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三年級作文家鄉(xiāng)的風俗(10篇)

字號:

作文是從經(jīng)過壓縮的簡要的、自己能明白的語言,向開展的、具有規(guī)范語法結(jié)構(gòu)的、能為他人所理解的外部語言形式的轉(zhuǎn)化。以下是整理的《小學三年級作文家鄉(xiāng)的風俗(10篇)》相關(guān)資料,希望幫助到您。
    1.小學三年級作文家鄉(xiāng)的風俗 篇一
    “離家三里遠,別是一鄉(xiāng)風”,我們祖國幅員遼闊,每個地方都有不同的風俗習慣。我的家鄉(xiāng)陜北,自然也有與眾不同的風俗。
    談起陜北,我首先想到的是那里過年時的繁忙與熱鬧。辛勤勞動一年的人們,將快樂與希望全寄予過年。說忙,其實忙的只有婦女。忙吃忙穿,樣樣活都由婆姨們親手制作。新年到,全家老老少少里里外外,都要換一件新衣服。在這里有一種風俗,過年要給小孩做個“棗牌牌”?!皸椗婆啤本褪怯镁€穿上紅棗、谷草秸秸,上面掛個銅錢,下面墜個鞭炮,掛在孩子的背上,這是一種辟邪祝福的吉祥物。
    除夕一到,萬事俱備,貼對聯(lián)、打醋炭、掛燈籠、凈院落。打醋炭是一種獨特的習俗,就是在鐵勺上放一塊燒紅的煤炭再澆上醋。“打醋炭”要在家里每一個角落進行灑落,寓意驅(qū)邪。
    秧歌拜年是陜北年俗中最有代表性之一,歷史悠久,內(nèi)容豐富,形式多樣。臘月下旬,各村都開始組織老老少少排練秧歌隊,大年初三開始挨門逐戶拜年送吉祥,成為一道帶有陜北特色的風景線。
    這便是我家鄉(xiāng)過年的風俗,這風俗流傳百年,早已刻在陜北人的骨子里!
    2.小學三年級作文家鄉(xiāng)的風俗 篇二
    在安徽,春節(jié)差不多是從臘月二十四開始的,這是一年里最熱鬧的時候,人們忙碌了一整年,大部分會在這個時間趕回家過年。村子里熱鬧了起來。
    臘月24這天要做豆腐、炸圓子。早上起床,家家戶戶都飄著豆香味兒。用柴火將鍋燒熱,將泡了一夜的黃豆磨成糊,放入鍋中再加上水。熬到微微粘稠,就可以出鍋了。在正方形的木架上鋪一層紗布,將熬好的糊放上去,把木架固定在老屋的房梁上,接著,開始過濾。將過濾的豆?jié){再次下鍋燒開,放入石膏點鹵,冷卻后倒在豆槳布袋中,用重物壓兩小時,這樣豆腐便做好了。燒開的豆?jié){也可以直接喝。
    接著,就是炸圓子。將煮好的一大鍋糯米飯倒到盆里,再加入適量的肉沫、生姜沫、蔥花、鹽、醬油等調(diào)味品,然后用木棒攪拌,直到完全沒有飯粒了,可以搓成丸子為止。把糯米飯搓成一個個像乒乓球一樣大小的圓子,再撒上一層面粉,就可以放入熱油中炸了。在鍋中不停地上下翻動,等到圓子呈現(xiàn)紅褐色,撈出即可。第一鍋圓子一定要要裝在盤中,擺放在灶臺上供給灶王爺。聽長輩們說,寓意是來年風調(diào)雨順有吃有喝。
    中國還有許多節(jié)日和習俗,有著悠久的歷史,值得我們?nèi)チ私狻?BR>    3.小學三年級作文家鄉(xiāng)的風俗 篇三
    “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泵總€地方都有各自的特色,我家鄉(xiāng)也不例外。我的家鄉(xiāng)山清水秀,風景迷人,鳥語花香,綠樹成蔭,就連過年的習俗也給別有一番風味。
    大年三十晚上,家家戶戶都掛上通紅的燈籠,鞭炮也想得和打雷一樣。有的鞭炮震耳欲聾;有的鞭炮清脆響亮;有的鞭炮拔地而起,升上天空后綻放出五顏六色的光彩,把整個天空照得跟白天一樣。家家戶戶還燃起了篝火,不是為了取暖,而是預示著新的一年紅紅火火,大吉大利!
