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擺擺看
開學已一周,本該讀初三的姚佳威(化名)和馬嘉樵(化名)卻閑在家里———學校說他倆太調(diào)皮,雖然暑假和開學期間他們和家長曾多次找到學校,但校方均“勸其轉學”,不接受其報名。
14歲的姚佳威家住渝中區(qū)凱旋路98號,13歲的馬嘉樵則住在西三街小區(qū)。兩人的父母均來自區(qū)縣,在主城打工。前年,兩人在渝中區(qū)某中學交了3萬余元擇校費后,在該校初中部就讀。如今,兩人本應坐在初三教室和同學一起備戰(zhàn)中考。之所以現(xiàn)在還閑在家里,事情得從今年5月說起。
五一長假后,學校5月3日復課點名時,老師發(fā)現(xiàn)姚佳威和馬嘉樵沒來。聯(lián)系家長,才發(fā)現(xiàn)兩人早從家里走了。學校和家長四處尋找,也無果。一周以后,兩人才各自回家,坦陳這一周都在網(wǎng)吧和游戲廳打游戲。
鑒于兩人之前也曾出走,上課不聽講、打同學、涉嫌偷同學錢等種種表現(xiàn),學校遂找到兩人家長,勸他們讓孩子轉學。在學校多次勸說下,家長在學校寫好的“不適合學校寄宿制,自愿轉學”情況說明書上簽了字。
之后,兩家家長四處聯(lián)系其他學校,渝中區(qū)、沙坪壩,甚至長壽都跑了去。雖說學校聯(lián)系了不少,但一聽說孩子的情況,人家均不愿意接收其轉學。
無奈之下,9月1日,姚媽媽再次帶著兒子前往學校希望報名,馬媽媽也聯(lián)系班主任蔣老師請求繼續(xù)就讀。但兩人均遭到拒絕,老師不愿收錢辦理入學手續(xù),勸他們繼續(xù)尋找學校轉學。就這樣,兩個原本該讀初三的孩子一直“賦閑”至今。
觀點對對碰
學校
希望他們換個環(huán)境學好
提起此事,學校滿腹苦衷。分管招生和德育工作的歐副校長說,都知道開除學生是違法,所以學校只能“勸其轉學”。遇到這樣屢次三番違反校紀校規(guī)的孩子,著實很頭痛。
班主任蔣老師提起姚佳威和馬嘉樵就喊“頭痛”:今年五一已不是他們第離家出走;他們上課不聽講,長期影響其他同學上課;常跟同學鬧矛盾,還曾打得同學流鼻血;多次涉嫌偷同學的錢,還被老師抓過現(xiàn)行……因為這兩個學生,班上其他學生和家長意見都很大。
歐副校長稱,這兩個學生確實對其他學生造成了不良影響,如果讓他們繼續(xù)在這就讀,其他學生的權益如何保證?而且一旦開了這個口子,其他同學就會覺得不管怎么違紀學校也拿你沒辦法,以后我們還如何管理其他學生?
歐副校長說,勸他們轉學完全是為他們著想:他們因為屢次三番違反紀律,在班上不受其他同學歡迎。加上違紀處分,在學校也抬不起頭。如果重新找別的學校換個新環(huán)境,可能情況會好些。此外,因為學校是寄宿制封閉式管理,教室和寢室又有10多分鐘的路程,他們已有多次出走經(jīng)歷,如果在這個路上再次離開發(fā)生問題,責任學校擔不起。
家長
不讓孩子報名就是違法
娃兒調(diào)皮,學校就可以拒絕報名?姚媽媽和馬媽媽對此很不能理解。
她們說,不否認娃兒確實調(diào)皮。但正因為娃兒調(diào)皮,當初才想找個好點的學校,才不惜交上多年打工的所有積蓄3萬多元來到這個學校。如今,整個假期,她們都在四處聯(lián)系學校,但原來的學校都覺得這種娃兒是“炭圓”,其他學校又哪肯接收?
