策:鞭打。之,指千里馬,代詞。以其道:用(對待)它的辦法。
    盡其材:全發(fā)揮它的才能。材,同"才",此指行千里的才能。
    鳴之:(馬)嘶鳴。通其意:跟它的心意相通。
    執(zhí)策:拿著馬鞭。策,趕馬的鞭子,名詞。臨之:臨視著馬。臨,從高處往下看。
    其:語氣助詞,加強(qiáng)反問語氣。
    辱:指受屈辱而埋沒才能
    故:所以
    于:在。
    以:把。
    一食:吃一頓。食,吃。
    或:有時(shí)
    盡:全,這里作動(dòng)詞用,是"吃盡"的意思。
    粟(sù):本指小米,也泛指糧食。石,容量單位,十斗為一石。
    外見:表現(xiàn)在外面見:通"現(xiàn)",表現(xiàn);顯現(xiàn)。
    且:猶,尚且。
    欲:想要。
    等:等同,一樣。
    不可得:都做不到。
    得,能,表示客觀條件允許。
    安:怎么,哪里,疑問代詞。
    策之:鞭打馬。
    之:指千里馬,代詞。
    以其道:按照(驅(qū)使千里馬的)辦法。
    道:正確的方法。
    食之:食,通"飼",喂養(yǎng)它。
    之:無意義。
    通其意:通曉它的意思。
    臨:面對
    嗚呼:表示驚嘆,相當(dāng)于"唉"。
    其("其真無馬邪(yé)?"):恐怕,表推測
    邪:同"耶",表示疑問。
    雖:故雖(即使)有名馬雖(雖然)有千里之能
    知:懂得?!                                               ?BR>    4.通假字 篇四
    (1)食馬者:"食"通"飼",喂。                                                
    (2)才美不外見:"見"通"現(xiàn)",顯現(xiàn)?!                                   ?BR>    (3)食之不能盡其材:"材"通"才",才能?!                                   ?BR>    (4)其真無馬邪:"邪"通"耶",表示疑問,相當(dāng)于"嗎"?!                                   ?BR>    (5)祗辱于奴隸人之手:祗:通"只",只是?!                                   ?BR>    5.古今異義 篇五
    是古義:這樣的。例: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今義:判斷詞。安古義:怎么。例:安能求其千里也?今義:安全;安定;安裝。等古義:同樣。例:且欲常馬等不可得。今義:等候;用在人稱代詞名詞后表示復(fù)數(shù)或列舉?;蚬帕x:有時(shí),有的人。例:一食或盡粟一石今義: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