    大年初一早上,我們五六點就起來了,抱柴火,燒大鍋,煮水餃。不知怎的,感覺大鍋子里煮出來的水餃格外的香,是過年的味道。吃完水餃,大家都走街串巷給自己的長輩拜年,互相問候,十分親切?!昂晚槤M門添百福,平安二字值千金。”、“恭喜發(fā)財財進戶,迎春接福福盈門?!?、“汗馬絕塵安外振中標青史,錦羊開泰富民清政展新篇?!泵康酱竽瓿跻坏臅r候,我們都要重新貼上一幅對聯(lián),當一幅幅火紅的新對聯(lián)貼在門口時,就預示著今年更加喜慶!當然,更不能少了貼福字,福字必須要倒著貼這也預示著福到家了。
    正月十五元宵節(jié)是個重要的日子,每個人都要停下手中的工作,回家吃飯。因為正月十五是第一個月圓之日,月圓家圓,象征著家庭和睦,美滿幸福!
    我們的家鄉(xiāng)習俗三天三夜也講不完,你們的呢?
    4.小學三年級作文家鄉(xiāng)的風俗 篇四
    潮州的很多特色,比如工藝品飲食,節(jié)日風俗,我最感興趣的是飲食和節(jié)日風俗。
    我先從飲食說起吧,我們潮洲有各種各樣的食品,我比較喜歡牛肉丸,我還知道牛肉丸是怎么做的,先把一塊牛肉洗干凈放在桌子上,然后兩手拿著木,用力打牛肉,直到牛肉的筋金被打斷了,肉也變得很軟,再把牛肉切得很碎,再加上調(diào)味料,用手弄成球形,再煮熟就可以吃了,牛肉丸非常有彈性,吃完了以后還滿口牛肉味,非常好吃。
    我再說一說潮州人,吃飽后最愛喝的飲料一茶,說到茶,茶是世界三大無酒精飲料之一,而且喝茶可以幫助消化,對身體有好處,潮洲人喜歡叫上幾個朋友來家里喝杯茶,聊聊天,潮洲人用上等的茶葉,用紫沙壺,用剛煮好熱水泡茶,才能泡出好茶。
    還有潮州人清明的時候要去拜先祖,不管在哪里工作,在清明節(jié)的時候一家大小都要回老家拜祖先去到哪里,要先要雜草去掉,然后每人都要上三炷香,接著就開始燒紙,最后就可以回家。
    這就是潮州的特色,我喜歡家鄉(xiāng)。
    5.小學三年級作文家鄉(xiāng)的風俗 篇五
    每一個家鄉(xiāng),都有不同家鄉(xiāng)的好習俗。今天我就來說說我家鄉(xiāng)的春節(jié)的習俗。
    春節(jié)那天正是大年初一,每家每戶都貼上了對聯(lián),掛上了大紅燈籠。每家每戶都在家里守歲。早上四五點鐘的時候,每家每戶開始放炮仗了。還有美麗的煙花?!盀槭裁匆^春節(jié)呢”?我問媽媽。媽媽給我講了一個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個叫“年”的怪獸,沒到大年初一它就爬上岸傷害人畜。這一年的大年初一,來了一個老人。發(fā)現(xiàn)人們收拾行裝趕著家畜往山里走,有一個大娘,發(fā)現(xiàn)這位老人來到這,大娘對她說“快點跟我們走吧,一會兒‘年’就來了”!老人說“我不怕‘年’,可否在你家住上一晚”?大娘說“好吧,你可要小心‘年’啊”。過了一會兒,‘年’趾高氣昂的走進村子,發(fā)現(xiàn)一個人也沒有。只有一件房里有人?!辍叩侥情g房子跟前,發(fā)現(xiàn)有一個老人身穿紅袍,提著一掛炮仗,門上貼著大紅紙,房子里燈火通明。老人點著炮仗。把‘年’嚇的一溜煙跑回了河里。連影子也沒有看到,第二天村民們回到村子。發(fā)現(xiàn)村子完好如初,人們到大娘屋里面。對老人跪下說“老神仙,謝謝你把年趕走了。要不然村子可遭殃了?!崩先苏f“我不是神仙,不過我知道‘年’有三怕。一怕紅,二怕響,三怕亮?!彼悦康酱竽瓿跻唬考颐繎魺艋鹜?。放炮仗,貼紅對聯(lián)。
    這就是我家鄉(xiāng)的習俗和習俗的由來。
    6.小學三年級作文家鄉(xiāng)的風俗 篇六
    每個地方都有每個地方獨特的風俗活動,而我們黑龍江的風俗活動是扭大秧歌!
