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探討術前及術后護理干預對手術患者心理和行為的影響。方法:將100例擇期手術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50例,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護理,觀察組除采用常規(guī)護理外,護士施行全程護理干預,包括術前術后的心理疏導。比較兩組術前焦慮,血壓,心率及圍術期患者配合程度,術后患者對護理滿意度。結果:觀察組患者手術前心率和血壓波動范圍小于對照組(P<0.05),兩組圍術期配合程度有明顯差異(P<0.01),觀察組無一例因手術護理不到位而致患者不滿足。結論:全程護理干預可以提高手術護理質量,提高手術成功率。
【關鍵詞】護理干預;外科手術
恐懼情緒是手術患者最常見的一種心理現(xiàn)象,手術對病人來說是一種較強的心理應激,可通過神經內分泌、免疫系統(tǒng)影響其生理功能和心理健康[1]。通過術前及術后護理干預對手術患者心理和行為的影響,降低或緩解患者對手術的心理、生理應激反應,消除患者的恐懼感,使患者在生理、心理上對手術有充分準備,積極主動配合,減少術后并發(fā)癥,促進疾病恢復。我們自2007年6月~2008年6月對50例手術患者實行護理干預,減輕了患者術中和術后的恐懼與緊張取得患者良好的配合,使患者順利康復,現(xiàn)報告如下。
1對象與方法
1.1對象
選取清醒狀態(tài)下?lián)衿谑中g的患者100例,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50例,其中男73例,女27例;年齡22~78歲。兩組患者均為初次接受手術,無神經和心理方面疾患與缺陷,兩組一般情況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采用傳統(tǒng)的護理方法,觀察組由護士進行全程護理干預措施。術前和術后護理干預方法如下。
1.2.1術前護理干預
(1)加強術前心理護理,術前讓患者熟悉ICU環(huán)境并教患者在使用呼吸機期間運用手語表達自己需求。另外讓其與恢復期的患者交流,吸取經驗消除顧慮,提高對手術的心理耐受能力。(2)向患者解釋各種管道如尿管、胃管、引流管等使用的目的,減輕病人的恐懼。(3)加強護患溝通,充分利用患者對手術護士的高度信任與依賴的心理特征,將術中有關麻醉及手術過程,手術安全性、手術效果和遠期預后等諸方面作耐心細致的解釋疏導工作,以減輕患者因缺乏手術相關知識而產生的焦慮,降低其緊張度,提高其耐受力以限度的減輕病人心理壓力,進一步增強患者手術信心,有效地預防圍術期精神障礙的發(fā)生。
1.2.2術后護理干預
(1)嚴密監(jiān)測患者生命體征血壓、心率的變化。(2)維持有效的呼吸功能,通氣不足或CO2聚集導致缺氧可造成患者煩躁不安。(3)調整環(huán)境和睡眠,盡可能降低ICU病室各種儀器的音量、光線等不良環(huán)境刺激,避免在患者面前談論病情及不良的預后。解釋各種管道刺激可能引起的疼痛和不適,置患者以最舒適的位置,對耐受力差者,輔以鎮(zhèn)靜劑和止痛劑。護理操作輕柔減少噪音和痛苦,保證患者休息和睡眠。(4)加強護患溝通,術后溝通障礙是使用呼吸機患者痛苦、煩躁的原因之一。因此護士可與患者運用手勢、搖頭、點頭及面部表情等方式進行交流,及時發(fā)現(xiàn)患者心理需求和生理不適。(5)注意調節(jié)患者的情緒,注意患者情緒、精神變化,護士盡可能多與患者談心,運用合理的解釋、善意的疏導、真誠的撫慰、有意的暗示、確切的保證等實現(xiàn)對患者的心理支持或心理健康教育過程。
1.3統(tǒng)計學方法
數(shù)據以均數(shù)±標準差(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P<0.05為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生理指標監(jiān)測比較
手術前兩組生理指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中觀察血壓、心率有所下降,對照組血壓、心率值有所上升,兩組比較差異有顯著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見表1.表1兩組患者術前、術中生理指標比較
2.2兩組圍術期配合程度
