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中西醫(yī)助理輔導:張仲景藥物服用方法淺探

字號:

藥物是治療疾病的重要手段,合理、正確地讓病人服用藥物,是重要一環(huán)。漢代醫(yī)圣張仲景不僅十分注重辨證,務求審證精確,首創(chuàng)了辨證論治體系,而且對所處方藥的煎制,服用方法及服用后觀察護理等也獨具匠心,至今對中醫(yī)臨床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本文僅從服藥方法對其理論加以探討,以期拋磚引玉,發(fā)揚光大。
    1 汗、吐、下劑,中病即止
    汗劑,即解表劑,通過發(fā)汗以解除肌表之邪氣,適用于表證,如桂枝湯、麻黃湯、大小青龍湯等。但《素問*評熱病論篇》說“汗者精氣也”,“汗也者,合陽氣陰精蒸發(fā)而出者出也”。即汗液是水谷精微所化生的陰津通過陽氣的蒸騰氣化,從汗孔排出而成。微微汗出,則氣機出入,腠理開合正常,有助于祛邪外出,汗出過多,則會使陰精受損,陽氣虧傷。因此,服用汗劑解表,需掌握用量適宜,使驅(qū)邪而不傷正。仲景在《傷寒論》首方桂枝湯中指出:“服已須臾……溫覆令一時許,遍身(執(zhí))/(水)(執(zhí))/(水)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離,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盡劑”。此即明確告誡我們,臨床中服用桂枝湯等解表劑,需以微微汗出,邪去正存為度。中病即止,即得效后就停服其藥,不可大發(fā)、過發(fā)其汗,以防傷正。在大青龍湯中也指出:“一服汗者,停后服”,“若復服,汗多亡陽,遂虛,惡風、煩躁不得眠也”。臨床上若萬一發(fā)汗過多,汗出太多,仲景也提出了相應的治療方法。一是用牡蠣粉等收斂之品外敷止汗,如“汗出多者,溫粉撲之”;二是根據(jù)陰津、陽氣損傷的情況,辨證加減用藥,如甘草干姜湯、芍藥甘草湯,或桂枝加附子湯等。如《傷寒論》第23條云:“太陽病,發(fā)汗,遂漏不止,其人惡風,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湯主之?!?BR>    吐劑即催吐劑,主要用于痰涎等邪實停滯胸膈上焦部位的病證。此法用之得當,可速使邪實外出,但也需中病即止。因吐下之余,定無完氣,邪雖吐出,但胃氣也將大傷。仲景在瓜蒂散中指出:“溫,頓服之。不吐者,少少加;得快吐,乃止。”即服用時先少量試服,逐漸加量直到有效,一吐即止。由此我們可以體會到,用催吐藥不僅需防胃氣受傷,而且要注重護顧胃氣。
    通下劑大多藥性竣猛,用于攻逐水飲,通下腑實,破血逐瘀等。合理服用,可使邪實速去,沉疴復起。但通下大都假陽明為通路,其藥劑易損傷胃氣。運用之時,當?shù)眯Ъ粗梗魑疬^劑。仲景在竣下劑大承氣湯中指出:“得下,余勿服”;服用小承氣湯時“若更衣者,勿服之”。處處注意中病即止,祛邪而不傷正。當然,若服用劑量未達到療效,未“中病”,則需要繼續(xù)或加量服用直到得效方可。既反對孟浪用藥損傷正氣,也不能劑微量少沒有療效。
    現(xiàn)代藥理說明,藥物有著量效關(guān)系,藥物隨劑量(或濃度)的增加,效應強度也相應增加(量變),直到效應。但若繼續(xù)增加劑量,效應不再增強,而會招致毒性反應(質(zhì)變)。因此臨床服藥護理時,應根據(jù)仲景論述,并結(jié)合現(xiàn)代醫(yī)藥學知識,熟悉方藥的用量和應有的效應,謹慎給藥,密切觀察,得效即止,以達到祛除邪氣,保存正氣,治療疾病的目的。
    2 體質(zhì)強弱,用量各異
    在服用十棗湯時仲景首先強調(diào):“強人服一錢匕,羸人服半錢”。在溫寒逐水的三物白散服法中也強調(diào)“強人半錢匕,羸人減之”等等。強人即體質(zhì)壯實之人,羸人即體質(zhì)虛弱者,雖所患病證相同,治療方藥一樣,但因體質(zhì)稟賦有強弱的差異,因而對藥物的反應及耐受能力也不同。體質(zhì)壯實者,對藥物的耐受能力強,所用劑量須大些;體質(zhì)素虛者則不耐藥物攻伐,劑量當減少,以免引起毒副作用耗傷正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