    聽大人講,大秧歌是一項古老而傳統(tǒng)的娛樂活動,起源于插秧耕田的生產(chǎn)勞動中。大年初一到正月十五這幾天,我總是特別激動和興奮,不只是因為過年喜慶的氛圍,還因為大秧歌隊伍要來了。
    每天下午六點左右,來自不同村戶的人們,穿著紅紅綠綠的喜慶衣服,拿著扇子手絹,走著十字步,踩著“咚咚鏘,咚咚鏘”的鼓點走上大街。當時那場面別提有多壯觀了,人山人海,鑼鼓聲、嗩吶聲、吵鬧聲、叫好聲連成一片,熱鬧極了。
    在大秧歌的隊伍中,有的人踩著高蹺,還時不時探下身子和我們握手;有的人穿著孫悟空、豬八戒的衣服走來走去,我想,難道他們真的要去“西天取經(jīng)”嗎?有的人打扮成地主和地主婆,抽著紙煙,手拿著扇子,扭來扭去,步伐搞笑,逗得大家哈哈大笑。扭秧歌的人多數(shù)都是上了年紀的老爺爺和老奶奶,他們的臉上涂著白白的脂粉,抹著紅紅的胭脂,那股子精氣神比我們年輕人還足呢。那幾天,整條街上都充滿了秧歌隊歡快活潑的嗩吶聲、鑼鼓聲。我有時候看得入迷了,幻想自己也和這群老爺爺、老奶奶一起舞動起來了!
    東北大秧歌的舞者形象詼諧,表演風格獨特,將東北人民熱情質(zhì)樸、剛?cè)岵奶攸c充分表現(xiàn)出來了。
    都說一個地方一個風俗,怎么樣,我們的東北大秧歌不賴吧!
    7.小學三年級作文家鄉(xiāng)的風俗 篇七
    麻糍,一種在江南地區(qū)常見的小吃,在我的老家江山卻被賦予一種非比尋常的寓意。
    在新年里,老家村子里每家每戶都會傳出“嘭!嘭!嘭……”的聲音,節(jié)奏分明,此落彼升。這是什么聲音呢?原來他們是在打麻糍。
    “麻糍,麻糍”,顧名思義就是“麻”和“糍”的組合?!棒佟钡闹谱鬟^程繁雜:首先要在前一天將糯米浸泡好,再將浸泡一天的糯米蒸熟,之后將糯米倒入石臼中反復用木錘敲打,最后敲打至“米糍”晶瑩透亮,富有彈性時,“米糍”就做好了。
    有了“米糍”這個主角,接下來就需要“麻”這個配角了。一般是精選優(yōu)質(zhì)芝麻。先將芝麻炒熟,再加上白糖、紅糖和黃豆粉。這樣做出來的麻糖才香,再放入石臼舂碎,逐步放入糖和黃豆粉,麻糖也就做好了。
    對于我這個“吃貨”而言,早就按捺不住那顆急不可耐的心:先將大的米糍搓成小塊,再撒滿麻糖,咬上一口,香甜軟糯,分分鐘幸福感爆棚……
    在這美味的背后,包含著長輩們的辛苦勞動。打麻糍這項技術(shù)活,只能由有經(jīng)驗的老人來擔任。我曾經(jīng)也想嘗試著打麻糍,結(jié)果不是擊中石臼,就是木錘被米糍粘住沒法拔出來。
    “麻糍”與當?shù)胤窖浴盁o事”諧音,預示著在新的一年里風調(diào)雨順,無病無災。不過我認為,除了這個,由長輩負責打麻糍也賦予了麻糍“長輩對晚輩的關(guān)心與關(guān)懷”的寓意。
    這就是江山新年里的麻糍,飄滿芝麻香的美食。
    這就是家鄉(xiāng)的打麻糍,浸滿親情和美好期許的習俗。
    8.小學三年級作文家鄉(xiāng)的風俗 篇八
    在我老家――紹興是個風景獨特的地方,這里春節(jié)有很多的風俗。
