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物理科目必修一復習知識點歸納

字號:

高一物理科目必修一復習知識點歸納是為大家整理的,在日常過程學習中,很多人都經(jīng)常追著老師們要知識點吧,知識點在教育實踐中,是指對某一個知識的泛稱。
    1.高一物理科目必修一復習知識點歸納 篇一
    速度變化的快慢加速度
    1.物體的加速度等于物體速度變化(vt—v0)與完成這一變化所用時間的比值
    a=(vt—v0)/t
    2.a不由△v、t決定,而是由F、m決定。
    3.變化量=末態(tài)量值—初態(tài)量值……表示變化的大小或多少
    4.變化率=變化量/時間……表示變化快慢
    5.如果物體沿直線運動且其速度均勻變化,該物體的運動就是勻變速直線運動(加速度不隨時間改變)。
    6.速度是狀態(tài)量,加速度是性質(zhì)量,速度改變量(速度改變大小程度)是過程量。
    2.高一物理科目必修一復習知識點歸納 篇二
    時間位移
    時間與時刻
    1.鐘表指示的一個讀數(shù)對應著某一個瞬間,就是時刻,時刻在時間軸上對應某一點。兩個時刻之間的間隔稱為時間,時間在時間軸上對應一段。
    △t=t2—t1
    2.時間和時刻的單位都是秒,符號為s,常見單位還有min,h。
    3.通常以問題中的初始時刻為零點。
    路程和位移
    1.路程表示物體運動軌跡的長度,但不能完全確定物體位置的變化,是標量。
    2.從物體運動的起點指向運動的重點的有向線段稱為位移,是矢量。
    3.物理學中,只有大小的物理量稱為標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稱為矢量。
    4.只有在質(zhì)點做單向直線運動是,位移的大小等于路程。兩者運算法則不同。
    3.高一物理科目必修一復習知識點歸納 篇三
    運動圖象(只研究直線運動)
    1、x—t圖象(即位移圖象)
    (1)、縱截距表示物體的初始位置。
    (2)、傾斜直線表示物體作勻變速直線運動,水平直線表示物體靜止,曲線表示物體作變速直線運動。
    (3)、斜率表示速度。斜率的絕對值表示速度的大小,斜率的正負表示速度的方向。
    2、v—t圖象(速度圖象)
    (1)、縱截距表示物體的初速度。
    (2)、傾斜直線表示物體作勻變速直線運動,水平直線表示物體作勻速直線運動,曲線表示物體作變加速直線運動(加速度大小發(fā)生變化)。
    (3)、縱坐標表示速度??v坐標的絕對值表示速度的大小,縱坐標的正負表示速度的方向。
    (4)、斜率表示加速度。斜率的絕對值表示加速度的大小,斜率的正負表示加速度的方向。
    (5)、面積表示位移。橫軸上方的面積表示正位移,橫軸下方的面積表示負位移。
    4.高一物理科目必修一復習知識點歸納 篇四
    物體運動的速度
    物體通過的路程與所用的時間之比叫做速度。
    平均速度(與位移、時間間隔相對應)
    物體運動的平均速度v是物體的位移s與發(fā)生這段位移所用時間t的比值。其方向與物體的位移方向相同。單位是m/s。
    v=s/t
    瞬時速度(與位置時刻相對應)
    瞬時速度是物體在某時刻前后無窮短時間內(nèi)的平均速度。其方向是物體在運動軌跡上過該點的切線方向。瞬時速率(簡稱速率)即瞬時速度的大小。
    速率≥速度
    5.高一物理科目必修一復習知識點歸納 篇五
    共點力作用下物體的平衡
    1、共點力作用下物體的平衡狀態(tài)
    (1)一個物體如果保持靜止或者做勻速直線運動,我們就說這個物體處于平衡狀態(tài)
    (2)物體保持靜止狀態(tài)或做勻速直線運動時,其速度(包括大小和方向)不變,其加速度為零,這是共點力作用下物體處于平衡狀態(tài)的運動學特征。
    2、共點力作用下物體的平衡條件
    共點力作用下物體的平衡條件是合力為零,亦即F合=0
    (1)二力平衡:這兩個共點力必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條直線上。
    (2)三力平衡:這三個共點力必然在同一平面內(nèi),且其中任何兩個力的合力與第三個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條直線上,即任何兩個力的合力必與第三個力平衡。
    (3)若物體在三個以上的共點力作用下處于平衡狀態(tài),通常可采用正交分解,必有:
    F合x=F1x+F2x+………+Fnx=0
    F合y=F1y+F2y+………+Fny=0(按接觸面分解或按運動方向分解)
    6.高一物理科目必修一復習知識點歸納 篇六
    1、彈力
    ⑴發(fā)生彈性形變的物體,會對跟它接觸的物體產(chǎn)生力的作用,這種力叫做彈力。
    ⑵產(chǎn)生彈力必須具備兩個條件:
    ①兩物體直接接觸;
    ②兩物體的接觸處發(fā)生彈性形變。
    2、彈力的方向:物體之間的正壓力一定垂直于它們的接觸面。繩對物體的拉力方向總是沿著繩而指向繩收縮的方向,在分析拉力方向時應先確定受力物體。
