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養(yǎng)生:什么是秋燥?

字號:

秋燥是人在秋季感受燥邪而發(fā)生的疾病。病邪從口鼻侵入,初起即有津氣干燥的癥狀,如鼻咽干燥、干咳少痰、皮膚干燥等。燥有兩種不同的性質(zhì):一偏于寒,一偏于熱,秋燥是外感六*的病因之一,人體極易受燥邪侵襲而傷肺,出現(xiàn)口干咽燥、咳嗽少痰等各種秋燥病癥,臨床上分為“涼燥”、“溫燥”二種類型。
    涼燥:感受秋涼燥氣而發(fā)病,即秋燥之偏于寒者,臨床表現(xiàn)初起頭痛、身熱、惡寒無汗、鼻鳴鼻塞,類似感受風(fēng)寒,但本病有津氣干燥的現(xiàn)象,如唇燥溢干、干咳連聲、胸悶氣逆、兩脅竄痛,皮膚干痛,舌苔薄白而干等癥,是肺受寒燥之邪、津液耗損而出現(xiàn)的寒燥癥狀。
    溫燥:感受秋季天亢旱燥氣而發(fā)病,是秋燥之偏于熱者。臨床上表現(xiàn)初起頭痛身熱、干咳無痰,咳痰多稀而粘、氣逆而喘、咽喉干痛、鼻干唇燥、胸悶脅痛、心煩口渴、舌苔白薄而燥、舌邊尖俱紅等癥,是肺受溫燥之邪,肺津受灼而出現(xiàn)的燥熱癥狀。
    中醫(yī)驗方治秋燥方法:
    1.潤燥清火:連翹12克、薄荷3克、石膏24克、生地18克、甘草3克、草決明15克。
    適應(yīng)癥:燥氣化火,耳鳴目赤,牙齦咽喉腫痛。
    2.生津益胃:沙參10克、麥冬12克、生地18克、玉竹10克、冰糖3克。
    適應(yīng)癥:舌燥唇干、不思飲食,舌紅無苔,熱病后胃津未復(fù)。
    3.潤腸通便:南杏仁15克、北杏仁15克、桃仁12克、金銀花15克、玄參10克。
    適應(yīng)癥:大腸受熱、大便干結(jié)、口腔干燥。
    4.增液潤燥:玄參10克、麥冬15克、生地24克、桃仁12克、厚樸12克、枳實10克、甘草3克。
    適應(yīng)癥:熱病后津液枯竭,口燥作渴,便秘不通。
    5.滋燥養(yǎng)榮:當(dāng)歸15克、生地18克、熟地18克、白芍12克、秦艽12克、防風(fēng)12克、甘草3克、黃芩10克
    適應(yīng)癥:血虛生燥,皮膚皺摺,筋急抓枯。
    6.清燥潤肺(清燥救肺):人參6克(另煎)、麥冬12克、桑葉15克、石膏30克、胡麻仁12克、阿膠10克(烊服)、杷葉15克、甘草3克、杏仁15克。
    適應(yīng)癥:溫燥傷肺,頭痛身熱,干咳無痰,氣逆而喘,咽干鼻燥,心煩口渴,苔白,舌紅少津。
    7.滋燥清腸:黃連6克、阿膠10克(烊服)、生地18克、牡丹皮12克、銀花12克
    適應(yīng)癥:肺燥腸熱、下利灼肛、秋燥兼伏暑熱,已從火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