姚媽媽和馬媽媽說,兩個孩子都只有十三四歲,學校不讓他們進校讀書,無異于將他們推向社會,不是讓孩子更有可能學壞嗎?何況國家《義務教育法》規(guī)定違反學校管理制度的學生,學校只能批評教育,不得開除。雖然學校名義上叫“勸其轉學”,但既然是勸就應該尊重我們的意愿?,F(xiàn)在我們找不到新學校轉學,原來的依然不接收,這不是變相開除嗎?后果就是剝奪了孩子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是違法的。
渝中區(qū)教委基礎教育科負責人也稱,每個孩子都有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學校不讓他們報名肯定是不對的,這樣的處理方式太過簡單。但站在教育部門和學校的角度,遇到這樣的問題也確實很頭痛。在遵守法規(guī)的前提下,怎樣才是好的解決辦法,這是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有話大家說
孩子都會調(diào)皮 學校不能推責
義務教育階段,哪怕孩子再調(diào)皮,學校也沒有理由不讓他報名。
哪個孩子不調(diào)皮?每個學校都會遇到類似的學生。雖然每個老師和學生都不喜歡這樣的學生,但既然遇到了,學校就應該承擔起責任,不能把這樣的責任推到別的學校去。我們學校一樣會遇到這樣的學生,但我們提倡老師用自己的智慧和魅力去溝通,以情感化以理服人,后,大多數(shù)問題學生都還是能夠融入正常的大集體中的。
———巴蜀中學黨委副書記 呂之生
遇到這種學生 不妨單獨成班
雖然法律有規(guī)定,但法律制定的初衷是保護大多數(shù)人的利益。作為一個初中學生的家長,我覺得這樣的孩子在班上,其他學生或多或少會受到影響。這種學生,建議學校成立專門的班級進行單獨教育,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其他孩子學習的環(huán)境。
———南坪中學學生家長 王建林
孩子受人影響 先找自身原因
如果我的孩子也遇到這樣的同學,我不會怪這個調(diào)皮的同學,我只會怪自己的孩子。自己孩子定力不夠才會受誘惑被帶壞,就算丟東西也要先怪自己沒保管好。這個社會本來就是形形色色的人都有,我會讓孩子把這事當成一種處理人際關系的鍛煉。凡事先從自己身上找原因,所以我并不排斥孩子身邊有這樣的同學。
———三丁圖文設計公司總經(jīng)理 劉春田
誰說學生難教 問題還在老師
俗話說“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確實如此。作為老師和學校,你不可能只接受優(yōu)秀學生,問題孩子的教育也是你的義務。孩子并不是天生如此,作為教育工作者,要做的是找到癥結,然后通過相應的辦法來改善,而不是一推了之。
———青少年問題專家 饒勤
記者 張一葉 羅川
開學已一周,本該讀初三的姚佳威(化名)和馬嘉樵(化名)卻閑在家里———學校說他倆太調(diào)皮,雖然暑假和開學期間他們和家長曾多次找到學校,但校方均“勸其轉學”,不接受其報名。
14歲的姚佳威家住渝中區(qū)凱旋路98號,13歲的馬嘉樵則住在西三街小區(qū)。兩人的父母均來自區(qū)縣,在主城打工。前年,兩人在渝中區(qū)某中學交了3萬余元擇校費后,在該校初中部就讀。如今,兩人本應坐在初三教室和同學一起備戰(zhàn)中考。之所以現(xiàn)在還閑在家里,事情得從今年5月說起。
五一長假后,學校5月3日復課點名時,老師發(fā)現(xiàn)姚佳威和馬嘉樵沒來。聯(lián)系家長,才發(fā)現(xiàn)兩人早從家里走了。學校和家長四處尋找,也無果。一周以后,兩人才各自回家,坦陳這一周都在網(wǎng)吧和游戲廳打游戲。
鑒于兩人之前也曾出走,上課不聽講、打同學、涉嫌偷同學錢等種種表現(xiàn),學校遂找到兩人家長,勸他們讓孩子轉學。在學校多次勸說下,家長在學校寫好的“不適合學校寄宿制,自愿轉學”情況說明書上簽了字。
之后,兩家家長四處聯(lián)系其他學校,渝中區(qū)、沙坪壩,甚至長壽都跑了去。雖說學校聯(lián)系了不少,但一聽說孩子的情況,人家均不愿意接收其轉學。
無奈之下,9月1日,姚媽媽再次帶著兒子前往學校希望報名,馬媽媽也聯(lián)系班主任蔣老師請求繼續(xù)就讀。但兩人均遭到拒絕,老師不愿收錢辦理入學手續(xù),勸他們繼續(xù)尋找學校轉學。就這樣,兩個原本該讀初三的孩子一直“賦閑”至今。
觀點對對碰
學校
希望他們換個環(huán)境學好
提起此事,學校滿腹苦衷。分管招生和德育工作的歐副校長說,都知道開除學生是違法,所以學校只能“勸其轉學”。遇到這樣屢次三番違反校紀校規(guī)的孩子,著實很頭痛。
班主任蔣老師提起姚佳威和馬嘉樵就喊“頭痛”:今年五一已不是他們第離家出走;他們上課不聽講,長期影響其他同學上課;常跟同學鬧矛盾,還曾打得同學流鼻血;多次涉嫌偷同學的錢,還被老師抓過現(xiàn)行……因為這兩個學生,班上其他學生和家長意見都很大。
歐副校長稱,這兩個學生確實對其他學生造成了不良影響,如果讓他們繼續(xù)在這就讀,其他學生的權益如何保證?而且一旦開了這個口子,其他同學就會覺得不管怎么違紀學校也拿你沒辦法,以后我們還如何管理其他學生?
