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經濟補償金能扣嗎?

字號:

案情簡介:安某原系市屬某公司的員工,與企業(yè)簽訂的勞動合同將于2000年10月26日到期。2000年4月該公司經職工代表大會討論通過了《職工分流安置辦法》,其中規(guī)定:鼓勵現在在崗的職工下崗自謀職業(yè),自謀職業(yè)的職工,與公司解除勞動合同后,公司按職工本人的實際工作年限,每滿一年給付一個月的經濟補償金。安某想反正勞動合同也快到期了,不如借這個機會領取一筆經濟補償金。于是安某于2000年10月23日以書面形式向公司提出申請,要求自謀職業(yè),享受一次性經濟補償金。公司同意了他的申請。按公司規(guī)定,安某可以享受25000元的經濟補償金。但由于安某在擔任業(yè)務員期間,有10000元遺留的應收款未收回,公司便以此為由扣發(fā)了安某經濟補償金中的10000元作為對公司的賠償。安某對此不服,訴至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要求公司補足其解除勞動合同的經濟補償金。
    仲裁結果:仲裁委裁決某公司補發(fā)安某經濟補償金10000元。
    評析:本案中某公司在支付安某經濟補償金時,扣發(fā)了其中10000元作為賠償金的行為中,包含了兩個法律關系,一是企業(yè)應支付安某經濟補償金的法律關系,二是企業(yè)為維護自身的利益,對安某尚有10000元遺留的應收款未收回所作出的處理,即:要求安某支付10000元賠償金。既然存在兩種法律關系,企業(yè)就應當依據不同的法律規(guī)定進行處理。一、根據原勞動部勞部發(fā)〔1994〕481號文件《關于印發(fā)〈違反和解除勞動合同的經濟補償辦法〉的通知》第五條“經勞動合同當事人協商一致,由用人單位解除勞動合同的,用人單位應根據勞動者在本單位工作年限,每滿一年發(fā)給相當于一個月工資的經濟補償金,最多不超過12個月。工作時間不滿一年的按一年的標準發(fā)給經濟補償金”的規(guī)定,及該公司《職工分流安置辦法》的規(guī)定,公司與安某解除勞動合同,應當根據安某在本企業(yè)工作年限,全額支付其解除勞動合同的經濟補償金,不能無故克扣職工的經濟補償金。二、安某在公司工作期間,雖然有部分遺留的應收款未收回,但應收款的所有者是公司,是其在經營過程中應承擔的風險,這種風險不應轉嫁到職工安某的身上,即使企業(yè)受到損失,也應當通過其他法律途徑來解決,而不屬于《勞動法》的調整范疇。我國《民法通則》第六十三條第二款規(guī)定:代理人在代理權限內,以被代理人的名義實施民事法律行為,被代理人對代理人的代理行為,承擔民事責任。安某在對外的經營活動中是代表企業(yè)的代理行為,而代理結果應當由企業(yè)承擔,企業(yè)讓安某承擔代理后果的行為是違法的。當然,如果職工在經營活動中,由于故意或重大過失給企業(yè)造成重大經濟損失的,應當承擔相應的責任。但應當注意的是,這種責任的承擔必須同時具備以下幾個條件:一是企業(yè)內部要有嚴格、明確的規(guī)章制度;二是職工具有給企業(yè)造成重大經濟損失的事實;三是必須通過企業(yè)行政方面作出書面處理決定;四是必須將處理決定書面送達職工。本案中某公司將兩個法律關系混淆在一起作出處理,既無事實依據,又無法律依據,只能承擔敗訴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