觀察組術中合作程度明顯高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顯著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見表2.表2兩組圍術期配合程度比較
2.3患者滿意度
觀察組無1例對手術護理表示不滿意。對照組中有25例對手術護理不滿意,主要問題是對手術環(huán)境及ICU環(huán)境陌生,對手術的難度不能理解,不能承受術后各種管道刺激可能引起的疼痛和不適,缺乏順利康復的信心。
3討論
患者由于對手術缺乏認識,懷疑手術效果,擔心手術安全,害怕術中疼痛及術后恢復等,均會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緊張焦慮,引起身體的非特異性反應,如心率加快、血壓升高等生理反應,產生應激綜合征[2]。隨著對手術患者護理工作的開展,通過對患者生理、心理、社會支持的評估,向患者提供有關手術治療的信息,能減輕其緊張焦慮和抑郁情緒,使患者更好地配合,減少心率、血壓波動,減少術后并發(fā)癥,減輕痛苦促進疾病恢復。護理干預又稱行為矯正,是指干預的重點放在可觀察到的外在行為和具體可描述的心理狀態(tài),經過學習、調整或改變個體異常心理病態(tài)和軀體癥狀,以建立健康行為[3]。本組結果顯示,對照組和觀察組圍術期配合程度比較有明顯差異。護理人員通過言語、表情、行為進行心理干預,可以改變患者的心理條件,增強抗病能力,消除心身癥狀,重新保持個體與環(huán)境之間的平衡[4~5]。由此可見,綜合心理干預對手術應激引起的心理生理反應可起到一定的效果,使手術患者在生理、心理上對手術有充分準備,積極主動配合手術,達到了順利康復的目的。
【參考文獻】
[1]陳俐,楊敏,王麗英,等.手術應激反應應對的研究進展[J].解放軍護理雜志,2003,20(20):40-42.
[2]劉鵬.介紹日本圍術期護理[J].中華護理雜志,2001,36(7):557.
[3]王興虹,叢中.臨床心理政治學[M].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2001:86.
[4]何志剛,袁靜,邵愛仙.心理干預對維持性血液透析病人焦慮及抑郁的影響[J].護理學雜志,2004,19(7):18.
[5]楊令國.SARS救治過程中心理干預的作用[J].臨床軍醫(yī)雜志,2005,33(5):590-592.
【摘要】目的:探討術前及術后護理干預對手術患者心理和行為的影響。方法:將100例擇期手術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50例,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護理,觀察組除采用常規(guī)護理外,護士施行全程護理干預,包括術前術后的心理疏導。比較兩組術前焦慮,血壓,心率及圍術期患者配合程度,術后患者對護理滿意度。結果:觀察組患者手術前心率和血壓波動范圍小于對照組(P<0.05),兩組圍術期配合程度有明顯差異(P<0.01),觀察組無一例因手術護理不到位而致患者不滿足。結論:全程護理干預可以提高手術護理質量,提高手術成功率。
【關鍵詞】護理干預;外科手術
恐懼情緒是手術患者最常見的一種心理現(xiàn)象,手術對病人來說是一種較強的心理應激,可通過神經內分泌、免疫系統(tǒng)影響其生理功能和心理健康[1]。通過術前及術后護理干預對手術患者心理和行為的影響,降低或緩解患者對手術的心理、生理應激反應,消除患者的恐懼感,使患者在生理、心理上對手術有充分準備,積極主動配合,減少術后并發(fā)癥,促進疾病恢復。我們自2007年6月~2008年6月對50例手術患者實行護理干預,減輕了患者術中和術后的恐懼與緊張取得患者良好的配合,使患者順利康復,現(xiàn)報告如下。
1對象與方法
1.1對象
選取清醒狀態(tài)下?lián)衿谑中g的患者100例,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50例,其中男73例,女27例;年齡22~78歲。兩組患者均為初次接受手術,無神經和心理方面疾患與缺陷,兩組一般情況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采用傳統(tǒng)的護理方法,觀察組由護士進行全程護理干預措施。術前和術后護理干預方法如下。
1.2.1術前護理干預
