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zhí)業(yè)護士護理論文指導(dǎo):上頜竇穿刺針尖斜面方向不同對患者疼痛影響的護理體會

字號:

【摘要】目的:比較上頜竇穿刺時針尖斜面方向不同患者疼痛的程度。方法:將50例上頜竇穿刺患者隨機分為2組,每組25例,2組患者分別采用針尖斜面方向不同的穿刺方法,比較2組患者上頜竇穿刺引起的疼痛程度。結(jié)果:2組患者的疼痛程度有顯著性差異,與針尖斜面向下組(向患者腳底方向)相比,針尖斜面向上組(向患者頭頂方向)疼痛程度較輕。結(jié)論:針尖斜面向上穿入上頜竇骨壁疼痛感較輕。建議進行上頜竇穿刺時,針尖斜面向上穿入骨壁。
    【摘要詞】上頜竇穿刺;針尖斜面;方向;疼痛
    上頜竇穿刺是診斷和治療上頜竇炎的常用方法,但上頜竇穿刺為有創(chuàng)治療,常常會給患者帶來疼痛感,我們在多次操作過程中發(fā)現(xiàn),操作時針尖斜面方向不同,穿刺所遇到的阻力不一樣,使患者對穿刺所引起的疼痛的感受也不同。因此通過對上頜竇穿刺過程中針尖斜面方向不同對患者疼痛程度的比較,探討這一方面對患者疼痛的影響。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
    將50例做上頜竇穿刺的患者隨機分為2組,每組25例,其中男33例,女17例,年齡9歲~47歲。2組病例年齡、性別、文化程度等基本相似。
    1.2方法
    1.2.1表面麻醉
    患者取坐位,先用1%麻黃素棉片收縮下鼻甲和中鼻道粘膜,然后用1%~2%丁卡因棉片置入下鼻道外側(cè)壁,距下鼻甲前端約1~1.5cm的下鼻甲附麗處稍下的穿刺部位,麻醉時間約10分鐘后取出棉片。
    1.2.2穿刺操作
    在前鼻鏡窺視下,將上頜竇穿刺針尖端引入下鼻道外側(cè)壁的穿刺部位,針尖固定于下鼻道外側(cè)壁。
    1.2.2.1針尖斜面向上組:針尖放在穿刺點上,針尖斜面向上(向患者頭頂方向)穿入竇腔。
    1.2.2.2針尖斜面向下組:針尖放在穿刺點上,針尖斜面向下(向患者腳底方向)穿入竇腔。
    1.2.3以下2組患者操作相同:
    穿刺左側(cè)上頜竇時,右手固定患者頭部,左手拇指、食指和中指持針,掌心頂住針之尾端。針尖的方向?qū)ο蛲瑐?cè)耳廓上緣,稍加用力鉆動即可穿通骨壁進入竇內(nèi),此時有一“落空”之感覺。
    1.2.4沖洗
    拔出針芯,接上注射器回抽檢查有無空氣或膿液,以判斷針尖是否確在竇腔內(nèi),抽出膿液送細(xì)菌培養(yǎng)和藥物敏感試驗。證實針尖確在竇內(nèi)后,撤下注射器,用一橡皮管連接于穿刺針和注射器之間,再徐徐注入生理鹽水以沖洗。如上頜竇內(nèi)積膿,應(yīng)連續(xù)反復(fù)沖洗,直至膿液沖凈后,按醫(yī)囑注入抗炎藥物。沖洗完畢,按逆進針方向退出穿刺針,穿刺部位用棉片壓迫5~10分鐘止血。
    2結(jié)果
    根據(jù)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疼痛標(biāo)準(zhǔn)分級,分為4級:0級,無疼痛;1級,輕度疼痛,可耐受,用一般鎮(zhèn)痛藥可止痛;2級,中度疼痛,較重,日常生活、飲食和睡眠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給予弱阿片類藥物可緩解;3級,重度疼痛,劇烈、強烈,不能忍受,日常生活、飲食和睡眠受到嚴(yán)重影響,給予強阿片類藥物方可緩解。
    3討論
    上頜竇穿刺是耳鼻喉科常用的治療上頜竇病變的方法,除麻醉效果不滿意常常引起疼痛感外,穿刺時針尖斜面方向不同引起的疼痛感覺程度也不同。我們經(jīng)過認(rèn)真比較,得出如下結(jié)論:上頜竇骨壁上薄下厚,針尖斜面向上,針尖斜面與上頜竇骨壁之間角度較大,穿破骨壁時針尖斜面與骨壁的接觸面積較?。▋H針尖面積),穿刺阻力小,穿入順利,患者疼痛感輕。針尖斜面向下,針尖斜面與上頜竇骨壁之間角度較小,穿破骨壁時針尖斜面與骨壁的接觸面積大(整個針尖斜面面積),穿刺阻力大,穿入較難,患者疼痛強烈。因此,建議進行上頜竇穿刺時,針尖斜面向上穿入骨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