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一級注冊建筑師地基與基礎精選輔導資料(5)

字號:

六、巖土的工程分類
    作為建筑地基的巖土,可分為巖石、碎石土、砂土、粉土、黏性土和人工填土。
    ( l )巖石應為顆粒間牢固連接,呈整體或具有節(jié)理裂隙的巖體。作為建筑物地基,除應確定巖石的地質(zhì)名稱外,尚應按下面的( 2 )~( 4 )條來劃分其堅硬程度和完整程度。
    ( 2 )巖石的軟硬程度應根據(jù)巖塊的飽和單軸抗壓強度 frk 按表 9-2 分為堅硬巖、較硬巖、較軟巖、軟巖和極軟巖。當缺乏飽和單軸抗壓強度資料或不能進行該項試驗時,可在現(xiàn)場通過觀察定性劃分,劃分標準可按 《 建筑地基基礎設計規(guī)范 》附錄 A . 0 . 1 執(zhí)行。巖石的風化程度可分為未風化、微風化、中風化、強風化和全風化。
    ( 3 )巖體完整程度應按表 9 一 3 劃分為完整、較完整、較破碎、破碎和極破碎。
    ( 4 )碎石土為粒徑大于 2mm 的顆粒含量超過全重50 %的土。碎石土可按表 9-4 分為漂石、塊石、卵石、碎石、圓礫和角礫。
    (5)碎石土的密實度可按表 9 -5 分為松散、稍密、中密、密實。
    ( 6 )砂土為粒徑大于 2mm 的顆粒含量不超過全重 50 %、粒徑大于0.075mm 的顆粒超過全重 50 %的土。砂土可按表 9-6 分為礫砂、粗砂、中砂、細砂和粉砂。
    ( 7 )砂土的密實度,可按表 9-7 分為松散、稍密、中密、密實。
    ( 8 )黏性土為塑性指數(shù) IP 大于 10 的土,可按表 9-8 分為黏土、粉質(zhì)黏土。
    ( 9 )黏性土的狀態(tài),可按表 9-9 分為堅硬、硬塑、可塑、軟塑、流塑。
    ( 10 )粉土為介于砂土和黏性土之間,塑性指數(shù)IP≤10 且粒徑大于0.075mm 的顆粒含量不超過全重 50 %的土。
    ( 11 )淤泥為在靜水或緩慢的流水環(huán)境中沉積,并經(jīng)生物化學作用形成,其天然含水量大于液限、天然孔隙比大于或等于 1 . 5 的黏性土。當天然含水量大于液限而天然孔隙比小于 1 . 5 但大于或等于 1.0的黏性土或粉土為淤泥質(zhì)土。
    ( 12 )紅黏土為碳酸鹽巖系的巖石經(jīng)紅土化作用形成的高塑性黏土。其液限一般大于 50 。紅黏土經(jīng)再搬運后仍保留其基本特征,其液限大于 45 的土為次生紅鉆土。
    ( 13 )人工填土根據(jù)其組成和成因,可分為素填土、壓實填土、雜填土、沖填土。
    素填土為由碎石土、砂土、粉土、黏性土等組成的填土。經(jīng)過壓實或夯實的素填土為壓實填土。雜填土為含有建筑垃圾、工業(yè)廢料、生活垃圾等雜物的填土。沖填土為由水力沖填泥砂形成的填土。
    ( 14 )膨脹土為土中黏粒成分主要由親水性礦物組成,同時具有顯著的吸水膨脹和失水收縮特性,其自由膨脹率大于或等于 40 %的黏性土。
    ( 15 )濕限性土為浸水后產(chǎn)生附加沉降,其濕限系數(shù)大于或等于0.015的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