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刑事案件,我國實行兩審終審制,死刑復核程序是在一、二審程序之外,專門針對死刑案件所設置的特別程序。新中國成立后,黨和國家從我國國情出發(fā),實行“保留死刑,嚴格控制死刑”的政策,建立了死刑核準制度。
1954年公布的人民法院組織法規(guī)定,死刑案件由人民法院和高級人民法院核準。1957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作出決議,今后一切死刑案件,都由人民法院判決或者核準。從1958年到1966年,死刑案件都報請人民法院核準?!拔幕?”期間,人民法院受到沖擊,死刑核準制度名存實亡。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了發(fā)展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的方針。1979年7月,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通過了刑法和刑事訴訟法,修訂了人民法院組織法,規(guī)定死刑案件除由人民法院判決的以外,應當報請人民法院核準。刑法和刑事訴訟法施行不久,為依法從重從快嚴懲嚴重危害社會治安的犯罪分子,1980年2月,根據(jù)全國人大常委會的決定,人民法院授權高級人民法院在短期內行使部分死刑案件的核準權。此后,經過修改人民法院組織法和多次授權,這種做法一直延續(xù)至今。
改革開放20多年來,我國民主和法制建設不斷推進,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初步形成,全社會的法律意識和法制觀念明顯增強,“嚴打”整治長效機制已經建立并逐步完善,社會秩序和治安狀況保持基本穩(wěn)定。尤其是近年來黨中央大力推行科學發(fā)展觀,執(zhí)政為民、以人為本、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等一系列符合時代發(fā)展要求的執(zhí)政理念深入人心,依法治國基本方略與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寫入憲法;中國已經簽署《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我國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協(xié)調發(fā)展,已經為實施法律規(guī)定的死刑判決應當報請人民法院核準的制度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
2004年底,中央司法體制改革領導小組根據(jù)黨的十六大關于推進司法體制改革和完善訴訟程序的要求,提出關于司法體制和工作機制改革的初步意見,要求改革目前授權高級人民法院行使部分死刑案件核準權的做法,將死刑案件核準權統(tǒng)一收歸人民法院行使,并確定由人民法院牽頭組織實施。
2006年10月底,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24次會議通過了關于修改人民法院組織法的決定,明確規(guī)定死刑案件除人民法院判決以外,都應當報請人民法院核準,決定從2007年1月1日起實施。
1954年公布的人民法院組織法規(guī)定,死刑案件由人民法院和高級人民法院核準。1957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作出決議,今后一切死刑案件,都由人民法院判決或者核準。從1958年到1966年,死刑案件都報請人民法院核準?!拔幕?”期間,人民法院受到沖擊,死刑核準制度名存實亡。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了發(fā)展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的方針。1979年7月,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通過了刑法和刑事訴訟法,修訂了人民法院組織法,規(guī)定死刑案件除由人民法院判決的以外,應當報請人民法院核準。刑法和刑事訴訟法施行不久,為依法從重從快嚴懲嚴重危害社會治安的犯罪分子,1980年2月,根據(jù)全國人大常委會的決定,人民法院授權高級人民法院在短期內行使部分死刑案件的核準權。此后,經過修改人民法院組織法和多次授權,這種做法一直延續(xù)至今。
改革開放20多年來,我國民主和法制建設不斷推進,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初步形成,全社會的法律意識和法制觀念明顯增強,“嚴打”整治長效機制已經建立并逐步完善,社會秩序和治安狀況保持基本穩(wěn)定。尤其是近年來黨中央大力推行科學發(fā)展觀,執(zhí)政為民、以人為本、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等一系列符合時代發(fā)展要求的執(zhí)政理念深入人心,依法治國基本方略與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寫入憲法;中國已經簽署《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我國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協(xié)調發(fā)展,已經為實施法律規(guī)定的死刑判決應當報請人民法院核準的制度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
2004年底,中央司法體制改革領導小組根據(jù)黨的十六大關于推進司法體制改革和完善訴訟程序的要求,提出關于司法體制和工作機制改革的初步意見,要求改革目前授權高級人民法院行使部分死刑案件核準權的做法,將死刑案件核準權統(tǒng)一收歸人民法院行使,并確定由人民法院牽頭組織實施。
2006年10月底,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24次會議通過了關于修改人民法院組織法的決定,明確規(guī)定死刑案件除人民法院判決以外,都應當報請人民法院核準,決定從2007年1月1日起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