(1)加強術前心理護理,術前讓患者熟悉ICU環(huán)境并教患者在使用呼吸機期間運用手語表達自己需求。另外讓其與恢復期的患者交流,吸取經驗消除顧慮,提高對手術的心理耐受能力。(2)向患者解釋各種管道如尿管、胃管、引流管等使用的目的,減輕病人的恐懼。(3)加強護患溝通,充分利用患者對手術護士的高度信任與依賴的心理特征,將術中有關麻醉及手術過程,手術安全性、手術效果和遠期預后等諸方面作耐心細致的解釋疏導工作,以減輕患者因缺乏手術相關知識而產生的焦慮,降低其緊張度,提高其耐受力以限度的減輕病人心理壓力,進一步增強患者手術信心,有效地預防圍術期精神障礙的發(fā)生。
1.2.2術后護理干預
(1)嚴密監(jiān)測患者生命體征血壓、心率的變化。(2)維持有效的呼吸功能,通氣不足或CO2聚集導致缺氧可造成患者煩躁不安。(3)調整環(huán)境和睡眠,盡可能降低ICU病室各種儀器的音量、光線等不良環(huán)境刺激,避免在患者面前談論病情及不良的預后。解釋各種管道刺激可能引起的疼痛和不適,置患者以最舒適的位置,對耐受力差者,輔以鎮(zhèn)靜劑和止痛劑。護理操作輕柔減少噪音和痛苦,保證患者休息和睡眠。(4)加強護患溝通,術后溝通障礙是使用呼吸機患者痛苦、煩躁的原因之一。因此護士可與患者運用手勢、搖頭、點頭及面部表情等方式進行交流,及時發(fā)現(xiàn)患者心理需求和生理不適。(5)注意調節(jié)患者的情緒,注意患者情緒、精神變化,護士盡可能多與患者談心,運用合理的解釋、善意的疏導、真誠的撫慰、有意的暗示、確切的保證等實現(xiàn)對患者的心理支持或心理健康教育過程。
1.3統(tǒng)計學方法
數(shù)據以均數(shù)±標準差(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P<0.05為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生理指標監(jiān)測比較
手術前兩組生理指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中觀察血壓、心率有所下降,對照組血壓、心率值有所上升,兩組比較差異有顯著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見表1.表1兩組患者術前、術中生理指標比較
2.2兩組圍術期配合程度
觀察組術中合作程度明顯高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顯著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見表2.表2兩組圍術期配合程度比較
2.3患者滿意度
觀察組無1例對手術護理表示不滿意。對照組中有25例對手術護理不滿意,主要問題是對手術環(huán)境及ICU環(huán)境陌生,對手術的難度不能理解,不能承受術后各種管道刺激可能引起的疼痛和不適,缺乏順利康復的信心。
3討論
患者由于對手術缺乏認識,懷疑手術效果,擔心手術安全,害怕術中疼痛及術后恢復等,均會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緊張焦慮,引起身體的非特異性反應,如心率加快、血壓升高等生理反應,產生應激綜合征[2]。隨著對手術患者護理工作的開展,通過對患者生理、心理、社會支持的評估,向患者提供有關手術治療的信息,能減輕其緊張焦慮和抑郁情緒,使患者更好地配合,減少心率、血壓波動,減少術后并發(fā)癥,減輕痛苦促進疾病恢復。護理干預又稱行為矯正,是指干預的重點放在可觀察到的外在行為和具體可描述的心理狀態(tài),經過學習、調整或改變個體異常心理病態(tài)和軀體癥狀,以建立健康行為[3]。本組結果顯示,對照組和觀察組圍術期配合程度比較有明顯差異。護理人員通過言語、表情、行為進行心理干預,可以改變患者的心理條件,增強抗病能力,消除心身癥狀,重新保持個體與環(huán)境之間的平衡[4~5]。由此可見,綜合心理干預對手術應激引起的心理生理反應可起到一定的效果,使手術患者在生理、心理上對手術有充分準備,積極主動配合手術,達到了順利康復的目的。
【參考文獻】
[1]陳俐,楊敏,王麗英,等.手術應激反應應對的研究進展[J].解放軍護理雜志,2003,20(20):40-42.
[2]劉鵬.介紹日本圍術期護理[J].中華護理雜志,2001,36(7):557.
[3]王興虹,叢中.臨床心理政治學[M].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2001:86.
[4]何志剛,袁靜,邵愛仙.心理干預對維持性血液透析病人焦慮及抑郁的影響[J].護理學雜志,2004,19(7):18.
[5]楊令國.SARS救治過程中心理干預的作用[J].臨床軍醫(yī)雜志,2005,33(5):590-59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