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人單位可適當提高違約金金額以維護自身合法權益

字號:

案情簡介:
    被訴人林某系申訴人某科技電子有限公司(下稱電子公司)的職工,于1998年2月開始在電子公司工作。2000年1月林某與電子公司簽訂了一份勞動合同。期限自2001年1月1日起至2003年12月31日止。林某的崗位為一般技術員,月工資為1200元。該勞動合同第十五條約定任何一方違約應支付對方一個月工資的違約金即1200元。2000年7月電子公司擬開發(fā)一種測試電流和時間數(shù)據(jù)的測試機(I-T測試機),因林某工作能力較強,電子公司遂安排林某在開發(fā)部上班,負責I-T測試機的研究開發(fā)工作,同時給林某加薪(工資調(diào)整為3000元/月)。2001年5月林某以家中有事為由提前一個月向電子公司提出辭職,于2001年6月離開了電子公司。2000年7月至2001年5月期間電子公司共為購買I-T測試機的制造材料支付了款項6萬元,支付給林某的工資及各項社會保險費用近5萬元。
    因林某系開發(fā)部的主要負責人,林某在開發(fā)部工作期間也掌握了一定的技術資料,現(xiàn)林某突然提出辭職,科技公司認為給其造成了重大的經(jīng)濟損失,向勞動仲裁委提起仲裁,要求裁決:1、林某支付違約金1200元;2、林某賠償經(jīng)濟損失9萬元,包括購買I-T測試機制造材料的價款4萬元和2000年7月至2001年5月期間電子公司支付給林某的工資及各項社會保險費用5萬元。
    仲裁結果
    1. 林某應支付給電子公司違約金1200元;
    2. 駁回電子公司要求林某支付購買I-T測試機的制造材料費及返回已支付的工資及各項保險費用的訴求。
    評析
    違約金條款作為用人單位與勞動者約定的違反勞動合同應承擔的責任,對勞動合同的雙方當事人均具有約束作用,也即是一把雙面刃,對雙方均具有制約和保護作用,具有很強的操作性。根據(jù)《勞動法》的規(guī)定,勞動者在履行提前一個月通知用人單位解除勞動合同的程序,并向用人單位承擔違約責任后,即可辦理解除勞動合同手續(xù)離開用人單位。本案中林某原崗位為一般技術員,合同約定一個月工資1200元的違約金,雙方都可以接受,違約金的金額較符合實際情況。但在后來電子公司對林某委派重任,并相應提高待遇后,電子公司未能很好利用違約金條款的保護作用,未對違約金金額作相應調(diào)整,使林某可以在承擔較小的違約責任下提前解除勞動合同。雖然根據(jù)國家的有關法律規(guī)定在違約金金額過高或過低的情況下,可根據(jù)實際損失調(diào)整賠償金額,但往往實際損失很難舉證,該法律制度的可操作性不強。因此較好的辦法是通過適當提高違約金金額的辦法以制約勞動者的違約行為。
    分析本案電子公司提出的兩個訴求。第一是要求林某支付合同約定的違約金,因林某在合同期限屆滿前無正當理由提前解除勞動合同,顯屬違約,林某理應支付違約金。第二是電子公司要求林某賠償購買I-T測試機的制造材料費和返還林某在研發(fā)期間所得到的工資和社會保險費,于法無據(jù),不能成立。電子公司購買I-T測試機的制造材料費不是林某違約造成的直接損失,電子公司要求賠償,無法律依據(jù),不應得到支持。林某與電子公司建立的是勞動關系,在勞動關系存續(xù)期間,林某提供勞動獲取勞動報酬,電子公司理應為其繳納社會保險費,這些都是勞動法規(guī)定的勞動者應享有的權利,電子公司無權要求返還。勞動合同關系與一般的經(jīng)濟合同關系不同,本案若是電子公司與其他開發(fā)單位簽訂技術開發(fā)合同,則電子公司完全有理由按照技術開發(fā)合同的有關法律規(guī)定,不予支付技術開發(fā)費用。而勞動關系則不同,雙方的權利義務是受勞動法律法規(guī)調(diào)整的,因此電子公司無權要求林某返還勞動報酬和各項社會保險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