歐副校長說,勸他們轉學完全是為他們著想:他們因為屢次三番違反紀律,在班上不受其他同學歡迎。加上違紀處分,在學校也抬不起頭。如果重新找別的學校換個新環(huán)境,可能情況會好些。此外,因為學校是寄宿制封閉式管理,教室和寢室又有10多分鐘的路程,他們已有多次出走經(jīng)歷,如果在這個路上再次離開發(fā)生問題,責任學校擔不起。
家長
不讓孩子報名就是違法
娃兒調(diào)皮,學校就可以拒絕報名?姚媽媽和馬媽媽對此很不能理解。
她們說,不否認娃兒確實調(diào)皮。但正因為娃兒調(diào)皮,當初才想找個好點的學校,才不惜交上多年打工的所有積蓄3萬多元來到這個學校。如今,整個假期,她們都在四處聯(lián)系學校,但原來的學校都覺得這種娃兒是“炭圓”,其他學校又哪肯接收?
姚媽媽和馬媽媽說,兩個孩子都只有十三四歲,學校不讓他們進校讀書,無異于將他們推向社會,不是讓孩子更有可能學壞嗎?何況國家《義務教育法》規(guī)定違反學校管理制度的學生,學校只能批評教育,不得開除。雖然學校名義上叫“勸其轉學”,但既然是勸就應該尊重我們的意愿?,F(xiàn)在我們找不到新學校轉學,原來的依然不接收,這不是變相開除嗎?后果就是剝奪了孩子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是違法的。
渝中區(qū)教委基礎教育科負責人也稱,每個孩子都有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學校不讓他們報名肯定是不對的,這樣的處理方式太過簡單。但站在教育部門和學校的角度,遇到這樣的問題也確實很頭痛。在遵守法規(guī)的前提下,怎樣才是好的解決辦法,這是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有話大家說
孩子都會調(diào)皮 學校不能推責
義務教育階段,哪怕孩子再調(diào)皮,學校也沒有理由不讓他報名。
哪個孩子不調(diào)皮?每個學校都會遇到類似的學生。雖然每個老師和學生都不喜歡這樣的學生,但既然遇到了,學校就應該承擔起責任,不能把這樣的責任推到別的學校去。我們學校一樣會遇到這樣的學生,但我們提倡老師用自己的智慧和魅力去溝通,以情感化以理服人,后,大多數(shù)問題學生都還是能夠融入正常的大集體中的。
———巴蜀中學黨委副書記 呂之生
遇到這種學生 不妨單獨成班
雖然法律有規(guī)定,但法律制定的初衷是保護大多數(shù)人的利益。作為一個初中學生的家長,我覺得這樣的孩子在班上,其他學生或多或少會受到影響。這種學生,建議學校成立專門的班級進行單獨教育,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其他孩子學習的環(huán)境。
———南坪中學學生家長 王建林
孩子受人影響 先找自身原因
如果我的孩子也遇到這樣的同學,我不會怪這個調(diào)皮的同學,我只會怪自己的孩子。自己孩子定力不夠才會受誘惑被帶壞,就算丟東西也要先怪自己沒保管好。這個社會本來就是形形色色的人都有,我會讓孩子把這事當成一種處理人際關系的鍛煉。凡事先從自己身上找原因,所以我并不排斥孩子身邊有這樣的同學。
———三丁圖文設計公司總經(jīng)理 劉春田
誰說學生難教 問題還在老師
俗話說“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確實如此。作為老師和學校,你不可能只接受優(yōu)秀學生,問題孩子的教育也是你的義務。孩子并不是天生如此,作為教育工作者,要做的是找到癥結,然后通過相應的辦法來改善,而不是一推了之。
———青少年問題專家 饒勤
記者 張一葉 羅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