    3、彈力的大?。簭椓Φ拇笮∨c彈性形變的大小有關,彈性形變越大,彈力越大。彈簧彈力:F=Kx(x為伸長量或壓縮量,K為勁度系數(shù))
    4、相互接觸的物體是否存在彈力的判斷方法:如果物體間存在微小形變,不易覺察,這時可用假設法進行判定。
    7.高一物理科目必修一復習知識點歸納 篇七
    重力
    1、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體受到的力
    ⑴地球上的物體受到重力,施力物體是地球。
    ⑵重力的方向總是豎直向下的。
    2、重心:物體的各個部分都受重力的作用,但從效果上看,我們可以認為各部分所受重力的作用都集中于一點,這個點就是物體所受重力的作用點,叫做物體的重心。
    ①質(zhì)量均勻分布的有規(guī)則形狀的均勻物體,它的重心在幾何中心上。
    ②一般物體的重心不一定在幾何中心上,可以在物體內(nèi),也可以在物體外。一般采用懸掛法。
    3、重力的大?。篏=mg
    8.高一物理科目必修一復習知識點歸納 篇八
    牛頓第二定律
    1.物體的加速度跟所受合外力成正比,跟物體的質(zhì)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合外力的方向相同。
    2.a=k·F/m(k=1)→F=ma。
    3.k的數(shù)值等于使單位質(zhì)量的物體產(chǎn)生單位加速度時力的大小。國際單位制中k=1。
    4.當物體從某種特征到另一種特征時,發(fā)生質(zhì)的飛躍的轉(zhuǎn)折狀態(tài)叫做臨界狀態(tài)。
    5.極限分析法(預測和處理臨界問題):通過恰當?shù)剡x取某個變化的物理量將其推向極端,從而把臨界現(xiàn)象暴露出來。
    6.牛頓第二定律特性:
    ①矢量性:加速度與合外力任意時刻方向相同。
    ②瞬時性:加速度與合外力同時產(chǎn)生/變化/消失,力是產(chǎn)生加速度的原因。
    ③相對性:a是相對于慣性系的,牛頓第二定律只在慣性系中成立。
    ④獨立性:力的獨立作用原理:不同方向的合力產(chǎn)生不同方向的加速度,彼此不受對方影響。(5)同體性:研究對象的統(tǒng)一性。
    9.高一物理科目必修一復習知識點歸納 篇九
    運動的描述
    1.機械運動:物體在空間中所處位置發(fā)生變化,這樣的運動叫做機械運動。
    2.運動的特性:普遍性,永恒性,多樣性。
    3.質(zhì)點:在研究物體運動的過程中,如果物體的大小和形狀在所研究問題中可以忽略時,把物體簡化為一個點,認為物體的質(zhì)量都集中在這個點上,這個點稱為質(zhì)點。
    4.時間與時刻:鐘表指示的一個讀數(shù)對應著某一個瞬間,就是時刻,時刻在時間軸上對應某一點。兩個時刻之間的間隔稱為時間,時間在時間軸上對應一段。路程和位移:路程表示物體運動軌跡的長度,但不能完全確定物體位置的變化,是標量。從物體運動的起點指向運動的重點的有向線段稱為位移,是矢量。
    10.高一物理科目必修一復習知識點歸納 篇十
    受力分析
    1、受力分析:
    要根據(jù)力的概念,從物體所處的環(huán)境(與多少物體接觸,處于什么場中)和運動狀態(tài)著手,其常規(guī)如下:
    (1)確定研究對象,并隔離出來;
    (2)先畫重力,然后彈力、摩擦力,再畫電、磁場力;
    (3)檢查受力圖,找出所畫力的施力物體,分析結(jié)果能否使物體處于題設的運動狀態(tài)(靜止或加速),否則必然是多力或漏力;
    (4)合力或分力不能重復列為物體所受的力.
    2、整體法和隔離體法
    (1)整體法:就是把幾個物體視為一個整體,受力分析時,只分析這一整體之外的物體對整體的作用力,不考慮整體內(nèi)部之間的相互作用力。
    (2)隔離法:就是把要分析的物體從相關的物體系中假想地隔離出來,只分析該物體以外的物體對該物體的作用力,不考慮物體對其它物體的作用力。
    (3)方法選擇
    所涉及的物理問題是整體與外界作用時,應用整體分析法,可使問題簡單明了,而不必考慮內(nèi)力的作用;當涉及的物理問題是物體間的作用時,要應用隔離分析法,這時原整體中相互作用的內(nèi)力就會變?yōu)楦鱾€獨立物體的外力。
    3、注意事項:
    正確分析物體的受力情況,是解決力學問題的基礎和關鍵,在具體操作時應注意:
    (1)彈力和摩擦力都是產(chǎn)生于相互接觸的兩個物體之間,因此要從接觸點處判斷彈力和摩擦力是否存在,如果存在,則根據(jù)彈力和摩擦力的方向,畫好這兩個力.
    (2)畫受力圖時要逐一檢查各個力,找不到施力物體的力一定是無中生有的.同時應只畫物體的受力,不能把對象對其它物體的施力也畫進去.
    易錯現(xiàn)象:
    1.不能正確判定彈力和摩擦力的有無;
    2.不能靈活選取研究對象;
    3.受力分析時受力與施力分不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