    在大年三十夜,家家都要吃年夜飯,男女權(quán)利都是平等的,都要去勞動,春節(jié)更是歡樂了,各家都要燃放爆竹,早上吃餃子,中午擺家宴,晚上吃甜食,一天中不許斗嘴,不得摔破碗碟,摔碎了要馬上說歲歲平安,以兆來年萬事如意。
    維吾爾族人主要居住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維吾爾人非常重視禮貌,接待見面時都習慣把手放在胸部中央,把身體前傾30度或握手,并連聲說“你好”。
    但在蒙古族的禮節(jié)里獻哈達,遞鼻煙壺,裝煙和請安等。當然,現(xiàn)在還有鞠躬禮和握手禮。
    在飲食方面特別就數(shù)回族了,他們那里禁食豬、狗、驢、騾、馬、貓及一切兇猛禽獸,禁食非伊斯蘭教徒宰的牲畜,一般實行族內(nèi)通婚,但限制同胞兄弟姐妹結(jié)婚。
    茶葉和紅糖是回族人的節(jié)日佳品。
    這就是中國民族風,各個不同的特色上我們非常吃驚。
    9.小學三年級作文家鄉(xiāng)的風俗 篇九
    我的家鄉(xiāng)在洛南縣一個安靜、優(yōu)美的小村莊。因為遠離城市的喧鬧,這里的生態(tài)環(huán)境非常好,空氣很清新,還保留著許多傳統(tǒng)的習俗,我非常喜歡這里。
    每年快過年時,一到臘月村子里家家戶戶都開始蒸饅頭、包包子,都是自己磨的面,味道好極了。吃的是一種叫“油馃子”的面食,發(fā)好的面,做出特有的造型在油鍋里一炸,變得金燦燦、圓滾滾的,像一個個金色的銀錠,吃了這個“銀錠”來年一定大吉大利。
    到了除夕夜吃過年夜飯,一家人就圍著火爐開始包餃子,奶奶就會在餃子里悄悄地放上幾枚硬幣,這里大年初一早上吃餃子,來慶祝新一年的開始。吃餃子時大家都在試誰的運氣好,奶奶說,吃到硬幣的人來年一定有好運。
    整個正月,小村莊都是年味十足,好吃的,好看的,好玩的,多的數(shù)不清。我喜歡這里,這兒的習俗真有趣。
    10.小學三年級作文家鄉(xiāng)的風俗 篇十
    "離家三里遠,別是一鄉(xiāng)風。"我們的祖國復原遼闊,民族眾多,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風俗習慣。
    今天我要給大家介紹的是我們家鄉(xiāng)的一個元宵節(jié)習俗——炒糖圓。
    炒湯圓的配料非常簡單,只有:我炒湯圓的配料非常簡單,只有:糯米粉,水油,紅糖和白砂糖,就只有這幾樣是柴犬能炒出一鍋色香味俱全的佳肴,真是物美價廉??!
    炒出的糖圓分為白砂糖炒出來的和紅糖炒出來,白砂糖炒出的更加甜膩,跟紅糖炒出的,卻沒有那么膩,但色澤卻很好看。
    炒糖圓時可以先把糯米粉做成一個個長都在1到2厘米之間不等的小糯米,原鍋中放油燒熱,再倒入做好的小糯米圓,炒到油,快要吵完時倒入調(diào)好的糖水,然后快速翻炒,整個炒糖圓的過程中就是這里最難了,在這期間要不停的翻炒,不然就很容易焦。大約炒了了個一兩分鐘左右后就可以關(guān)火出鍋了。
    湯圓都互相粘在一起,一口就能吃好幾個湯圓,軟軟糯糯的咬下去,滿嘴香甜,真是人間美味啊!
    在中國北方,大多都在元宵節(jié)吃湯圓,南方卻大多數(shù)吃炒糖圓。這也是我們中華文明中重要的傳承。